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生态-技术创新的城市生态位扩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生态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相结合,提出生态-技术创新的概念,进一步将生态—技术创新概念引入城市生态位研究领域,指出生态-技术创新是扩展城市生态位的唯一调控因子,并建立城市生态位扩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城市生态位的构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丽明  陈健飞 《资源科学》2014,36(7):1347-1355
从降低城市化过程中因建设用地扩展所致生态不利影响出发,本文以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为基础,选取已有建设用地作为扩展源,构建地形、地质、生态脆弱性和可达性四个阻力因子体系。在生成的MCR面上,划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并利用Hydrology扩展模块提取建设用地适宜扩展路径、生态隔离带和生态关键点,为城镇生态建设规划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决策支持。主要结果包括:应用本文方法分析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面、线、点综合特征,比仅进行扩展面评价分析的常规方法更为全面,且更具可操作性;划分出建设用地适宜扩展区、较适宜扩展区、限制扩展区、禁止扩展区和生态恢复区,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建设用地在适宜扩展区和较适宜扩展区内,由扩展路径引导优化开发,可避免盲目地"摊大饼式"蔓延;生态隔离带打破现有建设区"连片"扩展格局;生态关键点和高值点的识别,有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保育。  相似文献   

3.
建立城市生态位扩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借助于SPSS软件,对环渤海经济圈相关城市的生态位扩展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期为城市生态位的构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海岸带城镇空间扩展情景模拟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岸带城镇扩展及土地利用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岸带生态安全。本文以滨海城市-烟台市为例,基于1990年-2009年间的遥感监测历史数据,将城市扩展动态模拟方法与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相结合,模拟和评估三种海岸带政策管理预案条件下烟台市区2010年-2040年间的城镇扩展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以及城镇扩展导致的海岸带资源损失和区域生态风险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烟台市区未来城镇化过程加速,开发区、莱山-牟平一带区域生态风险明显加大;若不加约束将有更多的耕地资源和近岸海域被侵占;鼓励海岸带开发利用与适度围填海的城镇发展政策,加速了岸线资源的损失,使得海岸带区域生态风险增大,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海岸带保护和围填海建设监管措施,降低高强度开发给海岸带地区带来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5.
翟俊  肖桐  杨旻  孙晨曦 《资源科学》2016,38(5):814-824
海岸带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由于其便利的交通环境使得人类对该区域的利用程度逐渐增强。同时海岸带地区也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是生态系统的交错区和过渡带,长期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势必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以遥感获取的区域不透水地表分布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内不透水地表面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分析海岸带10km缓冲区内不透水地表扩展与生态用地之间的占补关系发现:①2000-2008年,中国海岸带不透水地表面积持续增加,与经济和人口要素呈正相关关系。总体来看,相比人口密度,沿海各县GDP密度与区域地表不透水率具有更好的相关性。9年间,沿海地区GDP密度明显提升,沿海各县平均增加了2986.8万元/km2。人口密度平均增加了181人/km2;②从2000-2008年,中国海岸带不透水地表的扩展包括新增不透水地表和不透水率增加。新增不透水地表主要以占用耕地和生态用地为主。不透水地表的扩展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制约,例如地形、海拔、坡度等因素;③本研究选取的七个典型区海岸带不透水地表扩展均以占用耕地为主,但在不同缓冲区范围内,不透水地表占用耕地和生态用地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点。南部的三个典型区(北部湾、海峡西岸、珠三角)海岸带不透水地表的扩展占用生态用地强度高于北部三个典型区(京津唐、辽东湾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这主要由于这些区域生态用地面积比例较高而引起。在未来的海岸带保护与开发规划中,应综合考虑生态本底的区域差异,进而寻求更合理的生态用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视角,对“传统制造企业不同类型的知识协同行为如何驱动企业生态位演化”这一问题进行了嵌入式单案例研究。通过对青岛双星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构建了“商业模式创新视角下知识协同驱动企业生态位演化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在生态位第一次演化阶段,通过取长补短型知识转移促进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企业生态位占据;在生态位第二次演化阶段,通过问题解决型知识共享促进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企业生态位扩展;在生态位第三次演化阶段,通过需求聚焦型知识创造促进锁定型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企业生态位深化。揭示了知识协同对企业生态位跃迁的作用机制,拓展了企业生态位演化的前因研究,为传统制造企业实现生态位跃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采用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以陕西省柞水和镇安两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的614份有效调研问卷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心理因素和生态补偿政策对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心理因素对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愿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367、0.184和0.305;生态补偿政策对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愿和生态保护行为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182和0.142,通过生态保护意愿对生态保护行为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079;生态保护意愿对生态保护行为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432,同时也可以看到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生态保护意愿和行为的激励效应还较小,有待进一步挖掘。文章建议从影响居民心理因素并发挥生态补偿政策作用方面增强当地居民生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从生产要素资源集约利用视角,阐述了生态工业园对我国缺水旱区所具有的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了各种工业园的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作用,实现生态工业园对农业产业和区域绿化的生态功延伸服务,并归纳提出了旱区生态工业园的三大辅助功能:一是形成以生态工业园为基地的资源利用集聚区;二是通过集约利用扩展有限生产要素资源、特别是水和能源资源的承载规模;三是生态工业园对周边农业延伸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三项功能对我国旱区在有限能源和水资源以及环境修复能力条件下,发展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城市的聚集效益、空间组织分布、生态保护等方面对包头市建设用地扩展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扩展的Logistic模型,描述不同共生关系下的集群内企业间的成长情况,并进行生态稳定性分析。研究发现集群在对称互利共生且企业独立成长的情形下,企业的质参量水平最高,也是最和谐稳定的。通过对共生关系的分析,提出产业集群生态共生稳定平衡的两点重要条件,其一集群内企业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其二集群内企业必须协作与竞争并存。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技术已推动生态系统管理进入了数字化管理的时代。将记录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的信息转化为按一定准则且规范排列的数字信息 ,就形成数字资源生态系统。文中以宁津县数字农业系统为例论述了数字化系统对资源生态研究的主要贡献表现在 :①建立了不同资源层面的空间相关。②构造了反映同一资源层面动态变化模式。③通过基于样本信息的空间插值实现资源生态信息的扩展。④资源生态特征的可视化。数字化资源生态系统的建立给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对生态经济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实现了对复杂的不同空间层面、不同特征类型生态资源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名词,从上世纪末开始我们便注意到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来谋取发展,而进入到新世纪后,生态文明的内涵有了很大的丰富,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扩展有着很大的意义。对于林业管理来说,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了一个基本理念和法则,是所有林业管理者都应该遵循的一条准绳。  相似文献   

13.
黄学谦 《今日科苑》2009,(14):31-31
本文以杭州市龙坞镇为视窗,从田园景观类型研究的角度来探寻当今景观设计的新思路。根据问题的逐步深入分别从尺度、生态、人文的角度逐步展开,每个方面有不同的设计方法与之相对应。作者试图通过用田园景观的设计手法来扩展景观审美领域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管理》2017,(5):54-58
本文基于1998~2015年内蒙古牧区县畜牧生产数据,运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和C-D生产函数,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背景下研究内蒙古牧区肉羊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各要素的贡献份额和牧区肉羊生产规模效应,评价牧区肉羊产业技术效率,以期为政府制定肉羊产业政策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学科视界的扩充与研究层次的提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自著名学者海克尔提出以来,以其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不断地扩充其学科内容,扩展其理论视界,扩张其势力范围,直到全面关注并深层关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文明前景。从生态哲学的发展视野审视,随着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凸显和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演进,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态实践活动的日趋深化,终于开启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生态时代。  相似文献   

16.
环境(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方法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伦理道德意义上的"类"与"共同体"向自然的扩展。其理论论证的逻辑起点可分为从自然出发和从人的规定出发两大类型,分别表现了西方分析哲学与形上哲学传统的影响。环境伦理学在西方有其思想和观念基础,但从理论和逻辑论证来看,还存在根本性的问题。系统、深入地总结、反思环境(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方法、思想基础与论证逻辑,对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若干不足、修正与完善以及应用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书坚  柴士改 《资源科学》2013,35(5):1051-1058
首先针对产量因子调整、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指标与生态足迹实物量特性方面不足以及其实践应用中局限,分别构建生产足迹、污染物排放足迹、贸易足迹计算方法、生态可持续指数,对产量因子进行调整、推导最大可持续生产量、消费量的计算模型.其次应用方面与资源环境核算相连接,两者的共同点为生态足迹应用到资源环境核算上提供了可能,为彼此计算提供基础与拓展,比如根据资源环境核算计算生产足迹,也可根据生态足迹计算自然资源耗减与环境污染的计算方法,推导生态足迹的价值量核算模型等,进一步拓展生态足迹的应用范围与相关理论.最后对若干修正与扩展模型进行计算,构建完整的生态足迹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永定区1988、1996、2002、2009、2014年5期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利用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估了研究区生态变化状况,并分析了土地覆盖变化与生态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1988-1996生态质量改善不佳外,永定区总体生态质量呈现逐年提升,其RSEI均值从1988年0.615下降到1996年0.594后,分别提升到2002年0.616、2009年0.634和2014年0.685,生态优良等级所占面积比例也由1988年65.9%下降到1996年61.50%后,分别提升到2002年65.46%、2009年68.84%、2014年77.03%。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永定区生态质量变好区域位于坡耕地、原有中高海拔的退化地/开垦地、灌木/草地转化为林地区域;变差区域集中在林地退化为灌木、草地及开垦地区域,以及城镇周边扩展区域。总的来说,永定区生态环境状况呈逐渐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19.
XBRL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财务报告的信息化革命.2010年我国通用分类标准和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发布,目前通用分类标准的扩展工作正在积极地开展.从分类标准扩展的必要性、扩展的基本结构和扩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论问题及技术难点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基于已有的研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以期为我国XBRL分类标准扩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进展及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内容变化和理论进展,从演变模式、驱动机制、模拟预测和优化调控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内容体系进行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趋势进行述评。本文旨在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系统梳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以期能对国内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