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炎冰 《钓鱼》2007,(8S):12-13
贺贤平成名于1992年,此时他还是业余级,是年他在江苏连云港举行的第八届全国钓鱼比赛中获个人手竿第3名。上海参加全国钓赛的选手是从基层选拔出来的,没有后门可走,所以什么鱼都能钓,基本功扎实的钓手出不来的很多。贺贤平再度扬名是7年之后,在众多职业钓手的包围中超越丛杰、李兵、吕中胜,拿了昆明第十五届全国钓赛个人总分第3名。随后两年,  相似文献   

2.
《钓鱼》2007,(20)
凡在老鬼和海狮钓鱼学校听过徐银舟讲课的人都知道,徐氏重理性,逻辑性强;讲实践,操作简单。从抛钩到浮标稳定于钓目,这个过程线组怎么运动,鱼最容  相似文献   

3.
张炎冰 《钓鱼》2007,(7S):13-14
子线的定式和变式能不能争出个高低?恐怕很难,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认识它,就是大师们赢得起也输得起,都没有视子线和钓饵为绝招。输了下次再来,胜了淡然一笑:“运气好。”王永贵说:子线长短是从属于技术的,取长和取短是钓手的一个印记。  相似文献   

4.
张炎冰  宋阳标 《钓鱼》2007,(11S):18-19
打了十几年比赛,该出头的时候没有打好,不想出头了,成绩却飙飙地往上长。张雪平的“三级垂钓大师”来得艰苦。2001年代表湖北省(实际是老鬼二队)参加长沙第十七届全国钓赛,获手竿钓对象鱼第3名,还亏得他在前两届全国钓赛中有160分积分才成为大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张炎冰 《钓鱼》2007,(9X):10-11
1998年,30岁的中国台湾人士李宜学第一次来大陆,此行是代表台北市参加第十四届全国钓赛的。李宜学以钓鲢鳙崭露岛内钓坛,钓鲫鱼称不上一流,但 因为长期使用丸九鱼饵和习练段差钓法,所以对以鲫鱼为对象鱼的比赛心中有底。这次比赛他获得个人手竿第一名,是用了拉饵钓才侥幸取胜的。两年之后,李宜学再次渡海,[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张炎冰 《钓鱼》2007,(7X):8-9
吕中胜出道晚。1999年,他代表湖北省队参加第十五届全国钓赛,获个人总分第6名。钓鲫鱼的“钓王杯”进行了7届,吕中胜打了两届,都入围总决赛,在2001年的第七届上得了第16名。可是“钓王杯”变脸,改成钓大鲫鱼,钓混合鱼吕中胜就游刃有余,夺冠军、得亚军,似乎鱼对他特别有感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张炎冰 《钓鱼》2007,(9S):12-13
1996年之前,李大毛知钓鱼而不知有赛,其拿手活是陶罐为器,巨瓮作釜,以木炭文火煨出香味四溢的瓦罐汤。凡是经营成功人士都有两个特点:注重积累和善于抓住机遇,李大毛也不例外。1997年,事业初成的李大毛随化绍新学习钓快鱼,一年后参加第四届”钓王杯”总决赛获第5名,  相似文献   

8.
张炎冰 《钓鱼》2007,(8X):12-13
在现有的一级垂钓大师中,李维新是资格最老的一位。这位1989年东峻一期学员的搓饵钓快鱼功夫最早亮相于1993年,代表广州队在江西共青城拿下第九届全国钓赛团体冠军,个人获手竿亚军。之后,在连续四届全国钓赛中表现稳定,手竿钓鲫成绩三入鼎甲。1995年,  相似文献   

9.
张炎冰 《钓鱼》2008,(2):14-15
过去,装饵是先整好型再按到钩上,台钓改变了上饵方式,改为搓饵——整型与装钩同步,后来又有了适应钓快鱼需要的拉饵。丛杰是搓饵,对拉饵有过不适应,但他很平静,很坦然,因为两者同源,在线组和浮漂调整上都是贯彻了二力平衡的原则。丛杰的杰作是1995年首届“潮流杯”上破了钓鲫鱼的亚洲纪录,6小时钓获813尾,时速136尾。  相似文献   

10.
李军  昕东 《垂钓》2008,8(5):45-48
钓鱼如下棋,经过徐银舟大师的一番指导,我懂得了在钓赛中不能被表面的鱼情所迷惑,更不要被自己平时的经验所束缚。  相似文献   

11.
张炎冰 《钓鱼》2007,(10S):12-13
从东峻学钓到扬名钓坛,黄适之花了4年时间。1993年,广州队夺得第九届全国钓赛团体冠军时黄适之获个人手竿第5名。翌年,广州队再度登顶,他是个人总分和个人手竿的双料冠军。随后,他与李维新双双打进“钓王杯”决赛,得了两次亚军,一个第五名,是继李维新之后的第二位一级垂钓大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张炎冰 《钓鱼》2008,(1):14-15
当许多人抓住了机会,并利用它在全国钓鱼比赛中创造了成绩的时候,吉彦军仅有一次机会是应某渔具企业邀请,参加了2002年在宁波举行的第十八届全国钓赛,他获得了渔企俱乐部组抛竿第3名。不过,从1999年“澎湖湾杯”卷起“吉旋风“,成名“钓一标深”。后,他在5、6、7三届“钓王杯”总决赛和首届“光威钓王杯”上的表现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3.
张炎冰 《钓鱼》2007,(6S):10-11
当“大师”成为美好记忆,或者失去了风采的时候,仰慕和嘲笑就成了一对孪生兄弟。然而大师没有远去,因为不管他们钓鱼或者不钓鱼了,留在钓场上的那串足印依然清晰,以至后来的钓鱼人都要对它端详一番,有的还会把自己的脚踏进那个印模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张炎冰 《钓鱼》2007,(11X):14-15
李喜东赢得喝彩是1997年的“一对一”电视擂台赛,过五关斩六将,成就擂主。在此之前,他在全国钓赛上的成绩是:1992年舟钓亚军,1996年手竿冠军,1997年抛竿亚军。另外,1998年参加“钓王杯”决赛,获第7名。之后4年未在全国钓赛上露面。2002年复出,受聘老鬼公司任竞技队队长、老鬼钓鱼学校教练,同年由三级晋升二级垂钓大师。近年来,李喜东英姿不减当年,2006年获全国钓鱼锦标赛(深圳站)总分第3名,总决赛排名第6。[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郅辽 《钓鱼》2012,(15):6-7
30年前钓鱼以大为荣,认鱼线是拉力值"磅"为核心,10磅线钓青鱼,6磅线钓鲤鱼,2磅、3磅线钓鲫鱼,凭强力值说话,没有线径概念。钓快鱼以尾数论英雄,钓指定对象鱼。由于鱼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
华歆 《垂钓》2004,(2):68-69
谁说悬坠钓法遇到大鱼就没了主意?只要钓具精良,大鱼同样能成为它的“阶下囚”  相似文献   

17.
威华 《钓鱼》2006,(5):20-23
多年来,对悬坠钓线组灵钝有过许多争论,有些观点至今仍没有找出答案,个别观点甚至大相径庭。对比各种理论,我发现矛盾比较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究竟调目高灵还是调目低灵;二是对剩余浮力的认识;三是浮标软、硬尾对灵敏度的不同影响。调目高低对灵敏度的影响我已经在拙作《悬坠钓新解》等一些文章中上谈了自己的观点,在此不再重复。本文想利用简单的物理知识对剩余浮力以及浮标的软、硬尾对线组灵敏度的影响进行分析。一、剩余浮力理论是否成立?所谓的剩余浮力,通常的理解是指已经调整好的线组,当线组处于静态时,露出水面的标尖部分具有的浮力…  相似文献   

18.
张炎冰 《钓鱼》2007,(6X):10-11
池水似镜,可是只是首场平静,第2场起平静写在脸上,心底却起了涟漪,到第3场,脸上和心里都起了波澜,十八般武艺用尽,其中就有子线的变化。到最后一场,更是把子线视为“生命线”,虽然十竿中难得有一竿中鱼,而脸上却反而平静了。  相似文献   

19.
飞鱼三人相     
张炎冰 《垂钓》2003,(4):27-29
近年来,钓鱼比赛越来越重视钓混合鱼这个项目更能考察钓手的基本功和临场应变能力。一般来说,大鱼是不能“飞”的,因为会对钩、线、竿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是为了提高上鱼速度,飞鱼则变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20.
苏雷 《中国钓鱼》2003,(6):30-30
突如其来的“非典”,将全国各大种大型活动“叫停”,第二届“光威钓王杯”全国钓鱼巡回赛自然也不例外。 比赛暂停了,文章可还得写。幸好先前在与黄适之先生的交往中多有请教,虽说有点像“狗熊掰棒子”,但多少还记着一些。现在搜肠刮肚地把它们找出来,献给关心“光威钓王杯”的钓友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