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爱军 《青年记者》2022,(15):80-83
本文重新定义了媒介批评,认为媒介批评是一种以新闻观为方法,通过对媒介活动的批评叙事行为所进行的意识形态实践。以此认知为起点,针对西方的媒介批评知识体系,提出了建构以马新观为方法、由传播哲学(媒介哲学)、媒介社会学(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新闻学三个学科层面所构成的媒介批评体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闻仲 《今传媒》2006,(9):25-26
近年来,学界对媒介批评的研究日渐活跃,不时有新的论著或文章面世。在关于媒介批评研究的各种文本中,党政机关有关部门多年来主持的报刊审读和阅评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涉足这个领域的学者们观察问题各有各的视角,加之学界与业界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在审读是否属于媒介批评的重要范畴问题上,目前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报刊审读是媒介批评的一种方式或一种类型。刘建明先生在《媒介批评通论》的第五章《媒介批评的方式和内容》中指出:“媒介批评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按批评主体的类差划分,还包括管理批评、专业批…  相似文献   

3.
播音主持的理论现状与实践发展显现出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本文从学术发展、实践需求、媒介变化的层面分析了播音主持批评的可能性,从学科自身及相关学科的层面探讨了批评的可行性,从本体、功能、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六个具体方面论证了如何构建批评的系统性,以期对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体系提出基本的框架布局。  相似文献   

4.
蒋锐 《东南传播》2016,(4):33-35
从媒介批评的主体入手,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媒介批评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并将中国媒介批评的发展分为政府主导、新闻界觉醒、公众本位三个阶段,旨在厘清我国媒介批评的发展分期,给予相关理论研究以启发。  相似文献   

5.
媒介距离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探讨逐渐走向现实的应用研究,媒介距离已在大众传播中广泛存在,但各种媒介距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本文首先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媒介距离的内涵,从传播者与受众的和谐视阈出发,指出掌握媒介距离应从时空距离、社会距离及心理距离三个层面入手,然后总结了不同媒介在媒介距离应用的策略。“不即不离”的适度性可能是一种媒介距离在实践过程中最基本并且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未来的研究应从媒介距离产生的机制、受众及感知等领域开展大量研究以加予证实。  相似文献   

6.
媒介距离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探讨逐渐走向现实的应用研究,媒介距离已在大众传播中广泛存在,但各种媒介距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本文首先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媒介距离的内涵,从传播者与受众的和谐视阈出发,指出掌握媒介距离应从时空距离、社会距离及心理距离三个层面入手,然后总结了不同媒介在媒介距离应用的策略。"不即不离"的适度性可能是一种媒介距离在实践过程中最基本并且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未来的研究应从媒介距离产生的机制、受众及感知等领域开展大量研究以加予证实。  相似文献   

7.
张羽 《今传媒》2006,(3):25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媒介批评实践日趋活跃,媒介批评研究无论在研究领域还是在研究视野上均有突破,但也存在一些让人思考的问题。一、媒介批评理论“滞后”于媒介批评实践作为一门学问,学界普遍的看法是,媒介批评是从1995年进入中国传播学者视野的。依据是该年吴迪先生在《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第5期上发表《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一文,首次公开地、系统地研究媒介批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式的媒介批评活动仅从这个时期才开始。事实上,媒介批评活动是伴随着媒介的产生而产生的,因为“一种意识产品及载体的产生,接着就会出现对他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11月1~2日,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会议主题是使命与责任——媒介批评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主要议题有七个,分别是大众文化和媒介批评,媒体失范与媒介批评的责任,中西媒介批评史研究,两岸三地的媒介批评学术研究,媒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媒介批评实践,媒介批评  相似文献   

9.
媒介批评学的新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明 《当代传播》2001,(6):24-27,23
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并由宏观层面推进到 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使其更具实践意义。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历史性反思,而 媒介批评理论则是新闻活动的现实反思。近几年,我国媒介批评理论形成了新的 学科架构,主要包括媒介批评的对象研究、媒介批评的内容研究、媒介批评的方 法研究和传播政策分析。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 在聚集。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报道的强烈反思,转移到如何分析、评价 新闻作品,如何认识传媒行为,已经深人到媒体的各个领域。媒介批评学引导人 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地理解媒介和新闻,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 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媒介批评缺乏系统深刻的理论根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媒介批评深入开展的障碍。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自信,着力构建中国化的媒介批评理论,开展媒介批评实践,无疑是深化媒介批评建设的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11.
去年,因某媒体批评中央电视台某主持人在售书中“买鞋才能签名”而引起的一场法律讼诉,引发了关于媒介批评主体自我把握性的研究。 不同媒介批评主体有不同的个性,同一类批评者的个性也会千差万别,个性问题同批评者的素质和实践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从理论上认识媒介批评主体的个性追求和表现,是坚持批评科学性的思想基础。 一、批评主体的个性 个性是人的自我意识及其特有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独立地位才能体现出来。对于媒介批评者而言,独立地位无非是指思想的所有权及工作方式的自主权。“个人在自己的某个方面把自身物化在物品中…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多主体参与的信息传播新格局已经形成。公民新闻打破了由媒介组织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组织垄断媒介传播的垄断局面,与专业新闻机构一起承担着社会信息传播、舆论监督的职能与任务,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左右媒体传播的控制属性和规范力量,可说是对传统媒介控制理论的改写与补充,这一切需要从社会环境、新闻实践和理论演绎三个层面去研究与理解。  相似文献   

13.
宋双峰 《今传媒》2006,(5):27-29
媒介批评学作为一门学科,目前可研究的空白点还很多,特别是对国外媒介批评思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以一种开放的、世界的眼光,探寻西方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对丰富我国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大有裨益。目前,国内对美国媒介批评领域研究的较多。而对于英国的媒介批评思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文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笔者在网上大英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即使是在英国本土,对自身媒介批评理论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也做得不多。英国是现代新闻事业发展最早的西方国家之一。各类媒体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欧洲首屈一指。英国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14.
理解霍尔--从媒介功能和新闻真实性的角度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击 《现代传播》2001,(3):19-23
霍尔是在英国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的学统之内研究大众传媒的.霍尔把这种理论活动本身看做是一种政治实践,这和我国的党报理论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霍尔对主流传播理论的批判是从其不自觉的政治立场为切入点的.媒介的功能能够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是两个层面问题.对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不同的媒介理论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诉求.霍尔视媒介产品为现实(reality)的建构而非实现的反映,因而诉诸事实性(factuality)的新闻真实性问题是一个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包含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的融合、操作层面的融合与理念层面的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社会对媒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不断更新传统新闻传播理论和教育观念,加强跨媒体新闻传播教育,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并加强与传媒业界的合作。  相似文献   

16.
当前,广播媒介批评呈现出一种相对低速的发展状态,而实践规模偏小、理论研究尚未起步、缺乏必要的平台支持则是其主要表现.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广播影响力的下降、对广播媒介社会功能的严重“误读”、媒介批评研究的自身缺陷以及广播媒介批评机制的缺失.其危害则表现为广播媒介规范长期得不到有效修补,广播公信力持续走低并最终危及广播行业健康发展.因此,要解决当前广播媒介批评的低速问题,必须加强对广播媒介批评的重视,加快广播媒介批评理论研究步伐,并积极建构起有效的广播媒介批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出现给媒介批评研究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路径,也给网络媒介批评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使媒介批评逐渐呈现一种让公众完全参与、媒介批评完全公开的局面,尤其是以微博为主的媒介新形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网络媒介批评的生态。那究竟什么是网络媒介批评?简而言之,网络媒介批评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媒介批评,是网络诞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君超 《今传媒》2005,(10):24-28
从1995年媒介批评进入中国传播学者的视野(1),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10年来,媒介批评这项崭新的新闻传播事业筚路蓝缕,虽然至今没有形成一门“显学”和一项“产业”,但是它从无到有,从一个“舶来”的概念和理念,孕育出学术专著、博士论文和国家级的课题,呈现出逐步发展的总体趋势。但是不可讳言,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相比,近年来媒介批评研究虽然在研究领域和视野上有所突破,然而总体仍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近年来国内第一本定位于“媒介批评”的刊物(2)更名、第八次全国传播学会议上媒介批评的“缺席”(3),以及媒介批评学者在全国整…  相似文献   

19.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媒介批评理论发展落后于实践发展 我国媒介批评理论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实践,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本土化"批评理论的构建仍然进展缓慢.目前,对于媒介批评的基本概念体系尚未达成共识,关于媒介批评的概念,起源,本质,对象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20.
对媒介的定位分歧,是媒介形态理论区别于主流传播理论的根源。媒介形态理论学者将媒介本身定位为比传播内容更重要的、影响着社会或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被诸多学者评价为"技术决定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媒介定位为"传播载体"的主流传播学虽发掘了众多的假设与模式,却在应对宏观社会问题上捉襟见肘。媒介形态理论逐渐显示出其研究的合理性。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时,媒介形态理论将媒介与内容切割,甚至是将媒介与传播切割的绝对立场开始呈现为一种理论缺陷。媒介究竟是可控的工具,还是不可控的主体?在人类社会越来越由媒介及其相关实践支撑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分析、审视以往学术界对媒介形态理论的批评,而且需要分析、审视媒介形态理论本身,客观评价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