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9月15日,为扎实、有力度、全方位地报道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报社成立了以总编杜耀峰为首的报道团。报社领导将一份重要的采访任务交给了我和苏昕及三秦报的罗云云,全程跟踪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陕西一切活动。开始采访杨振宁博士,我们以为报社肯定会为此次采访创造一切条件,该准备的证件、行程时间表都会齐备,但是出乎所料,到了16日也未见动静。于是我和苏旰商量,没有条件,现在就自己去创造条件,完成采写任务。 意外收获 9月16日,我们乘车前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办理进机坪接…  相似文献   

2.
《出版史料》2008,(3):6-6
翁帆在杨振宁著《曙光集》一书的“编后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振宁每天除了上办公室,主要的时间都在看书和写作上。有时半夜起床,继续准备文稿,往往一写就一两个小时。他总是说,一有好的想法,就睡不下来。我想很多学者都是这样的。不过,有时振宁的写作习惯很有意思:他静静坐着或躺着,举、一只手,在空中比划着。  相似文献   

3.
王友 《新闻世界》2005,(1):26-26
“少年夫妻老来伴”。年轻人追求爱情.老年人也一样。82岁高龄的杨振宁准备迎娶28岁芳龄的翁帆.无疑可以对我国的老年人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从而使我国更多的老年人.可以更为坦然地追求自己晚年的幸福。而杨振宁的亲人和好友对他的祝福.对我国某些不尊重父母的情感选择.对老人再婚横加干涉.善至虐待老人的子女.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4.
本书阐释了宇称不守恒定律的产生真相及物理科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记录了李政道不凡的成功道路。本书也是中国科学发展和教育决策的历史侧面反映,首次披露文革年代李政道的忧国情怀和相关高层内幕,同时揭示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半个世纪学术恩怨的内幕。  相似文献   

5.
从杨振宁的坦言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次毕生难忘的谈话 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来,有一次谈话令我毕生难忘。 那是1986年深秋的一天,我与原《高能物理》主编徐胜兰如约去西苑饭店拜会杨振宁教授。在得知我的身份后,杨先生坦言道:“我不希望记者写我的传略。” 见我在那里发愣,杨先生解释开了。他说,作家徐迟写过一篇数学家陈景润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陈景润十分专心致志,撞在树  相似文献   

6.
1987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国防科工委的电话,电话中让我于次日下午到北京八宝山公墓陪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不久前我采访报道过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扫墓。杨振宁教授与邓稼先教授的深厚友谊那天,我如期而至。同时前往扫墓的还有宋健、周光召,以及国防科工委的负责人伍绍祖等。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也去了。这天杨振宁身穿白色的风衣,黑色西装,来到八宝山的骨灰堂。他眼里含着热泪,向他少年时代的同学、好友邓稼先的骨灰盒深深地鞠了3个躬。祭奠以后,在院子里他同我们大家合影留念。杨振宁教授与李政道教授在上个世纪50…  相似文献   

7.
邓伟 《出版参考》2004,(3):19-19
杨振宁教授办公室过道的墙上都是爱因斯坦的照片,相框里邮票上也是爱因斯坦的肖像。  相似文献   

8.
9.
20世纪90年代,人类在关注着什么?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关注着什么?21世纪一天天临近,人类正在走向世纪之交,科技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国际经济、军事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重大因素,对高科技的角逐和对人才的争夺将愈演愈烈。面对庞大繁难的科学,面对纷繁复杂的科技信息,我们除了需要理解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思想外,还需要理解科学的社会作用,理解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解科学家的工作特性和情感,以及科学的艰难历程和科学的对象等等,并终身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这将构成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  相似文献   

10.
李政道(1926-),苏州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在李模型、非拓 扑孤立子场论、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物理、宇称不守恒等领域都有巨大贡献.本文试从李政道生活经历、学术背景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阐述李政道的科学人生.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科学馆,走廊尽头这个近30平米的房间因为没有丰富的物品陈设而显得有些空旷,然而这个房间里却有一个用来思考整个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大脑。物理学家杨振宁端坐在办公桌前,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始终用一种缺少变化的语气与我们交谈。他神情温和,那是一种让人感到难以改变的温和,甚至连时间对他的改变都显得那么艰难——这位89岁的东方男人看起来非常健康,言谈举止间保持着足够清晰、敏捷的状态。一个小时的谈话刚一结束,他就起身拎起黑色文件包步出办公室,结束了他日常的半天上班时间。  相似文献   

12.
前记:今年6月20日上午我与渊冲兄欢聚于当年西南联大外文系老同学沈师光大姐家,天上地下,无所不谈。忽然间他谈锋一转,提到前不久在京与杨振宁先生聚首,杨谈及西南联大办得比当时美国一所赫赫有名的大学还好,而且谈了许多西南联大办学之“奥秘”。渊冲兄还说,他刚写好一篇有关他  相似文献   

13.
杨国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38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2年至1965年在北京大学攻读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从事理论物理与激光物理研究。曾三次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40多篇理论物理和激光物理方面学术文章,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现在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光学学报》与《物理学报》编委、国外《化学物理》和《现代物理》杂志的编委。  相似文献   

14.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1922年生安徽合肥,是美籍华裔科学家中的佼佼者,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数学物理、凝聚态物理、统计物理 、量子场论等方面对国际物理研究作出过杰出贡献.杨振宁曾担任著林斯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具有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等世界多个顶尖研究年构院士荣衔.  相似文献   

15.
9月15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杨振宁传》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该书自1922年杨振宁先生出生起一直写到2010年,记录了他的家世背景、学术生涯、科学成就、社会活动以及其私人生活,是迄今为止最厚实、最全面、最专业的杨振宁传记。杨振宁对这本传记亲自审校认可,并提供了百余幅配图。  相似文献   

16.
9月15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杨振宁传》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该书自1922年杨振宁先生出生起一直写到2010年,记录了他的家世背景、学术生涯、科学成就、社会活动以及其私人生活,是迄今为止最厚实、最全面、最专业的杨振宁传记。杨振宁对这本传记亲自审校认可,并提供了百余幅配图。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放手     
老李和小张在城里打工盖大楼。正在高空作业时.意外发生了:脚手架局部突然坍塌!老李和小张立马就感觉脚下空了,危急时刻,他俩都伸出了手臂,共同抓住了一截木板。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书     
今天的普通人和有学问的人似乎都认为,只有高深莫测的书才称得上伟大。有人却认为“伟大的书是通俗的,不是卖弄学问的,不是专家写给专家看的书。”幸而此人是位先哲,否则一定被今人当作低层次的笨伯。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竞争     
小肖 《出版参考》2008,(3):50-50
1936年,在柏林体育场,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对12万观众宣布:第11届奥运会开幕。那正是法西斯猖獗的年代.别有用心的希特勒要借助世人瞩目的奥运会来证明:雅利安人种是最优越的人种。  相似文献   

20.
《档案与史学》2011,(5):F0003-F0004
时值红五月,又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前夕,本刊特撷取一组五卅运动的图片,回顾党史上这段不能忘却的反帝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