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 80年代 ,中国传统话剧陷入全面危机 ,不相信“话剧夕阳艺术论”的人们开始了长期、全面的探索 ,力图挽回话剧狂澜。高行健就是这些探索者中杰出的一位 ,他从传统话剧“第四堵墙”中突围而出 ,在技巧和理论层面上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2.
剧作家高行健大学时接触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作品后便深受其“陌生化”理论的影响,其多主题复调现代史诗剧《野人》便体现了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本文将从自由的时空观,叙述体戏剧观及复调性三个方面来论述高行健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3.
高行健和奈保尔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们身上具有一些相似点。他们的身份尴尬模糊,是人们眼中的"流亡"作家,且始终充当一种边缘化的角色。这种经历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于是他们自己或通过作品人物去"寻根",这是"流亡"后的回归,是对边缘角色的否认,同时还充盈着浓厚的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创作技巧问题是80年代文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被认为是这一时期关于现代小说技巧的启蒙之作,影响深远。本丈认为,正是对小说创作技巧的强调,打开了新时期文学从之前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的缺口,并开了将小说视作一门“学问”的先河。今天,新的时代将“怎么写”与“写什么”这对传统左翼文学的问题再次激化。本文借用本雅明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中的思想,认为如果不在一个更为根本的生产关系的角度重新思考作家的社会地位,那不论是技巧革命还是底层书写,都注定只能成为时代和历史的消费品。  相似文献   

5.
开放式结构在扩大表现容量,拓展心灵空间、丰富意义内涵等方面有效地增强了探索话剧的表现力,但同时也带来素材庞杂、精神弱化,意义晦涩等系列问题,应引起戏剧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