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书评家萧乾     
萧乾(1910-1999)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对中国现代书评的贡献,最突出的是书评理论。《书评研究》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就奠定了他中国现代书评理论家的地位。《书评研究》是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时(1933-1934)写成的毕业论文,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这只是一本不到两万字的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小说创作学习班上,有位年轻的业余作者一连讲了几个构思,结果都被与会者否定。原因是:他所要写的,别人已经写过了。这位年轻作者长叹一声:“唉,总是撞车!”“撞车”,究竟是什么原因?许多青年朋友提出这一问题。似乎难以讲明白。一位与会的作家忽然想起了写情书。热恋中的人,只要有点文化,总免不了要写“情书”.所谓“情书”,就是有情人之间表示爱情的信。世界上的“情书”究竟有多少,谁都没有统计过,恐怕也难以统计。但它肯定要比人们所创作的小说作品要多得多.“情书”多如牛毛,却“风格”各异、长短不一。或直率,或迂婉,或质朴,或华美,或理智,或冲动,或情  相似文献   

3.
烸铂 《档案天地》2014,(4):36-41
正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是一位中国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早年曾当过机关职员、小学教员。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从事宣传工作,曾任《晋察冀日报》编辑。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文集《白洋淀纪事》是其代表作,其中的小说《荷花淀》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开创了荷花淀派。20世纪50年代又发表了《铁木前传》、《风云初记》等作品。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看了《中国记者》1987年第5期刊登的一幅照片——“公开的情书”(新闻摄影月赛一等奖)以后,仔细把文字说明和图片的人物表情加以对照、分析,发现其中有明显的漏洞和不实之处。文字介绍说:“炊事班战士王民正在宣读对象寄来的情书,”可照片中正在读情书的不能令人相信是王民本人。从他那副显得诡秘自得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是另外一个替王  相似文献   

5.
1986年3月,赵西同志不幸病逝。从此,新闻战线上失去了一位老战士,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赵西同志是山西阳泉人,20年代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在国家危急存亡的日子里,他积极参加学生救亡运动,投身  相似文献   

6.
信息快递     
《湖北档案》2012,(3):48
●近日,武汉市档案馆与《武汉晨报》合作,将"武汉晨报首届情书大赛"活动中具有城市年代记忆的情书征集进馆,这也是武汉市档案馆首次收藏老百姓的情感藏品。3月7日,《武汉晨报》以《本报"情书大赛"作品存进武汉档案馆》为题对征集活动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7.
身在今日,绝难想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名人情书选曾是出版热点。彼时,市面上充满各种情书选集,马克思致燕妮固不可少,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亦不能缺,就连雪莱济慈和徐志摩,也借助情书,和前面那几位伟大光荣正确的大师,获得并列的资格。情书出版热早已过去,但,  相似文献   

8.
DigiBook掀起数字出版新浪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夷 《中国编辑》2006,(1):43-46
有人说中国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是看着书长大的,60到70年代出生的人是听着广播长大的,80到90年代出生的人是看着电视长大的,21世纪出生的人则是在互联网上看书、听广播、看电视长大的,用保罗·莱文森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因特网是一切媒介的媒介”。在莱文森说出这句话的6年之后,DigiBook的诞生再次有力地印证了他的洞见。DigiBook既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出版形式。一DigiBook是一种全新的电子媒体出版及影像管理技术,1997年由通力公司在日本推出,2002年又带到中国市场。它的多媒体合成技术融合了Audio、Video…  相似文献   

9.
《出版经济》2006,(4):47
两位老人以纯粹的情感,书写了堪称范本的情书,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后来者,尤其是年轻人有机会通过情书这一近乎绝迹的文本阅读,重温纯爱的美好.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04,(45):77-77
★《情书》 岩井俊二执导的第一部剧情类 长片,影片对过去的追忆和有 关生死的描绘都极具东方气 质,含蓄优美、感而不伤地表 达了影片的主题——珍惜有限 的生命和宝贵的爱情。这部清 新感人的电影已经成为 90 年代最为脍炙人口的日本爱情文艺片。★《烟花》日本富士电视1994年出品,可以称之为《情书》的雏形。在这部电视短片中,岩井俊二摆脱了传统儿童影视作品中那种做作的臆断,把人们少年时代的经历和情感刻画得真挚自然。他也因此片夺得了当年日本电影导演协会的年度新人奖。★《梦旅人》在《情书》取得巨大成功之…  相似文献   

11.
常风与书评     
常风(1910-2002),教授,曾任山西大学外语系主任。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在校时曾师从吴宓、叶公超、陈寅恪等名家。他喜爱书评,是活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有影响的书评家。1949年以前他有两本书评专集:《弃馀集》和《窥天集》。1995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逝水集》,书中除纳入了原《弃馀集》的内容外,新增加了《逝水  相似文献   

12.
谢征 《新闻大学》2002,(1):61-62
纳撒尼尔·巴特(Nathaniel Butter)是英国新闻史上一位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的新闻活动主要集中于17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他因在新闻书和新闻纸编印方面取得的成就,而被誉为“英国第一位报人”。①  相似文献   

13.
王淼 《云南档案》2020,(2):34-37
吴承仕,字检斋,号展成,安徽歙县人,生于1884年3月20日,卒于1939年9月21日。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教育家,更令人景仰的是,他由一位前清的举人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相似文献   

14.
《走向哲学的诗》,吴思敬著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假如我们要为当代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家开列一个名单的话,那么吴思敬无疑是其中颇具个性与特色的一位。如果说谢冕的名声鹊起主要来自对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鼓吹的话,那么吴思敬则主要是通过对90年代诗潮转向的敏锐把握和对当今诗坛多元化格局的精辟论述而显示了自己诗歌批评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15.
我非常愉快地读完了乐黛云教授的《跨文化之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使我不由地想到上个世纪20年代,闻一多的第一首白话诗《西岸》。诗的主题是说那无知愚昧的河流的西岸是有光亮的,他应该献身于这愚昧河  相似文献   

16.
长久以来,拜盗版和翻唱所赐,海峡这边的中国人得以听到一位真正的歌者的声音。长久以来,罗大佑的歌声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慰藉着一颗颗年轻的心。随着9月初沪、杭两地演唱会的临近,罗大佑已由民间的汨汨细流汇聚成一场风暴。这是一场迟开的盛宴,而在20世纪最后一年的举行又使它具有了巨大的象征意义。莫里斯·迪克斯坦说,对他而言60年代是在70年代Bob Dylan的演唱会上结束的。再过多少年,我们是否也会说,80年代止于20世纪末的那个夜晚,那个与罗大佑相互取暖的夜晚。  相似文献   

17.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20世纪的20年代,由我的外公夏丐尊先生把它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外公夏丐尊先生,生于1886年,1946年病逝于上海。这本《爱的教育》是他在1923年翻译的,那一年他三十八岁,到如今已经整整八十五年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公认的大家有八位,陈植是其中唯一跨入21世纪的百岁老人.2002年3月20日这位中国建筑界的开拓者、杰出的建筑家、建筑教育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敬业精神、诚恳待人的作风,时时令人缅怀不已.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随着体育运动的热起,在一个名叫赫佐格奥拉赫的德国小镇上,先后出现了三家运动鞋作坊。其中有位老板才20出头,他起初是一位跟着父亲在街头摆摊的修鞋匠,后来因为从体育上看到了商机,才大胆投资办起了一家制鞋作坊。  相似文献   

20.
正我与朱雯、罗洪夫妇,相识于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是作家、文学翻译家,一位是30年代有过较大影响的女作家。他们是文学的知音、生活的伴侣,相濡以沫地共同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1994年10月7日,朱雯先生因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这对罗洪先生是一个沉重打击。她曾对我说:"病魔夺取了朱雯的生命,像断了线的风筝,他飘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