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言不是工具,是生命体验表达的内在需要.作家李锐把语言上升为"主体",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叙述方式传达着他对生存困境的体验和思考,实现他对语言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2.
李锐对权力的书写是他触摸世界,谛视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方式,使其小说创作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层次性:既有权力视角下的女性命运,有政治权力冲突中人生的变异,又有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权力对人生的巨大束缚。李锐由此构建起了权力网络中的人生世相,悉心关照着人类的诸多不自由。李锐小说创作通过权力因子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有力洞穿,折射出对人类生存状态不断追索和叩问的有力姿态。  相似文献   

3.
李锐的知青经历不仅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也为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生命体验,它融贯于李锐的整个小说创作中。但不可否认,知青经历也给李锐的小说创作造成了难以摆脱的困境。乡土空间价值判断的摇摆游移;“革命”身份的有意回避导致作品反省力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文坛,李锐是一位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寻求不断超越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的《厚土》诸篇中高度控制、简洁内敛、井然有序的书面语言及叙述风格成为他难以超越的制高点,而《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中的“口语倾述”成为李锐小说创作的一次整体超越。  相似文献   

5.
李锐是一位致力于民间底层描述的作家,在他的笔下,山西的吕粱山以一种别样的地域文化特征得以呈现,展示出丰富多样的文学内涵。在“用汉语深刻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下,李锐将吕梁山的民间风俗和其体现的生存状态,提升到普遍人类存在境遇,用本土中国的写作彰显了中文写作在世界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探析作为中国最具有文体自觉意识作家之一的孙甘露是如何达到其创作的自觉:通过前辈学习到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其“天性“,始终坚持寻找着“那种真正能够将文学语言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探析作为中国最具有文体自觉意识作家之一的孙甘露是如何达到其创作的自觉:通过前辈学习到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其“天性”,始终坚持寻找着“那种真正能够将文学语言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曾瑜薇 《教书育人》2007,(12):85-87
英语Linguistic profiling(语言轮廓)一词来源于racial profiling(种族轮廓),是指通过某人的谈吐来推断其社会经济地位、人种和社会等级等特征。例如斯坦福大学一位语言学教授刚搬到帕洛阿尔托时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当他用高等教育专业人士的声调打电话租房时,对方表示十分愿意出租,但是当房东们见到他本人时却总是改变主意,因为他是个非洲裔美国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朱淑真的诗词和精神世界拥有它独特的个性,而这与其自觉的创作意识有关。她自觉的创作意识使得其作品不拘一格地表现了她寂静而灵动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文坛,李锐是一位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寻求不断超越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的《厚土》诸篇中高度控制、简洁内敛、井然有序的书面语言及叙述风格成为他难以超越的制高点,而《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中的“口语倾述”成为李锐小说创作的一次整体超越。  相似文献   

11.
当代彝族散文创作虽然在许多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在文学观念、审美精神和文体样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到传统写实观念的禁锢,导致其文体样式的陈旧,缺乏现代性。彝族散文应超越“博物馆”意识,追求文体自觉,提升艺术境界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李锐是一位站立于民间乡土观察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作家.在他的笔下,乡村的沉滞落后、历史的虚无荒诞、革命的非理性、农民在现代社会的悲惨遭遇和心灵撕裂都得到一一呈现.在《太平风物》的“农具系列小说”中,李锐以农具为切入口,深刻地描绘了古老的农耕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的起伏跌宕和激烈矛盾,并对农村这片广大土地的消失寄予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自觉和对语言不及物性的切身体会是导致王蒙走向语言自觉的原因。这种语言自觉其实是一种文化自觉,因为王蒙认为,语言是不及物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积淀在民族语言之中,并通过语言塑造后人,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成为民族凝聚的重要力量。当然,民族语言在塑造后人的同时也在主宰着后人。因此,必须以不卑不亢的开放的心态接收吸纳外民族语言文化,必须在文学创作中超越本民族的日常语言规范和文学语言规范,才能保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李锐的小说基本上是两个系列:一个是以他插队时的吕梁山区为背景,描述他所熟悉的农民生活;另一个是以他的老家四川自贡为背景,通过想象再现一段历史。前一个系列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根性的思考,后一个系列主要展示了作者的传统意识和古典情怀。如果说《厚土》系列是李锐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那么1990年代以来的《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旧址》、"农具系列"等则是他后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李锐的创作历程基本体现了他从寻根走向后寻根的文化寻根历程。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自觉"意识非常关键。阅读作为一种有力的武器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自觉、尽情地释放表达欲望,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从而达到热爱语文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油画创作包括线条、肌理、笔触、构图、空间、质感、光感、色彩、明暗等等多种造型因素,油画语言以表现油画创作中的内容为目地,同时又具有某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的今天,油画创作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如何去发掘油画语言表现的潜在力量,这是本文我正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引言 骆小所教授编著的<艺术语言学>为我们开辟了艺术语言研究的新天地.它"论述了语言手段的变异和偏离,分析了语境对艺术语言的作用,描写了艺术语言的心理特色,综述了艺术语言的风格,对艺术语言的理解和欣赏也作了较好的探讨,为语言和文学的综合研究探讨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油画语言的表达体现画家个性特质和审美倾向,画家通过深入地分析自己的绘画语言,才能表现画家对整幅画面的设计,走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油画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19.
李锐是一个只愿写刻骨铭心故事的作家,他对生命、生存的刻骨体验是:悲凉。于是他的小说中总有一种人生的悲情。他写到生者的悲凉,还有死者的悲凉。这些人无论是怀有梦想的知青,还是愚昧的农民都陷入这悲凉的人生中。他们的悲凉是由他们的生存的困境和精神的困境共同造成的。李锐以他细腻的笔触深刻地摹写了他们的困境,并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悲悯情怀。李锐自身的人生经历给予他了一种精神的困境,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艺术精神的熏陶,站在五千年文明的山头上写作,相互交织作用导致了他的这种悲凉人生的感觉。面对这悲凉人生,李锐给希望于孩子,给希望以"逃离",逃离这黄土地,让孩子们去寻找希望。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化自觉和语言自觉的“中国”教育学,其内涵在于:学科主体研究者的文化身份是由“中国文化”所建立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生活”;所用语言是汉语传统且规范标准的思想语汇;运用西方教育学的汉译名来为“教育学”命名,并且表达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运用汉语表达教育学理论的过程,也是运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教育学的问题。对于中国教育学而言,基于文化自觉和语言自觉进行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