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重农的国家,民间从古至今祭祀着不少与农事相关的神灵,虫王便是其中之一.在我国民间,一般流传着虫王是"鹜"和"刘猛将军"的传说,但在浙江瑞安澍村的虫王却是当地先人,"护国惠民崇道圣王,,陈肃勉.澍村"排殿猪"庙会,正是为了纪念陈肃勉灭蝗的丰功伟绩,以激励澍村后人弘扬先辈的乐善好施,互帮互助,相邻团结,甘于奉献的精神,同时,人们希望通过祭祀他,以求丰年.本文探讨瑞安澍村"排殿猪"庙会的特色及传承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农以为本的国家,民间祭祀着不少与农事相关的神灵,虫王便是其中之一。在我国民间,一般都只流传着虫王是“鹙”和“刘猛将军”的传说,但在山西省晋南和晋东南地区所供奉的虫王却是唐太宗李世民。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以旱蝗责躬”的神化传说,也有人们对他的纪念缅怀,还有这一带历史上是一个多蝗灾地区,所以人民祭祀他,以求丰年。  相似文献   

3.
付华顺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3):14-17,57
东平尊王是福建省政和县禾洋村村民信仰的社区神灵,禾洋村李氏宗族通过每年举行东平尊王祭祀活动,使村民对本宗族的历史与社区神灵信仰得以延续,并以此加强村民对本宗族情感上的归属与认同感,维系宗族一体观念。通过考察民间祭祀活动与宗族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宗族祭祀与社区神灵信仰呈现出一种整合趋势。  相似文献   

4.
豫北民间传统庙会及社会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赛会等中国传统民间社会中的“香火之会” ,在许多地方是集祭祀、贸易、游乐等多项活动为一体的一方盛会。它首先表现的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是乡村百姓满足精神需要的重要方式 ;同时大量的民间贸易充斥其中 ,因此它又有调剂余缺、通商惠工等经济功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传统民间社会中的庙会实际上具备了多种社会调节功能。豫北民间的传统庙会形式对此体现得较为充分  相似文献   

5.
五、庙会的文化娱乐庙会是民众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明清时期河南各地的庙会,都把文娱表演作为吸引民众与会的重要手段。正如汤阴县忠武鄂王庙会《会记》所载:“然有会必有戏,非戏则会不闹,会不闹则趋之者寡,而贸易亦因之而少甚矣。”o河南庙会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态,为民众所喜爱。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1、演戏。这是庙会文娱活动中一个普遍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项目。据嘉靖《通许县志》所载,河南城乡庙会“优剧大作”。团城县城乡庙会,“一村演戏,众村皆至,各把亲厚者,饮食款待,流连宴乐。移他村,亦如之。转相矜耀…  相似文献   

6.
庙会的宗教祭祀活动借助于戏剧形式进行,又推动了戏曲舞台的诞生和完善,庙会中的戏曲成为最富于文化个性的信仰形态。历史时期闽西客家地区庙会和戏曲文化生态:神是民间信仰,有神就有祭神场所——庙,民间信仰活动庙会要在特定的时间举办,在祭祀节庆活动中,戏是不可或缺的节目,功能在于"酬神"。闽西客家地区的庙会和戏曲保护真正需要的是活态传承,传统的文化形态只有走多元化的方式,才有可能谋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庙会亦称"庙市"或"节场",是民间为祭祀祖先或举行宗教仪式而举行的集会活动。一般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被称为"真正活着的民俗"。庙会最初以其宗教、祭祀等性质存在,而后在社会不断演化及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加入了经济、娱乐、文化交流等因素,继而成为中国民间一种传承久远、百姓喜闻乐见的综合性集会活动。而在庙会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音乐作为它的主干表现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河南浚县大伾山庙会为例,对音乐在庙会中的重要角色及其特殊魅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民国时期的东北地区,庙会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其中尤以天齐庙会、娘娘(碧霞元君)庙会、药王庙会为主。除此之外,还有较为特殊类型的庙会,如虫王庙会、八蜡庙会、皇会、盂兰盆会和海神庙会。  相似文献   

9.
简论庙会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充分反映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很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运作方式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庙会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庙会祭祀活动中的诸神、庙会节日时间的选取,早期祭祀的社会功能、庙会中的祭祀对象的文化渊源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印记。  相似文献   

10.
庙会是围绕寺庙而形成的一种特定集会。庙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实质上是民间信仰文化。庙会最早起源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庙会内容不断丰富、形制逐渐完善:商周时期,宗法制的出现使祭祀权利由全民祭祀集中到嫡长子专祀;秦汉到唐宋时期,宗教的传入与渗透改变了传统庙会文化的格局;宋元到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使庙会文化注入了浓厚的商业气息。纵观庙会的嬗变历史,可见庙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娱乐群众身心和促进贸易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在进步,我们仍然需要民俗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继续珍惜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论陕北庙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是以庙会为依托,以祭祀活动为动因,以集市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民间自发性群体性的信仰活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庙会活动由于其仪式古老而复杂,加上文化的原始性、多元性以及地理环境形成的"保护机制",使之形成并保留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庙会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世俗化和大众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被称为"中国人的狂欢节"。秦东地区保存了华山西岳庙会、白水仓颉庙会、蒲城尧山庙会、白水杜康庙会、华县下庙西岳庙会、韩城太史庙会、合阳东雷三官庙会等古庙会形式,在宗教祭祀、商业贸易、娱乐、文化传承、训导教化、精神引导与旅游推介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发挥着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13.
曾亚玲 《考试周刊》2012,(90):23-23
民国时期东北庙会风俗内容丰富,涉及宗教、社会生活、民间信仰等方面。东北庙会有祭祀、求子、求健康、祈福消灾等典型的民俗风情,还有跳墙、烧替身、乞讨、残身等陋习。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是淮阳太昊陵庙会的实质所在,是庙会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动力。生殖崇拜是民间信仰中最为重要的信仰形式之一。生殖崇拜文化是太昊陵庙会文化的底色。文章运用神话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相关原理,结合当地广为流传的神话、庙会中的习俗及其他民间信仰形式,探讨太昊陵庙会文化中的生殖崇拜文化内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蕴含于庙会中某些仪式行为和周期性节日活动背后的关于生命和超自然力量等问题的观念。有可能用“理性”的方法,认识潜伏于普通百姓日常行为之下的有关“生命观”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新近发现的山西贾村赛社《排神簿》抄本是当地祭祀蝗皇时多村转赛时所用的神祗排位册子,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民间信仰状况。通过对咸丰、光绪年间两本《排神簿》中的神祗数量、种类分析,指出了当地赛社祭祀蝗皇时道教信仰的民间特点:道教信仰的广泛性超过佛教信仰;该神祗系统是以道教神"昊天玉皇上帝"为中心的多神信仰;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道教神成为供奉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6.
“杠天神戏”是流传在洪河、汝河、史灌河入淮(河)口一带的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祭祀戏曲。它是伴随着这一地区人们的信仰归属而产生,充分体现了“杠天神戏”在豫南皖西民间信仰中所发挥的祭祀功能、仪式功能和表演功能,同时也反映出豫南皖西民间独特的信仰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7.
蝗神庙是以祭祀虫神为主的庙宇,它主要包括虫王庙、八蜡庙、刘猛将军庙。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地区的蝗神庙繁多,祭祀活动较为普遍,且祭祀方式多样化,这与日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以及冀中地区灾荒频仍、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共冀中抗日根据地坚持民族解放与治蝗破除迷信并举的方针,有效抵御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困,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19.
抽籖在众多庙会活动中颇为常见,是庙会活动中的重要民间信仰元素,担负着传播庙会信仰和占卜日常生活事件等多种文化功能.对灵籖信仰的概念、产生以及演变进行探析,分析了其哲学文化基础以及与道教、民间信仰的关系,认为在当今庙会活动中仍在延续的抽籖活动随着庙会功能的变化已今非昔比.  相似文献   

20.
太原地区的“过唱”习俗源远流长,其文化生态保存也相对较为完整,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这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性习俗与信仰祭祀活动相伴而生。从太原市万柏林区赛庄村五龙庙为中心的案例来看,以龙王信仰为中心构成的祭祀圈活动与“过唱”习俗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最初由庙会信仰祭祀活动衍生而来的“过唱”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祭祀圈有关活动虽早已戛然而止,但“过唱”习俗却焕发出新的时代特色。赛庄村的龙王信仰在大山深处顽强地存在着,并且逐渐演变为民众对于乡村记忆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