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几天,有的朋友对我说,先有了莫言,然后才有了红高粱文化节。我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在我写小说之前,我们高密人民种植红高粱已经千百年,我写小说,是继承了高密的文化……我写《红高粱》是因为高密有过一眼望不到边的红高粱”。这是2012年10月29日.莫言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参加第三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在开幕式致辞中说的一段话。莫言是谦虚的。确实,高密千百年来就有种植红高梁的传统,但是如果没有莫言,红高粱文化绝对不会有现在这样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荣国 《军事记者》2013,(12):59-59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全世界华人中引起不小的震动和关注。我作为莫言军艺文学系的学弟.在为学兄感到自豪和兴奋的同时.自己内心却有些歉疚……  相似文献   

3.
赖晨 《档案天地》2012,(11):43-45
莫言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是破天荒的大喜事,有道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树有根,水有源,任何有出息的人都是站在别人肩膀上的,那么托起莫言、充当他伯乐的,有哪些人呢?原名管谟业的莫言,1955年2月17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谈起,讲述了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取得莫言作品版权的过程中,编辑应当具有怎样的信念、怎样的坚守才能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5.
长长短短的莫言小说已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韩文、挪威文、日文、希伯来文、荷兰文、西班牙文等多国文字,对于阅读中国小说的海外读者来说,莫言并不陌生。莫言的小说有劲道,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人性的怪异、历史的异化、民族认同,在他的作品中都能找到。  相似文献   

6.
黄龙 《新闻前哨》2014,(8):49-50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进行有效传播的典范.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向世界宣布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中国登顶“诺奖”奖台的第一人,标志着中国作家实现了诺贝尔文学奖“零的突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高度评价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莫言2010年12月4日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东亚文学论坛始于2008年秋季,第一届论坛在韩国首尔召开。论坛每两年举行一届,从文学的视角去探讨东亚地区的问题。中日韩三国轮流担任论坛主办方,2012年的第二届是由日本主办的。经过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与会专家讨论,第二届论坛的主题确定为"如何在21世纪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中描绘东亚",在这一主题下,又分别确定了贫富与欲望、地域的想象力、爱情与文学等话题。莫言当时选择的话题是贫富与欲望,本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2013,(15):5
5月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被称为"文学蓝皮书"的《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下称《报告》),去年中国文学界最重要的事件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报告》同时发布的2012年"开卷"小说类图书畅销排行榜显示,去年的莫言热并没有改变文学作品销售的格局。排在畅销榜首的是郭敬明的《小时代3.0刺金时代》,  相似文献   

9.
《全国新书目》2012,(10):12-14
当瑞典文学院宣布,来自中国的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时,持续了几个月的传闻终于得到验证,而争论与评议也如火石般不断地在各大媒体版面中碰撞。文学院对于莫言能够获奖给出的理由是:"他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之间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对于莫言获奖,国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既有支持其言论作品大胆直率的,也有批判其创作过于阴暗偏执的。而不少作家认为,莫言获奖,中国纯文学将会迎来春天,势必带来一股文学热潮和阅读热潮。  相似文献   

10.
我按照良心来走。谁好,我就赞扬谁,谁不好,我就批评谁林墨山:接到瑞典来电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莫言:他们在电视正式公布前20分钟,打了一个电话给我。当时我正在抱着我的外孙女吃饺子。我还是很吃惊的。因为我感觉前一段中国网络上炒来炒去,都是在炒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当知道这是件真事时,还是感觉到很惊讶,马上当然感觉到很高兴。林墨山:这是您想过或期待着的事吗?莫言:曾经想过。当年土耳其的帕慕克得奖之后,我想,哦,他比较年轻,年  相似文献   

11.
莫言在西方     
莫言是海外学界最熟知的中国作家之一,不可否认,对于莫言的获奖,众多海外译者、出版商、媒体和学者的"共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年届七十,瑞典汉学家罗得保还很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听到莫言的名字时的情景。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朋友的家里住进了一位中国客人。罗得保曾在北京工作多年,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经常过去聊天。有一次问起中国最近有什么不错的作家,"莫言吧,他有本《红高粱》不错,"那位中国客人很简短地说。1990年,罗得保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一到北京后,他就开始到处找莫言的小说。那位中国朋友所说的《红高粱》,还有一本《天堂蒜薹之歌》,当时也已经出版。他很  相似文献   

12.
李杰 《报林求索》2012,(12):90-91
<正>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让莫言一下子跃升为中国最赚钱的作家之一。在他被捧上天,被疯狂消费和娱乐化之后,应慎思"莫言热"背后的泡沫。不久前,2012年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得益于"诺奖效应",莫言以215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第二。两个月前,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引发全民关注。无论各地实体书店抑或网上书城,莫言的书一度售罄,在出版商连夜加印后,还是可以看到读者们排队购书的盛况。据了解,莫言作品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系列"销售风头最劲。《蛙》和《丰乳肥臀》单本的印量约为60万册,《檀香刑》《生死疲劳》和《红高粱家族》都突破30万册。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时候,莫言作品  相似文献   

13.
丹飞 《出版广角》2013,(7):26-27
话不交底,人不交心,食不求精,书不求读,是这个时代的基因。称得上2012年年度文化事件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件,音乐才子苏越的官司以及安雯为此奔走算得上另一件。这两件事并置而论挺有意思。微博时代人人"公知",人人骂"中国式"教育,谁都知道,不管是否乐意,全民公知的前公知时代无一例外浸淫在中国式教育的酱汤中。我比常人可能浸淫得更早更深,一个标志就是我自学前至初小已经可以遍览父  相似文献   

14.
黄健 《出版广角》2012,(12):86-87
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头条位置报道了这则消息,报道说,在过去十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此时,我正在与文学界的朋友聊天,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得到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大约在二十分钟后,央视才开始报道这一让华夏大地欢欣鼓舞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莫言是一个极具本土性的作家。他始终执著于描写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故事,无论直面现实或重述历史,高密始终是莫言的精神圆心。年轻时的管谟业与大多数农村少年一样,拼尽全力离开故乡的土地,但多年后,作家莫言又以文学虚构的路径回到故乡。和很多成名后始终把自己悬挂在都市中咀嚼记忆的作家不同,他终于明确,自己不但需要在精神上重返乡土,而且从生存经验上必须始  相似文献   

16.
正10月11日晚,我去一位朋友家取一本王世襄先生的书,未能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十多年前去了日本、久未联系的作家黑孩,突然从东京打来电话。她说正在看电视新闻节目,得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是日本的村上春树,而是中国的莫言:"莫言的第一本书  相似文献   

17.
莫言获得201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除实现了中国长期的诺贝尔奖期待外,还为中国当代主流文学的海外传播("走出去")与在普通大众中的传播("走下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契机,要真正落实这两个目标一方面需要提倡纯文学写作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加强文学翻译队伍及中国文学的对外出版,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警惕"莫言热"中的商业化、娱乐化成分,避免"大众化"过程中出现文学精神被误读的现象,通过各种渠道与途径让大家切实发现纯文学的价值与魅力。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12,(31):20
本刊讯(记者韩阳)自从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的作品在全国各地书店以及网上书城纷纷呈现缺货状态,如此也引发了众多出版机构和网站蜂拥而上,纷纷"加印""再版"莫言的相关作品,一时间"莫言"成为烫手山芋炙手可热。据统计,目前市面上不同版本的莫言图书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2012年10月11日,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无疑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天!瑞典时间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了举世瞩目的一个答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10月12日,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以及莫言全部作品版权方的所属公司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莫言文集的新闻发布会,祝贺莫言获奖,并公布了最新最全的莫言文集相关出版情况。随着莫言获奖的消息确定,关于莫言作品的归属问题立刻也成为  相似文献   

20.
曹鹏 《新闻记者》2006,(1):28-30
年底年初,是各行各业盘点市场的时候。对报刊业来说,过去的一年非常特殊,很多报纸过去十几年持续增长,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但是在2005年形势急转直下,收入大幅下滑。由于这些报纸一向是市场中的领头羊,因此,当它们利润缩水甚至出现亏损时,很快就导致了报纸全行业的不景气。对于报业来说,近十年来始终笼罩着对于前景不乐观的阴影。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唱衰报纸成为一种时尚,太多的人预言报纸的衰落甚至灭亡。事实上,正是在互联网来势汹汹要取代报纸的舆论中,中国的报业创造了新一轮高速增长行情。2005年报业的市场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