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相如与汉武帝遭遇事件的诗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相如与汉武帝遭遇是学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事件,但其重大的诗学意义一直未得到追问。在诗学精神方面,这一事件是时代英雄进取、崇高化心态的诗学表现。汉代诗学以此一事件为分水岭,西汉初期学诗学话语由个体性转为公共性,悲剧性转为帝国的话语狂欢;中国诗学话语以北方中心,南方边缘的旧人格局被颠倒过来;学体式从以南方骚体赋为主,转变到以融合南北诗学的大赋为主,汉代的标志性学体式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2.
《沧浪诗话》是宋代文论家严羽的重要诗学著作,其具有开创性的独具特色的诗学理论对后世诗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古代诗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文学批评史上,《沧浪诗话》也是一部争议不断的诗学著作。本文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透”过文本,“视”其思想精神。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一系列诗学文献材料的分析,发现在钱钟书的诗学思想中,不仅一贯不主张以诗证史,而且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反对以诗证史的代表人物陈寅恪。这一桩至今未被人揭示的诗学公案,其意义绝无半点流俗恩怨,而是包含着本世纪诗学研究史中学术方法与趋向的重大信息,透过它可以看出本世纪诗学学术史中诗史派与理论派互为消长、主导潮流的关系,以及两派形成各自诗学范式及其互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选集》英译长达数十年之久,是中国翻译史上一次严肃重大的翻译活动,是国内外著名翻译家和学者的智慧结晶。勒菲弗尔指出翻译即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操控。本文从诗学操控的主流诗学角度出发,从翻译策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主流诗学的操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译者迎合主流诗学有利于正确传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诗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境界说” ,“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最高成就。其显著特点是具有二元论倾向 ,以西方近代先验美学为思想基础 ,结合中国古代诗学传统 ,是融合中西两大美学源流的产物 ,在这种融合中同时包含着两者之间的深刻差异。王国维的成功在于寻找到了这两种思潮的内在契合点 ,由此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古代诗学领域 ,从而带来了中国古典诗学思想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打通中西传统诗学之间的隔阂,建立全球性诗学框架,如何开拓比较文学的深度和广度,是文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饶芃子先生以开放的目光从文化角度提出了对比较诗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新的理念并付诸实践,拓宽了比较文学的学术视野,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乾、嘉之际,人文思潮涌动,"情"获得重新强调。伴随着情与理的冲突,清代诗学思想逐渐潜移暗转。在这样的诗学氛围中,袁枚与曹雪芹独具一格,崇尚性灵,强调真情。但在诗的发生方式上,袁枚强调"感兴",曹雪芹重视"立意",这是二者诗学观上的重大区别。通过比较曹雪芹与袁枚这一不同看法,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感兴"的运思方式更符合"性灵说"这条诗学潜流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8.
儒家诗学话语是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话语形态 ,也是主流话语 ,它对中国古代诗学的意义生成、言说方式、诗学文本形态具有重大的影响 ,这一切又源于儒家对语言和言语的认识。如此重大的问题 ,但迄今为止却未见有人对此做出专门的分析。因此 ,应从儒家元典 (即通常所谓“十三经”)中仔细耙疏儒家元典对语言和言说的基本材料 ,并以 2 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语言的论述为参照 ,就儒家元典关于语言和言语的价值及地位、言说原则、言说方式进行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化诗学,于世界之交崛起于美国,是一种广义的诗学,属于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交叉性学科。中国引进“化诗学”以后,其化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之差异,其概念内涵与外延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化诗学之崛起,是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一个重大的社会化现象,代表着世界人社会科学领域中前沿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学的化诗学研究,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不同的学术基点来构建辉煌的化诗学大厦。其研究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学虽然继承了中国学与化的诗学传统,但从其发源之日起就已表现出全新的诗学萌芽。从世界华学的全局来看,这是一个关系到对整个海外华学的性质及其审美判断的重大学术问题。本试从海外华学滥觞时期的创作实践入手,对其诗学观作一次尝试性的辨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诗学发生的背景,以及发展过程,一直都是在"西方"与"本土"之间游走选择,这也构成了中国诗学研究的世纪性命题.因此,<体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的学术贡献在于重新辨析历史材料,重新梳理和界定丰富复杂的中国现代诗学现象,重新探究和还原具体生动的中国诗学研究中的"中外诗学关系".这是在新的学术语境中对一个重大命题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2.
明人文学论争意识非常突出.前期诗学论争主要表现为论争对手不在场的个体式的议论与批评,中晚期至明末主要表现为持不同文学宗尚的宗派间针锋相对的激烈之争.个体式的议论与批评目的是表达论者的观点并企望他人接受,产生为人师的满足感;而宗派间的论争还在于争得文权,以推行本派的诗学主张,在文坛产生重大影响.明代诗学论争日益兴盛及越来越激烈的论争方式,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文人自觉的文化归属意识等有密切的联系.明代诗学论争虽然有着门户之见的弊端,但却调动起绝大部分文人进入文学活动领域,推动明代诗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惠特曼与威廉斯,是近代美国诗坛最重要的两位诗人,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诗学联系.惠特曼具有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超前意识,威廉斯则开创性地运用多种艺术技巧,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现代派诗学,使美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他们的出现对于近百年来美国诗歌由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雅明抛开传统史学所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研究,从事微观的"拱廊计划"及日常生活研究,显示出本雅明研究视野的独特魅力。他运用"超现实主义"和"蒙太奇"等手法重现现代城市生活的本原,形成一种理解日常生活的诗学。本雅明在历史的"废弃物"和"垃圾"中表达一种日常生活理念及其现代性的批判,在传统历史经验贫困的现实生活中表达审美经验的现代性转变,凸显出其理论的诗学价值和意义。本雅明的日常生活诗学为当代研究日常生活理论及城市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理论视野,并引发了人们对当代文艺审美空间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诗学即关于文学的学问或理论,模糊诗学研究的是文学的模糊现象及其本质与规律,它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研究诗学,属于诗学的一种。模糊诗学的学术语境一是诗学语境,这是历时的传统语境;二是模糊学语境;三是多值逻辑;模糊诗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模糊诗学与模糊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模糊诗学与历史诗学、文化诗学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诗学,属于诗学研究的不同流别。模糊诗学与模糊学、模糊数学、模糊美学、模糊语言学属于不同的学科。  相似文献   

16.
比较诗学与中国诠释学的创建是目前中国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两个问题。比较诗学与哲学诠释学乃是基于相同的哲学思潮,它们都是对盛行于19世纪的唯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反思和超越。在中国诠释学的创建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理论,以其作为学术参照,另一方面要从中国诠释传统的实际出发,对于在中国诠释历史中所形成的章句之学、训诂学、考据学、目录学等学科有充分的认识和使用,从而创建出立足于中国诠释传统的诠释学理论。这样一种研究的方式和思路对于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无疑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所要求的独特研究方法有可能就体现在创建中国诠释学的过程中,创建中国诠释学也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比较诗学发展中可以参照的一个成功范例。从另一方面看,比较诗学也为中国诠释学的创建提供了比较的视域,而中国诠释学的创建对比较诗学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提供了学科基础和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7.
编纂《玉台新咏》一次性集中女性化的诗歌作品,以男女之情形象地诠释了"诗缘情"的诗学主张,不仅把女性形体之美当做文学艺术创造的载体,甚至还有大量展现女性肉身的艳情之作,特别是母性的神圣之美赋予了诗歌文本深刻的内涵,这些特有的女性美感让诗学文化形态饱含了浓厚女性生命活力状态,在中世纪以其鲜明的风格展现了诗歌美学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在语言本体论层面上,从人与自然本体而非人与人之间关系角度出发,把语言与人相互作用活动中的“言”视作本体之“道”。诗歌作为一种本真的语言活动乃是大道在人-言之际的双向运作,既是大道(言)向人开道成道而由无声之音向人的有声之音转换生成的运作,又是人向大道归本而对道(言)之说作出诗意应答的运作。海氏开启的本体论诗学批评在现代处境中有重大的生存论意义,同时对汉民族古典诗学批评研究极具启发性。一种本体论的诗学批评可为汉民族精神在汉语言中的生成开道铺路  相似文献   

19.
比兴在先秦两汉经历了从《诗》之用到《诗》之法表现手法的变化。其变化过程是双线并行,主线突出的。这种变化带来了诗学思想的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20.
用现代性理论来探讨闻一多诗学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闻一多诗学生成于中国现代性蓬勃发展的时代,体现出与传统诗学既相承继又相断裂的现代性特征。对闻一多诗学现代性的归纳和总结,有利于我们对当下诗学发展建构的深入把握:其一,在吸收西方诗学理论的同时,我们必须坚守民族立场,保持诗学理论的民族品格;其二,当下诗学必须走"文化诗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