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艺理论派别之一,它不但将文本语言形式提升为文学研究的中心,而且最早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电影理论,并对苏联蒙太奇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蒂尼亚诺夫梯等人,从差异性、自主性、系统性及陌生化等角度论述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电影诗学思想,并集中研究了景别、隐喻、拍摄角度、剪辑与蒙太奇、灯光与照明等方面的电影修辞问题。  相似文献   

2.
选取中国诗学研究中的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比较研究和评述,重点分析了最新诗学成果《中国诗学通论》,从中总结学术研究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以期对当代较为浮躁的学术界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诗不发达,主要表现在基本理论的薄弱,当前更是如此。这都和对白话新诗整个发展史的认识分不开。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下发生的中国启蒙运动,因此,它带有某种盲目反传统的倾向。白语新诗不是五四运动的直接产物,思想的解放不等于思想载体(诗歌形式等等)的解放,因而诗歌形式的研究成了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以倡导白话格律诗的创作作为目标是过去诗歌形式研究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本从现代汉语教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作用,认为该词典是教学中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的规范工具书和最重要的辅助性工具书,并指出其收词、注音和释义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任洪渊的诗与诗学,从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角度印证和阐述了"汉语写作"的文化内涵.他原创的生命/文化、生命/语言、生命/时间的见解,深邃而独到,对于推进21世纪的汉语诗歌写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意象理论是庞德诗论中的核心理论.其意象表现有如下三个特点:它是独立于具体事物的复合体;表达现代人复杂多义的知性因素;往往采用意象并置或重叠的手法,避免西方逻辑中常用的介词、连词,这些均在中国新诗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贯彻与发挥.在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方面,"运用日常会话的语言",创作节奏新颖、形式活泼、具有诗情节奏与散文美的自由诗是庞德及其追随者在诗歌形式上的追求.而这正好启发了许多中国现当代诗人,从而促成了中国新诗中最重要的一种范式--自由诗的兴盛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从“我为什么要用白话来做诗”、“在白话诗的试验室里”、“眼力最高心最细,如今何处有斯人”三个方面来重新阐明胡适对创制中国新诗的第一意义;从泛化视角回到学本体视角来“向下看”胡适的白话新诗,试图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胡适白话诗论和《尝试集》所作出的诗歌外在姿态和诗歌本位意义不对称的误解;从而恢复、重现胡适白话新诗的本相。  相似文献   

8.
曾游学欧洲的梁宗岱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理论,与此同时,梁宗岱还针对当时新诗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而提出了自己对新诗形式上的看法。梁宗岱诗学中对新诗形式的探索不仅有着到西方象征主义痕迹,也包含着他本人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认识,文章主要从诗歌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诗歌的音乐性和诗行构建以及诗歌形式的"真"这三方面阐述梁宗岱诗学中对新诗新诗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在六次修订的基础上,以更趋完善的姿态赢得高校广大师生的好评.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是21世纪的一本新教材,以"新颖""实用"著称.从整体特点、体例、观点见解等方面对这两本教材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彝语诗学论著的文本形态是彝语五言体韵文,在结构上有着程式化的模式,理论阐述与诗论作者的创作密不可分。而汉语诗学的文本表现形态多种多样,语体上以散文体为主,韵文体形式的论著所占比例很小,文本结构上也不存在某种模式。彝语诗学与汉语诗学在语言形式方面都有着直观、形象的相似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诗学的发生,从汉语诗歌引入现代汉语及其诗学开始。近代“诗界革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但“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是解决了这一问题的)。汉语诗歌持续发展数千年,至晚清黄遵宪“诗界革命”,一直持续的是古代汉语载体形式,黄遵宪的贡献在“我手写我口”,而这个“口”,是“六经之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  相似文献   

12.
尽管韵律与中国诗歌关系密切,但中国诗歌的繁荣与韵律的发达程度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尤其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作为诗歌外在形式的韵律不是诗歌繁荣的必要条件,也不是诗之为诗的必要条件;中国新诗几十年来在格律化方面探索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新时期以前当代诗学的基本格局,即对五四以来主体诗学的清理与当代客体诗学的开启。诗人情感与表达方式的清理是核心,艾青与何其芳是典型的例证,"何其芳现象"是这种转变的标志。《讲话》以后,诗歌转为新诗人的农民内容与民歌形式的民歌体新诗,民歌体叙事诗成为客体诗学开启的标志,构成当代诗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和合”思想或“和合”辩证思维,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据“和合学”的创立者张立文考证,“和合”一词最早见于《国语·郑语》,所谓:“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尚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相似文献   

15.
新诗写作中,汉字之象形会意功能一直被不恰当地强调,以至忽略了它的另一个功能即其声文特点,铸成一百年来,大多数新诗的无音乐性和散文化。新诗之无音乐性与散文化的弱势,在眼下作者当中几无人有所知,有所感。然而,一旦以此规则测验新诗,则绝大多数新诗作都会被逐出诗门,因为它们不过是分行的、带有某种程度上的诗意的非诗作品。此一发现,并非自今日始,而是讨论和争吵了近一年的“公案”,只不过事情愈  相似文献   

16.
汉语因独具韵感、美感在世界语言之林独树一帜。然而,现代汉语历经百年,面对网络媒体时代,美感却步步褪色。因此,梳理百年现代汉语写作历程,关注当下汉语技术化倾向,并重审当下汉语写作实践,探寻"好的中文"标准,以创造优质的汉语,重新挖掘现代汉语写作的语感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比较《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好”字释义的异同,通过分析两部词典中“好”字义项收录、义项分合、词性标注以及所收词条等,指出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释义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释义理论、语义学研究和词典编纂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以利于建构现代化的中国新文化,这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要继承传统文论诗论的丰厚遗产并予以发扬光大,以服务于建构中国化的新型文论、诗学体系,同样必须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碰见两种倾向:一是“以古解古”,二是“以西套中”。前者固然有利于理解古人,忠实于传统,可是也容易流于恪守陈规,跳不出前人窠臼,只落得在古老话语的圈子里讨得一点残羹剩饭,终究难与今人对话、接轨。后者的优长之处在于多了一些现代意识,有利于现代话语的使用,亦便于现代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探讨语言展开方式与文学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内部的决定性因素。现代汉语诗歌的自由赋予了叙事以方便,而叙事在现代汉语诗歌中则作为钙质甚至骨架而成了硬度的象征。诗歌同样可以成为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如果能够建立一门“诗歌叙事学”,则现代汉语诗歌的理论言说将会获得新的锐利眼光和新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20.
许世旭先生是当代韩国最负盛名的汉语诗人和汉学家,他的汉语诗学思想是海外汉语新诗研究的典范。许世旭先生的汉语诗学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长期的阅读体验,也来源于他长时间地体验并融入汉语文化生活。许世旭先生构建了成熟的汉语诗学方法论体系,能够跳出中国大陆或台湾学者研究新诗时"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当局者迷"的局面,具有丰富的诗学内容。但同时,他的汉语诗学思想在具备中国诗歌审美属性的同时,也涌动着半岛文化和高丽民族的文化性格,隐现出挥之不去的民族情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