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方心理学对于健康人格有着各自的诉求,在理论基础、研究重心和分析方式三个方面有所不同。随着心理学第四思潮——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与变革,对健康人格的理解和诠释开始出现中西方文化会通的契机。健康人格作为人行动的方式,能够由理智引导并尊重生活,使人的需要得以满足,并且人的意识、才智以及热爱自我、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能力都将得以发展。个体行动的方式不仅仅依赖于其经验的发展,也从有机的文化模式布局形式中得到学习,文化在自我概念和行为方式两个层面对健康人格有显著影响。道家文化以其关切的对象性为保持和发展个体的主体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以其广泛的包容性调和了各种外在价值标准在社会中制造的对立和冲突,对塑造个体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健康是人的心理机能健全的标志。生命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成长的依托就是人的身体、心理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行为的健康状况。一个具有健康行为的班级或者个体必然是身体(班级机体)与心理都健全的。学生健康行为习惯是身心健康的外在表现,在班级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学校健康促进的方法,推进班级健康行为的培育,应是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以健康中国建设为背景,梳理个体健康责任的理论依据,分析我国慢性病防治中个体责任缺失的现状和表现,并据此提出建构个体健康责任的主要方向。建议个体应通过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主动接受健康教育、参与慢性病筛查、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等在慢性病防治中承担起社会健康良性运转所需的基本义务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美日两国的健康教育各具特色,本文试从教育理念、课程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两国的健康教育作一比较,希望能为构建我国的健康教育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一、美日两国健康教育的比较1.健康教育理念的差异在美国,根据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的界定,健康教育是指学校向学生提供与个体和社会健康有联系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卫生科学的认识水平,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卫生概念,形成有益于个体、社会和民族健康的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在推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美国教育界重视提高学生对健康的判断能力,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影…  相似文献   

5.
健康行为养成理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行为”一词在英文中有两种表达式,即“health-related behavior”及“health practice”,前者强调“健康的行为”,而后者则突出了“健康行为”主体的一种积极状态。据此,我们认为健康行为是个体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维持和促进自身或他人身心健康而积极采取的各种行为或行为取向。 许多情形下,教师或家长已经清楚地向儿童讲述了健康行为的重要,但真正做到的儿童却是极少数。对于健康心理学家以及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最大的挑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改变健康行为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是防治疾病和保护健康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播,并有针对性地改变人们的不良习惯与行为,则成为非常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有关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在传播广度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人际传播则是最有效的态度改变途径,因为它采取的是交互的和基于反应的劝服传播方式。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由于兼具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十分适合进行劝服传播来改变个体的健康行为和进行健康干预,同时,还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互联网改变健康行为的模式设计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还指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健康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健康手段,对身心进行健康培育的一种教育行为。体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健康水平,是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同时,健康教育也非常重视体育活动,重视营养等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以便更好地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水平。对G省4所939名在校学生展开调查,根据OECD对健康素养的界定,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内容涵盖健康知识、健康态度和健康行为3个方面。研究发现,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较高,说明学校是健康素养习得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健康知识得分最高,而健康行为水平较低,须重视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的实践;男生健康知识得分较女生高,而女生健康行为水平较男生高。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相关因素分析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主要包括意外伤害行为、吸烟行为、饮酒和药物使用行为、性行为、饮食和锻炼行为、网络成瘾行为等,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和个体心理特征,可分为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两类,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问题行为理论是最有影响的理论模型,深入地研究危险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论述培养与塑造个体的健康人格 ,保证其人格健康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成长的关系 ,说的培养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以及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随机抽样选取的镇江中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和健康素养调查研究,获取数据进行相关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镇江市中学生健康素养和体质健康存在正相关关系,体质健康与健康素养相互作用,提高中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是一种改善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健康的认识逐渐深化,对健康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们比过去更关注自己的健康.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必要的健康知识,掌握保持健康的技能,使具有健康实用价值的科学知识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改善、维护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广州地区6所高校1 745名研究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当前研究生群体的精神信仰状况,并探讨其与自测健康、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当前研究生精神信仰状况良好,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民族主义、生命崇拜、家庭主义、国家主义、政治信仰、家族崇拜、宗教信仰、金钱崇拜和神灵信仰;(2)精神信仰对其自测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政治信仰、生命崇拜、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可以促进个体健康,而神灵崇拜、金钱崇拜和家族崇拜则侵蚀个体健康;(3)精神信仰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国家主义、宗教信仰、民族主义和生命崇拜可以促进个体主观幸福感,而金钱崇拜和神灵崇拜则侵蚀个体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邱宝勤 《教师》2013,(34):97-97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健康知识与技术,影响个体与群体行为,消除健康风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事物的领悟能力显著提高,此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部也制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健康行为的养成。要提高高中健康教育水平,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健康教育意识,认真准备健康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0岁及以上的健康老年人对生前预嘱的态度、签署意愿,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个体因素、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等维度探讨健康老人生前预嘱签署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8名调查样本进行问卷调查,选取8名老人进行深度访谈。结果 健康老人的生前预嘱签署意愿不高,农村老人、丧偶、年龄71岁及以上有更高的签署意愿。生前预嘱的签署意愿还与家庭重要成员的支持状况、老人理解生前预嘱的能力以及生前预嘱签署后的执行难易等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健康老人生前预嘱意愿理论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与健康老人的生前预嘱意愿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心理学家对说谎的概念进行了多样界定,并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入手,更关注儿童的说谎行为,尤其关注2~8岁儿童说谎的发生及心理因素;幼儿出现说谎行为,并且在学前期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孩子们中一种普遍现象;儿童说谎行为对下一阶段的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发展形成极大阻碍,对孩子们终生成长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关注儿童说谎行为和心理因素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成年人生活方式中合理的饮食结构、科学的生活行为、适量的体育健身运动三个主要方面对健康的影响的分析与研究,得出成年人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即思维决定生活态度,生活态度决定生活行为,生活行为决定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成年人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笔者试图用此结论指导人们树立健康理念和形成合理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相关研究显示,国内外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核心因素是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针对行为和生活方式问题,近年来健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迅速。本文从健康管理的视角出发,介绍了国外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管理的现状,并对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管理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阿德勒以及艾里克森都将心理状态平衡视作健康人格的基石,并重视个体用以平衡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弗洛伊德更重视个体内部的平衡,而阿德勒和艾里克森既注重内部平衡,更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健康的人格则源于个体心理状态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阿德勒以及艾里克森都将心理状态平衡视作健康人格的基石 ,并重视个体用以平衡的方式 ,所不同的是弗洛伊德更重视个体内部的平衡 ,而阿德勒和艾里克森既注重内部平衡 ,更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健康的人格则源于个体心理状态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