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区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土地革命年代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信仰与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兼论大学生信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信仰状况体现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支柱、人格养成,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从大学生信仰状况看大学生精神发展,分析大学生整体的精神状况及其形成原因,指出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缺陷,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对认识、改进和解决大学生的“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对历史规律的宿命论式的顺从或浪漫的理想化,而是对人类历史规律的应有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科学的崇高的信仰。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仅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三观是否正确树立,也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甚至是关系到社会的长足进步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及外部社会环境两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关注大学生信仰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具有坚定而又正确的信仰,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论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的自我超越性和终极关怀性使信仰成为德育之根基,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学生的信仰也需要塑造,这些都决定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科学的信仰教育,要恰当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要以信仰科学化为基本准则,要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信仰教育的模式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给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固有信仰造成了一定冲击,从而给高校的信仰教育工作提出挑战。本文以信仰教育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实表现,并以新媒体为视角分析了我国高校信仰教育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加强高校信仰教育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大学生信仰呈现出新特点,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教育工作机制;突出重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遵循规律,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注重引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拓展阵地,不断创新教育的载体和平台,特别突出文化育人;促成合力,构筑整体化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与个体价值观、家庭教育、学校范式、微时代覆盖不无关系,为提高广大青年信仰教育质量、从信仰始端的感恩教育切入,从时间、空间、载体等多维度中探索感恩教育贯穿于信仰教育的实践途径,使信仰教育接地气、有内涵、有温度,确保高校立德树人取得成效,坚守高校社会主义办学的神圣使命不动摇。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8月19日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一些人那里,有的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以上这些问题反映在我们的一些高等院校则表现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的教材不能很好地进入课堂,即使进入课堂其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教育也不尽如人意。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加强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增强他们对国家主流意识价值观的认同和认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主流是科学健康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信仰不成熟的一面。导致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出现既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高校教育的原因。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必须大力倡导社会的主流信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2.
苏区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其伟大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内涵之一,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苏区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并且统一于培育和弘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3.
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苏区通过干部学校对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实践,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巩固和扩大了鄂豫皖苏区。梳理鄂豫皖苏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验,为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信仰是人的心灵依托。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当前国人精神信仰层面的各种问题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藩篱。实现中国梦必须重塑中国人的精神信仰,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也为重塑民族精神信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部分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价值目标产生曲解,一味追求现代社会"人的自由"而陷入信仰缺失的困境。片面追求"尊重人性"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少科学审视,以至于在学习、生活中丧失方向和信心。笔者主要探讨如何超越现代性的困境重塑高校大学生信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给政治、经济、科技和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给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和选择困惑,虽说当代大学生的物质世界是很丰富,但是在精神世界中面对一些多元化的知识和文化,使血学生不知所措,导致当代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或信仰缺陷的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马克思心眼教育的现实意义,进而阐述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了马克思信仰教育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信仰是人时其自然生存有限性、自我能力有限性和社会存在有限性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她是个体对待、善待生命的根本态度,既是以承认生命的有限性为前提,又是以认同永恒价值或终极意义的"存在"为理论基础,简言之,信仰是对生命的不朽的精神追求,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据.没有信仰的寄托,人只能沉溺在世俗的物欲横流之中,沦为无根的精神漂泊者.在教育生活和实践中,也缺少不了信仰.教育哲学恰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这一信仰-确切的说是教育信仰.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生命过程的反映,是人的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也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它具有超现实性、非逻辑性和超功利性,所指向的是意义深远的超凡之物。法律的偏私性使其注定不能成为信仰的对象。法律信仰只是法律人的自塑。  相似文献   

19.
教育信仰在教师的教育生涯中起着精神引领和行动准则的功用。教师教育信仰是对人的信仰和对教育信仰的统一,其重心是人生信仰。教师只有把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信仰,才能培育有生命尊严感的、懂得人与人平等的人格意识,成为合格的且有尊严的社会公民,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0.
皖西苏区是鄂豫皖苏区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皖西苏区在党的领导下,采取有力的教育教学措施: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着力解决教师、经费及教材难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皖西苏区的教育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联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教育,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