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期以来的《雷雨》批评因受中国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由单一的社会学方法所决定,往往只注重其对中国现代社会革命意义的开掘,实属文本批评的悲哀。我们企图由文本出发,从人文美学的角度结合古希腊及现代西方人文悲剧的美学理论,恢复《雷雨》“悲天悯人”的主题意义,以廓清传统的误解,进而探讨文本的结构及周朴园的悲剧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山楂树之恋》的票房成绩证明了张艺谋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和新的电影美学的成功。影片的结构借用了"革命加恋爱"的写作模式,建构起一个革命年代的爱情乌托邦,同时从文本内部解构了革命主题。  相似文献   

3.
《尤利西斯》的结构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尤利西斯》的文本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性,文章从文本分析入手,具体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尤利西斯》的结构布局的空间性,即由三个主要人物的意识流构成的小说大框架的空间性;主导主题的相互杂糅,使文本结构的动脉呈空间组合方式;《尤利西斯》文本的具体材料犹如一个个断片,空间地呈现在文本中。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是描写柳梦梅、杜丽娘之间生死相恋的一部爱情名剧,它可以与《西厢记》相媲美,但它的主题并不单一,结合汤显祖的科举经历,解读《牡丹亭》文本,可以从苗舜宾、柳梦梅、陈最良这三个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充分地体会到反科举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5.
宣传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最重要武器之一,革命作品的翻译是实现革命宣传动员的一种重要路径。复社所译的《西行漫记》是中国翻译史上最具抗日革命宣传动员力的不朽译作。在抗日革命宣传动员的动机驱动下,译者与作者合作,在正文本中展现真实的革命内容进行抗日革命宣传的同时,通过增加序、插图、译者附记等副文本,突显并强化了革命宣传主题,强化了抗日革命认同,增强了译作对目标读者的抗日革命感召力和革命参与意识激发。复社《西行漫记》翻译中副文本对抗日革命宣传动员的强化显著优化了作品的革命宣传动员价值,与正文本共同促成了译作在中国革命思想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6.
《三家巷》中占很大篇幅的爱情描写虽然是为革命主题服务的,但出版后仍备受批评。爱情故事与革命主题的联合一方面与叙事人对材料的处理有关,另一方面与具体语境的接纳程度有关,而语境的变化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正因为50年代的具体语境已经无法为两者的联合提供合理的依据,《三家巷》中的爱情讲述才为批评家所诟病,但这恰恰成为中国文学现代性复杂特质的文本呈现。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21,(1):28-35
陆地的延安书写多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并以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后的成长历程为叙述重心,力求描绘出在革命氛围下解放区青年群体精神变迁和思想蜕变的多重映像。在《叶红》《故人》和《一支金笔——浪漫的诱惑》这三个典型文本中,陆地以较为开放的观察视角和叙述手法展现了青年人的命运变化,写出了富有张力的延安印象,并呈现出革命叙事主题与艺术探索的有效结合,进而建构起了符合自身表意追求的文本秩序。  相似文献   

8.
日本社会主义者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在中国早期社会主义传播史上具有较大影响。自1903年问世到1912年,出现了4个早期中译本,现已皆被收入《马藏》。对比日文原著及其4个中译本发现,不仅翻译层面呈现规范化趋势,译者的思想取向也发生了变化:从纯粹的激昂革命情怀,到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和中国革命主题相结合,再到关注革命后的社会政策,将社会主义视为民生主义。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根据社会形势和现实需要的变化,从不同立意出发一再重新译介同一文本,凸显了早期社会主义传播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一篇文本细读,拟以华兹华斯1850年版《序曲》第十二卷“绞刑架片段”为文本焦点,从地方的精神(spirit of place)和诗人与地方的关系(sense of place)两个方面来探讨“地方(place)”这一大话题中的“根脉”“家园”主题,旨在说明这个片段体现了人与地方的融合,人植根于地方,地方是他们的家园和根脉。  相似文献   

10.
吉多·斯塔罗斯塔立足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两个文本,探索马克思革命主体性理论的具体构成性,其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将革命主体性问题归位于政治经济学批判领域,表明革命主体性只能从资本内在规定的展开过程中产生,阐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直接生产劳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不同形式劳动者生产主体性的扩大和退化之间的矛盾。这些探索有力地回应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质疑,重新阐释了马克思革命主体性思想,为当代工人阶级解放理论的深入发展开拓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突发危机”是当代社会中常见的重大问题。危机管理,亦即对危机的预防、控制与消解的一系列努力,这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或武力问题,还是一个语言问题。社会危机就其根本,多为因利益而起,但在一个相对均衡的格局中,冲突的直接表现常常不是利益而是而子。在政治危机中,物质利益的得失与利益集团的人群可以是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当得失数额确定后,利益集团成员的基数越大,则公众感受到的损失越小;而面子得失与利益集团成员数的关系是乘数与被乘数的关系,面子得失确定,人群基数越大,则公众感受到的得失就越大。而面子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语言问题。这意味着,首先,一切冲突的解决都离不开合适的定位,而对冲突的任何定位都离不开语言。其次,在应对冲突的各种行为中,语言行为是费效比最为经济的一种。第三,任何冲突的解决要获得足够的面子,都离不开语言的有效描述。危机管理中的语用问题可以概括为“WWW”,亦即WHO谁说、WHEN什么时候说、HOW怎么说。由此,可得:(1)“序言”准则(2)话语权准则(3)时间准则(4)适度过激准则(5)清晰准则(6)差别化准则。  相似文献   

12.
《诗经·关雎》是一个比喻系统。本文作了如下论证:(一)《关雎》是一个关系比喻;(二)《关雎》是一个复合关系比喻,具体而言,是一个"X型复合关系比喻";(三)《关雎》是一个双层关系比喻,既有"表层明喻",又有"深层隐喻"。  相似文献   

13.
共生关系原理、利益原理、交易费用原理是行政许可法构建的三个原理,体现了法律制度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有机衔接、法律制度与市场经济中利益关系的合理协调、法律制度与实践的有效连接。作为规范政府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行政许可法坚持按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主体和程序、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作了全面规范,成为我国建设“有限政府”、“亲民政府”、“法制政府”、“廉洁政府”和“高效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人与人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伦理学认为人格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总括,哲学认为人格是人的诸种特征的综合体。人生哲学移植、利用上述研究成果,再造了自己的人格规范,它认为人格是人的人生规格和做人的模式,这一解释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品钦是当代最杰出的美国小说家之一。虽然是身处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品钦仍然无法摆脱东方主义的影响。在他的《葡萄园》一书中,日本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形象。在文章中,笔者介绍了《葡萄园》中东方主义语境下的忍者和忍术、主人公武志及其和丹瑞尔·露易丝的关系以及既宁静又混乱的日本。同时,笔者还指出这种矛盾的日本形象是美国人渴望宁静生活和惧怕强大日本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笔者指出作品中的东方是作为一个西方人的托马斯·品钦在东方主义的影响下创造和虚构出来的,是为西方人服务的。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世纪我国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在于是继邓小平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之后,科学地回答了怎样建设党和把党建设成什么样的党的历史性根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论意义,从时代的高度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精神,积极推进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才能开辟新境界,指导新实践,成功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7.
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套包含不同语体的语言体系,既个人的"活用语言知识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形选择不同的语体进行交际。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说话人从自己庞大的活用语言知识库中选用某种语体而不选用其他语体,是有其内在的心理动机的。语体的选择一方面表明了说话人对相应语言社团的文化心理认同,另一方面也预设了听话人的反应,它是语言交际技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开始,世界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大体要经历50~60年.在第一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在差异中发展;在第二阶段,发达国家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被人口的快速地增长所抵消;在第三阶段,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另一快速发展阶段,中等收入国家成为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动力,这一阶段也是中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为思维,具有广阔无垠的全息思维视域和融会一切思维方式的统合力.作为人类思维最具普适意义的展现形式,文学从内容和形式上拓展和深化了人类的思维,培育和滋养了人类的智能,使人类的创造性获得了无限的空间与自由度.并且文学作为文化母体,影响和哺育着众多的文化载体.文学作为思维是文学最永恒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教师工作胜任特征是指在教师教学工作岗位上,作为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及心智建构的合格引导者,所应该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评价的个人特点的集合,包括知识、能力、技能、动机等内容。初步提出并建构了我国教师工作胜任特征模型,该模型包括8个因素:业务知识、认知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职业动机、职业管理、沟通合作、学生观、为人师表,并与新课程改革教师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