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沟     
每每与好友谈起父母之间的事,总会引发我们的牢骚,于是“代沟”就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们共同诉说不被了解的痛苦,一起表达对父母的埋怨。我们这一代与父辈有太多的不同。我们喜欢流行歌曲,他们总会皱起眉头,认为那是些不健康的靡靡之音;我们认为是“帅呆了”的明星,他们却认为是花拳绣腿不学无术的典范,完了还会忧心忡忡地嘟哝一句:“可别像他们那样”。我们喜欢蓝天、白云、大海,可他们却要我们喜欢语文、数学、外语。我们看到作业会情不自禁地叹气皱眉头,可他  相似文献   

2.
六月过后,炎炎的夏日便正式开始。不过与黎瑞恩淡起这个季节,她的感觉却是又爱又恨。“小时候会很钟意夏天,因为既可以游水,又可以经常吃西瓜。但其实自己是一个很怕热的人,不过小朋友对这些事却不会太介意。反而人大了就越来越不喜欢夏天,可能因为会经常出汗,全身‘痂笠笠’;而且前阵子比较肥了一点,穿着一些短袖衫、短裙都会较难看些,幸好,近来在积极减肥下瘦了,现在也开始可  相似文献   

3.
案例:佳佳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他们很重视佳佳的学习,但忽视礼仪教育。佳佳父母的社交圈子很大,时常会有一些应酬,有时候会带着佳佳前往。但是,佳佳的表现时常今父母很尴尬,比如客人没有动筷子之前先动起了筷子;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甚至把喜欢的菜直接端到自己的面前;有时聚会还没有结束就嚷着要回家。同学之间也是这样,如果哪个同学有什么好东西,他就不由分说地拿过来看。初一上了半学期,有的老师的名字还不知道,甚至连姓也不清楚,见到老师总是喊:“老师、老师。”小时候佳佳这样的表现还可以原谅,但到了初中之后便成了问题,许多长辈说:“佳佳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就是没有礼貌。”同学们多数不太喜欢他。  相似文献   

4.
詹华 《小读者》2012,(4):16-16
小时候,我的家境贫寒,每当看到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小伙伴.在我面前穿着新衣服,吃着零食。我就会羡慕不已.甚至十分嫉妒。日子久了.我开始“恨”我的父母,“恨”他们没有能力让我跟其他的小伙伴一样。我开始不再用心学习,三天两头地逃课,故意给父母的心添堵。  相似文献   

5.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兴。”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提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  相似文献   

6.
新年的钟声敲响,我们似乎听见骨骼生长的声音。飞舞的乱发下面是一张张年轻得“一塌糊涂”的脸。我们喜欢把SH E、周杰伦们挂在嘴上。父母们常常不理解,我们更不明白为什么孩子要如他们一般成长。其实,SH E的声音中有年轻的张力,周杰伦看似随意却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新年的钟声击荡,我们已经听见O IC Q里好友呼唤的声音。我们会拷贝《大话西游》,一遍遍地刷新着填词。我们会发短信支持自己喜欢的“超女”,甚至会满大街地跑着找李宇春的专辑。父母们时时为我们的行为担忧,说我们“疯得没人样”。其实,我们难得如此的快乐和放松,紧绷的弦它…  相似文献   

7.
《当代职校生》2012,(9):25-26
杨波在农村长大,直到现存他身上仍然有农村人特有的朴素和执着。小时候,很多同龄的玩伴由于受制于父母的“管控”,常常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失之交臂”,长大后空嗟叹。跟他们相比,杨波是幸运的,他的父母对他格外信任.由于父母“疏于管理”,杨波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相似文献   

8.
选择是你的自由。 在中国,有 40%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中学生里有多少人不喜欢他们现在的读书方式呢?没有人去调查,但我们可以相信,一定超过 40%。当父母斥责他们的孩子不肯 的东西,并且希望父母和老师和夜做练习题“不能吃苦”的时候, 他们有同样的愿望。定是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 潘正磊就是在这样的希望中子是因为不喜欢才会烦恼,不 读了 12 年书,却一直没有能够如因为烦恼而不喜欢。事实上, 愿,然后她到美国读大学。多年一个孩子都有为了自己喜欢的 以后回想刚刚来到美国的情形,情而废…  相似文献   

9.
“妈妈喜欢我做一个乖小孩,结果太多的规矩只会令我内·心更加反叛!”“我在香港三个电台拿了14个奖座,只输给刘德华,可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对很多记者来说,“谢霆锋”是个让他们又恨又爱的名字。恨,来自于他为人处事的特立独行、狂傲不羁;爱,来自于他身上到处都是令读者、歌迷和记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有时会感到不解:为什么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却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为什么他们认为孩子还太小,而孩子们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这些父母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难道孩子们真的不需要我们“保护”吗?在我们眼里他们还没长大呢。父母对孩子具有一定的过度保护的趋同,常常是出于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做事情,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认为孩子不够成熟等原因。可是,在很多情况下,  相似文献   

11.
“感恩”本是一个舶来词,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我们汉文化中, “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代文豪潘岳《关中》诗“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知恩图报”之意。所以,“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古人说:“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然而,一组关于中学生“感恩教育”的调查数据却令人触目惊心。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我心中的爸爸妈妈》500份稿件中,表示对父母不满的达到60%;江苏常州700户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最不喜欢的人,选择父母的占34.4%;北京市教科所对1242户家庭调查,70%的中学生认为在家庭没有得到较好的教育,并且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这些中学生里又有46%的高中生认为家长不了解自己,34%的高中生不喜欢自己的家。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导我们做人,但为什么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对父母的感情会如此冷漠呢?  相似文献   

12.
叹说命运     
许多时候 ,我都十分恨自己 ,恨自己的命运。尽管有许多时候我又不相信命运 ,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失败又使我不得不相信命运。我恨命运 ,因为它并不美好 ,它总是用一次次的失败来挫损我的意志 ,我认为命运不公。从小到大 ,没有得到过让我自豪的荣誉 ,相反 ,得到的只有伤痛 :父母的责骂 ,老师的批评 ,同学的轻视。以至我害怕单独跟父母谈话 ,害怕任何牵涉到学习的话题 ,因为我不能给他们满意的成绩。我恨命运 ,恨它为什么不给我一个才华四溢的脑袋 ;恨它为什么不让我成为一个“文化骄子” ,恨它为什么不让我跨进高等学府。于是便闭门独…  相似文献   

13.
也许老师、父母会认为孩子不喜欢考试是因为他们不爱学习,或者贪玩、懒惰,但我却认为那是由于孩子天性爱自由,不喜欢束缚。  相似文献   

14.
我一直都崇拜姐姐,嫉妒弟弟。他们一个被父母委以重任,可以在任何事上有不小的发言权;一个可以无休止地冲父母撒娇,而不必担心招致他们的呵斥。而我挤在这两个得势得宠的家伙中间,每每都需要绞尽脑汁地想些歪主意,才会稍稍靠拢我一个又一个的小理想。这让我总是会恨母亲,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呢?在我的成长岁月里都一路让我头疼,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既不被人识破狡猾,又顺利达到目标,难道他们将我生下来,就是要给我呵斥和忽略的吗?小时候吃些好东西,姐姐会乖巧地等着父母来分;我从来不客气,知道客气就不会有好结果,所以总是先下手为强,将属于姐姐…  相似文献   

15.
你欣赏你的孩子吗?我问过不少家长,他们大多数“摇头”以答。也许你以为,这只是中国家长谦虚的习惯,不善在人前称赞自己孩子的优点。但笔者新近的一项研究令人震惊:据对杭州市4所小学500多名4—6年级学生调查。及对浙江省1000多封小学生信件分析,结果发现竟有80%学生为“父母不喜欢我”经常烦恼。一个4年级的小学生问:“为什么我小时候妈妈非常喜欢我,可我渐渐地长大了,妈妈也就越来越不喜  相似文献   

16.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在一所初中,我听着几位仅有几个月教龄的新教师聊着“为师”的感受。一位说:“蛮开心的,特别是当有些学生主动与我说话时,直觉告诉我他们喜欢我。”一位接着又说:“那些学生可喜欢我们了,只要他们知道双休日我们住在学校,即使不上课也会往学校跑,到我们的寝室来。”这时,有一位说了自己的另一番感受:“学生真的对我们这些新教师很好,可我不知道把握怎样一个度来回应她们。看看自己身边的‘老教师’很少有像我们这样做的。如此‘亲密’下去,我还会有教师的威信和威严吗?”  相似文献   

17.
成长的味道     
小时候,我特别希望快点长大。每过一个星期,我都会和妈妈比高矮,即使只是长高了一点点,我也会搂着妈妈的脖子,又蹦又跳。哎呀,成长的味道像棒棒糖,甜的!今年,我的个子像竹笋拔节一样,猛地往上蹿,短短几个月,长高了9厘米!按说长大了,该是我最高兴的事,可不知怎么的,我的脾气有点变了,烦恼也变多了。小时候,我像一只温柔可爱的小绵羊,什么事都听爸爸妈妈的,常常喜欢依偎在他们的身边撒娇。现在的我渐渐有了自己的主张,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有时还会忍不住顶嘴;父母要我做什么事,我不愿意做就故意偷懒;因为学习成绩的事情和父母谈心,谈着谈着,突…  相似文献   

18.
星座     
小时候我们总想长大,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让自己足够强大;长大后烦恼却增多了,我们又想回到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日子。这是心态的变化,也是对成长的一种感悟。  相似文献   

19.
父母一点也不理解我们;我们和父母之间有代沟;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老爸老妈哪能帮得上呀!要是和他们说了,会“死”得很惨……如此种种,是我在和初中学生探讨“如何改善与父母关系”时,同学们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同学们,小时候,我们主要与父母、老师交往,现在渐渐长大了的我们主要与同学、朋友交往了。同伴关系对我们的成长非常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会被同伴们接纳,成为一个被大家喜欢的人呢?现在,我们来谈论一下,你最喜欢的人和你最不喜欢的人,通过探讨,我们会发现“人缘儿”的人格特征及“嫌弃儿”的人格特征。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下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