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攻防技击性是中华武术的主要特点,也就是说,武术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每个动作都具有攻防内涵.因此,人们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够掌握一些攻防格斗技术.散手,则是中国武术集中表现其技击性的一个方面.中国武术产生于我们的祖先为了维持生存而进行的狩猎和原始战争,不论是狩猎还是战争,生活要求人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人们为了总结格斗经验,提高生产和作战的能力,便把各种格斗动作编组在一起,并不  相似文献   

2.
"攻防意识"在武术运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术与生俱来的技击属性使其有别于其它体育项目,无论是套路演练还是散打格斗,都离不开“进攻和防守”,套路的“攻防”是虚拟的,散打的“攻防”是实体的,但“攻防意识”都是他们刻意追求而必不可少的,所以说“攻防意识”贯穿于武术活动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散打运动是中国武术攻防格斗技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两个人互为对手,采取踢、打、摔、拿及其攻防等技术,相互击打以制胜对手的徒手技击格斗运动。在散打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技战术、心理和身体素质,而战术的灵活运用则是取得比赛胜负的关键,文章对散打战术进行分析,浅析散打的战术训练及其原则。  相似文献   

4.
距离意识又称“技击对抗度量”。其主要是指双方在格斗时,对相互间所处距离的感性判断。在瞬息万变的搏击打斗中,要想使战略、战术及技术得以实效,首先就必须掌握好合适的攻防距离,进而才能  相似文献   

5.
张力 《中华武术》2004,(7):30-31
格斗是一种对抗性极强的运动项目,对格斗者心理素质的要求相对其他运动项目要高。因为格斗运动员要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畏惧疼痛、逃避伤害的本能反应。在激烈的格斗对抗中,人们往往会身不由己地产生退缩、胆怯心理,特别是初级习武者,他们在格斗中往往表现出大幅度地进攻或防守,长时间地单一防守或慌乱地攻防等等,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往往是因为格斗者缺乏一种特有的对于格斗运动的“分解”意识。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拳实用技法锻炼,有助于灵便身手,掌握套路中的招式、招法,提高表现套路中的格斗技巧;有助于体会套路攻防意识和动作的攻防含义。本文通过多年来对查拳的学习和研究,详细解读查拳的本质'用'与'打',以便提高习练者的攻防技能,使习练者具有在实际应用中所必备的技能,掌握防身制敌的有效本领,展示习武者的功力和内壮外强的体魄。  相似文献   

7.
格斗是一种对抗性极强的运动项目,对格斗者心理素质的要求相对其他运动项目要高。因为格斗运动员要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畏惧疼痛、逃避伤害的本能反应。在激烈的格斗对抗中,人们往往会身不由己地产生退缩、胆怯心理,特别是初级习武者,他们在格斗中往往表现出大幅度地进攻或防守,长时间地单一防守或慌乱地攻防等等,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往往是因为格斗者缺乏一种特有的对于格斗运动的“分解”意识。 “战略上藐视对方,战术上重视对  相似文献   

8.
前文已将尹氏八卦掌的基本掌法、腿法和训练顺序作了介绍,本文介绍尹氏掌法的攻防招法。 众所周知,传统武术包含三个功能:锻炼身体(养生)、表演艺术(观赏性)、技击格斗(防身自卫)。而攻防技术历来是习武者的最终目的之一,习练八卦掌也不例外。如何才能更好地掌握攻防技术,不外以下三条:一是基本功扎实,套  相似文献   

9.
武术部分     
一、武术的定义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武术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二、武术的内容和分类武术的分类方法很多,在过去有以流行地区分类的,有以技术特点分类的,也有以姓氏分类的。现在按其内容分为五类:  相似文献   

10.
陈步瑞 《武当》2012,(7):45
传统武术技击练习,应在具备一定武术基础后,遵循以下要点逐渐进行,不要急于求成。一、格斗式:格斗式也称戒备式,是格斗时的预备姿势。掌握正确的格斗式是进入武术技击殿堂的第一步。格斗式应立足于防护功能,又要方便于步法运用,能够轻松地前后左右移动,便捷地进攻。总之要具备进可攻、退能守的特点。二、基本技术学习:武术技击技术由踢、打、摔、拿、击、刺、劈等攻防技术组成,运用手、腿、头、肩、背、腰、髋、臀等部位实施,徒手技击技术主要有拳法、肘法、腿法、膝法、摔法、拿法配合步法运用。技击动作运动路线分直线型与弧线型。拳法以打为主,腿法踢为主,肘法有顶、横、挑、砸,膝法有冲、刺等。摔法是破坏对手重心,使对手失去平衡倒地。拿法主要是制住对手的关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武术教学必须突出技击和哲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镇澜 《体育科学》2001,21(4):68-68
现行的大学生武术课以第 3路长拳 ,简化太极拳等为教材 ,实施多年 ,效果不甚理想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突出武术的技击和哲理教学。 1.武术的本质是格斗攻防技术。表演艺术 ,健身治病等只是武术的次要特征。武 ,是人类生命的冲动力 ,是生存的竞争能力。武术 ,之所以区别其它运动项目 ,就是攻防格斗的特征。我国从 5 0年代以来 ,受左的思潮影响 ,取消武术的格斗成份 ,向类似体操舞蹈的唯美方向发展 ,使武术的形式变样。另一方面 ,现代社会文明 ,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 ,认为学习武术是为了锻练身体 ,格斗太野蛮。几十年过去了 ,武术在错误的认…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武术散手教学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散手运动是两人按一定规则,使用一定的徒手攻防技术方法相互格斗,决定胜负的武术对抗项目,具有循序渐进的技术体系和练习方法,文章通过对常用散手教学法的研究,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动作运用的合理性和实效性,选择高水平散打运动员22名,运用“攻防格斗应答能力测试仪”和“Kistler-9287B三维测力台”,对不同体重级别运动员格斗应答能力、击打力量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武术演武的形成与架构角度,将武术套路演武作为一种身体运动文化进行阐释与说明,并进一步构建武术套路生成与发展的文化原理.主要结论:武术套路是中国审美文化主导下的武术格斗思想与格斗技术的结晶体,是以人体攻防本能为基础升华形成的一种身体运动审美文化,是体现尚武距离美的艺术;在武术套路演武中,招法与劲道是演武文化的灵魂,“拳势”特点体现演武文化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5.
1、武术意识的特征 武术意识的实质,是人脑与武术攻防技术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精神映象,是人脑对武术攻防技术动作的反映。套路运动中的武术意识,就是将意识到的主观精神映象通过攻防动作的演练使其具体化,对抗性项目的武术意识是抽象的、含而不露的,具有真假虚实多变性的特征。套路运动中的武术意识则是重表现,具有渲染性的特征。武术意识的这些外部特征,正是以武术攻防动作的形象语言,来表达武术攻防技术中的战术意识,它是借助演练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与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诞生、成长而成熟。武术一直是遵循着技击格斗和套路演练及功法三种运动形式向前发展。传统武术可以归纳为“世代相传,具有技击特点的社会因素,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格斗技法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一项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它是以攻防为主要内容并以技击和套路两种表现形式而向前一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攻防技术逐渐失去了直接运用于军事作战的效用,至使武术中分出了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套路和格斗形式的技击。把零散的技击动作,从健身的角  相似文献   

18.
高龙 《精武》2012,(1):28-29
散打攻防意识在散打比赛过程中,为了取得胜利而主动的选择相应的对抗技术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需要加强攻防意识的培养。本文分析了攻防意识在散打实战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在散打实战中如何培养攻防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各种套路和对练单势的练习。武术包括不同的流派,风格各异,技法有别。但他们都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都包含格击攻防的含义。这鲜明的特点,也正是武术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的关键之处。因此,我们说武术具有两个鲜明的基本特点:一个是它的技击价值,一个是它的健身作用。关于这  相似文献   

20.
拳击     
G886.119 9414129浅谈拳击运动中刺拳的攻防技术〔刊,中〕/刘齐斌//安徽体育科技一1 994(2)一12一13(S州工)拳击//拳法//刺拳//攻防转换//技术G886.114.87,G804.87 9414414拳击运动心理咨询〔刊,中〕/石才//拳击与格斗一1994(2).一32(S卜任)拳击//心理//战术//练习方法G886.114.86,G804.869414422素质训练中的心理问题〔刊,中〕/晓强,公绥//拳击与格斗一1994(2)一16(S洲甲)拳击//运动员//素质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法G886.114.52,G804.52”9414437拳击运动员的负荷强度与心率指标〔刊,中〕/周鸿凯//拳击与格斗一1994(5)一21一22(SM工)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