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龙吟:含蓄,是中国人的一大特点。诗词创作中,"不明说""不早说",借此喻彼、实意巧说都是常用的手法。诗法指津"借此喻彼,实意巧说",是指借用一个或一组事物来隐喻另一个或一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2.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1,(22):38-39
主持人龙吟:动静相衬、哀乐相生——这是诗歌评论中常见的评语。这种手法,即"反衬",运用得宜,将使诗歌兴味尤增——诗法指津反衬是映衬或衬托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  相似文献   

3.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2,(Z2):34-35
主持人龙吟:何谓"对面着笔"?佳妙处何在?当如何赏析?此一讲,揭秘"对面着笔"的奥妙——诗法指津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诗人或抒情主人公("主")在抒发对远方亲友("客")深挚的思念之情时,别出心裁地变换了描写的角度,即不  相似文献   

4.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4,(10):34-35
诗法指津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里所说的"以景结情",是指古典诗词在叙述或描写的过程中,戛然而止,以写景句结束某一具体章节或全诗内容,并以"景物"来暗示、传达或透射出诗人的志趣和情怀,使诗词作品产生一种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以景结情"是古典诗词结句的一种技巧,  相似文献   

5.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3,(Z2):40-41
主持人龙吟:恰如书画、印章中的留白,常因丰富的想象空间而更增魅力,诗歌的创作也讲究疏密相间、浓淡妥宜,在互相映衬之中得到完美的表达。诗法指津疏密相间,是古典诗词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疏",是指诗词作品中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小,即从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意象少、简、分散;所谓"密",是指诗词作品中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大,即从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意象多、繁、集中。  相似文献   

6.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1,(Z4):110-111
主持人龙吟:诗歌中常见"反常"之语,何故产生?效果如何?妙处何在?且看这一讲——诗法指津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事物发展是曲折多变的,而人的思想性格也是丰富复杂的。在生活中我们不时会看到"长歌当哭""喜极涕零"等反常现象,这类反常现象初看起来似乎很不合情理,但如果仔细地去琢磨、品味,就会发现其实是极其正常的。这种反常之中寓正常的现象,给古典诗词创作提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龙吟:在古典诗词中,我们经常看到诗人伤春、悲秋、明志、诉衷肠,但他们所借的意象、所用的语言却多有不同。其中一些亦庄亦谐之作,却让忧思之心更加跃然纸上。诗法指津"寓庄于谐"是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种表达技巧。所谓"庄",是指庄重严肃的思想内容;所谓"谐",是指诙谐幽默的表现形式。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诗人若能"寓庄于谐",寄严肃庄重的思想内容于诙谐风趣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2,(22):32-33
主持人龙吟:诗词创作不仅追求达意,更需新意。因此在古人的创作中,对同一景、同一物、同一事、同一人的呈现往往要防止落入窠臼。此时,通过一定的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会取得奇效。诗法指津"以正写反"和"以反求正",是古典诗词写作中常见的表现技巧。此处的"正",指的是人们认可的事物或事理;"反",指的是人们否定的事物或事理。所谓"以正写反",就  相似文献   

9.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2,(10):36-37
主持人龙吟:是绘画?不,是作诗——"白描"之法,能于平淡中品真味,天然中见真趣。"白描"之精微淡远,且让乐燎原老师为你娓娓道来——诗法指津"白描",也叫"素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泛指文学  相似文献   

10.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2,(24):28-29
主持人龙吟:在一些经典的诗词中,往往能通过一字一词总览全貌,这便是"诗眼"。诗眼,是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抓住了它,就容易深入理解诗词的主旨。有时候,"诗眼"是作者偶然得之。有时候,"诗眼"是作者事先确立,这便是所谓的"一字立骨"。诗法指津"一字立骨",也称"一字经纬",是古典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所谓"一字立骨",具体说来,即以某个核心字词(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愁"字)或关键短语(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伤离别")作为诗词作品立意的根本,使之成为整篇诗词布局谋篇的枢纽,该篇诗词的整体内容均受这一字的制约与驾驭,主旨的表达就显得更为鲜明而集中。  相似文献   

11.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3,(10):38-39
主持人龙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短小精悍的诗词作品中,不乏大主题、大创作。把握时代的脉搏,表现时代的精神,是历代优秀诗家词人孜孜以求的目标。诗法指津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文固要字字句句受命于主脑,而主脑有纯驳、平陂、高下之不同,若非慎辨而去取之,则差若毫厘,  相似文献   

12.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1,(10):32-33
主持人龙吟:何谓繁?何谓简?优秀的古典诗章如何善用繁简之道?诗法指津所谓"繁",就是用笔多,写得细致、具体;所谓"简",就是用笔少,写得简约、概括。繁与简的辩证艺术运用到古典诗词的写作中,表现为该繁处用墨如泼,精雕细刻;该简处惜墨如金,点到即止。古典诗词的写作,当繁则繁,当简则简,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龙吟:诗词之起伏跌宕,往往借抑扬之手法实现。此一讲,乐燎原老师将剖析抑扬手法如何具体使用——诗法指津抑扬之法是古典诗歌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技巧,它既可以用来刻画人物,又能用来突出主题。所谓"抑",就是对人、事、物进行贬斥、否定;所谓"扬",就是对人、事、物进行褒扬、肯定。  相似文献   

14.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3,(18):34-35
主持人龙吟:卞之琳的诗作《断章》这样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同一个场景,换了角度去看,竟是不同的胜景。在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同样不乏题材相同、主旨各异的佳作。立意的不同,让诗歌的情思各各相异。诗法指津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长河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题材,不同的诗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创作出立意迥异的诗词作品。何以如此?这是因为作为特定信息的写作题材,是由若干不同的意义信息系统组成的,这些意义信息呈现出一种多维多向的放射状态。"横看成岭侧成峰",由于诗人认识视点的不同,那些本身具有丰富内涵的题材所显现出来的意蕴就会完全不同。这里先以咏"七夕"的古典诗词来说明。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这一写作题材,包涵着爱情、婚姻、离别、相思等丰富的意蕴,吸引了历代成百上千的诗人,创作出无以数计的诗词,其中不乏名篇佳作。譬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夕》:  相似文献   

15.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3,(Z4):96-97
主持人龙吟:古语云,闻弦歌而知雅意。在诗词中,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诗人的情感,有时还会感受到时代的强音。盛世而靡歌,乱世出哀音,一首诗、一阙词,有时就道尽了个人的是非成败、朝代的兴衰更替。诗法指津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因为古典诗词作品往往表现作者的情怀、志趣,并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境遇以及个性有关,所以要"知其人",也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又因为古典诗词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往往与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风云密切相关,所以要"论其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或情感内涵。对古典诗词进行鉴赏评价,不能不去了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我国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在诗文创作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与白居易齐名,世人称他俩为"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对他创作的诗词甚是推崇。刘禹锡广为传诵的作品非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数不胜数。如《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龙吟:奇幻多姿的梦境在诗词作品中有着怎样的呈现?此一讲,乐燎原老师将告诉你"梦的秘密"——诗法指津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梦",是指人在睡眠状态中在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所著《梦  相似文献   

18.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2,(18):40-41
主持人龙吟:看似细枝末节,却包孕无穷意味——古诗词中对于细节的捕捉和刻画,让状物更加生动,让情思更加悠远。诗法指津一般说来,所谓"细节",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在文学作品中,细节能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也称"有包孕的片刻",是最能诱发读者情思、拨动读者心弦的片刻。精彩而传神的细节描写,往往能使读者赏心悦目,获得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龙吟:中华文化崇尚曲径通幽之美感,诗词也由此多见含而不露、引人遐思之佳作。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真情漫吐,却意在言外。诗法指津 "真情漫吐",是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诗人将自己深沉的情意,从诗词作品中舒缓而婉转地呈现出来。简而言之,这种表现手法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缓",即情感的表达不能过急,而是徐徐展开,饶有余味;其二是"曲",即情感的表达不能过直,而是曲折逶迤,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20.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1,(18):36-37
诗法指津比喻,又称譬喻,它不仅是增强古典诗词作品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描绘人、事、景、物的一种艺术手法。简单地说,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描摹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易于理解。古典诗词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物或事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