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踏入教学楼,听到“蛙声一片”,走进教室见到“安静一派”。反思学校、教师、学生,教室、纪律、自律,教师是用“权力”还是“权利”来“控制”学生,什么是教室的真相?  相似文献   

2.
周芳元 《师道》2012,(6):39-40
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曾这样形容课堂:“大多数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教师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更是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面对父母的盛怒。”这种人人害怕的课堂,试问能带来课堂的安全吗?而相反的是,培植敢想敢说的课堂文化,才应是课堂安全的必然,如何实现?宽容是课堂生活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齐薇 《班主任》2012,(11):14-15
正来到第56号教室的访客都会发现这里的孩子沉静、文明,其原因不是这一教室有多么特别,而是它放走了"害怕"这一因素。雷夫告诉我们,无论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刻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因此,教师应致力于打造"无恐惧教室"。雷夫知道这是件难事,所以他做了下面几件事:首先,驱赶恐惧。生活在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大多来自美国中部的贫穷家庭和一些亚非移民家庭,他们几乎已被社会所摒弃,贫穷、平庸与暴力  相似文献   

4.
马建美 《教育文汇》2005,(11):45-45
上学期的一天上午,我正在三楼的教室里给六年级的学生上课,忽听见远处传来一阵阵“呀呀……”的鸦雀叫声,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倾刻间,只见一群群白脖子、黑翅膀的乌鸦“呼呼”从教室窗前飞过,落在教学楼对面的田野上,黑压压的一大片。顿时,原本安静的教室像炸了锅,从未见到这种情景的学生,视线全都转移到窗外。“喷喷,这么多的乌鸦,至少有几千只!”平时爱说话的张敏忍不住开了腔。爱动的魏国忘了我平时的“禁令”,擅自离开座位,趴在窗前朝外望。  相似文献   

5.
谢维兴 《福建教育》2005,(6A):56-57
张老师干教师工作已经5年了,可最近不知道是为什么.提起上课,她心里却有莫名的恐惧。走进教室,看到几十双眼睛望着她,她的心跳就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身上开始冒汗,双腿有些发软,讲话也不利索了.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  相似文献   

6.
开学初,我接了一个新班。当我拿着学生名单进班时,一个学生拦住了我,“老师,什么时候排座位?”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大男孩。“先按原来的位置坐,过一段时间再排。”一般来讲,开学初总会遇到此类问题,我也总会这样回答学生。“那,排位的时候,能不能把我排在第三排中间位置?”“啊?”我有些诧异,这样自私而大胆的学生我还从没遇到过,我心底有些隐隐不快。但当我看他时,他的眼睛充满了诚恳和期待。“你个子挺高的,为什么要选择那个位置?”我问道。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天,我到县里调研,去了许多学校,但在桃溪中学,看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是一早临时决定去桃溪中学的.一进校门,就给人一种非常整洁的感觉,学生们都在教室读书,没有一个学生在打扫卫生.我感到很新鲜,要知道,很多学校早上都会安排一些学生在校园打扫卫生,每个班级还要打扫教室,这几乎成了一种惯例,但在这里我却完全没有看到那样的景象.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权利”和“权力”两个概念频频出现。不止是学生不甚明了,就是教师有时也会混淆,对教材中“限制国王的权利”“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利的实施”一类错误表述也往往是照搬照说而不作区分。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恐惧主要表现在:在同伴关系中的不自信;在师生关系中的不如意;对当下学习的不满意;对未来生活的没目标。学生产生恐惧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认识观念、责任恐惧、学习障碍、话语权的缺失、学校和家庭的压力。为此,应反求诸己——教师要真正理解学生恐惧的根源;直面恐惧,从恐惧中找寻积极的因素;师生交心;帮助学生掌握当下的力量,展现本真自我。  相似文献   

10.
兰善清 《江西教育》2005,(11):30-30
当你走进这所农村中学.你首先就被教学楼主体上的几个醒目红色大宇所吸引——“习惯决定命运!”带着新奇之感走进校园.便会为无处不有、丰富深刻的种种标语而驻足,楼梯道、走廊上、教室内、教室门、食堂里、寝室里、教师办公室等.都有迎面而来、直击视野的经典语言出现.让你心灵大为触动。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看到一个延续至今而且是普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教师安排座位不是依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而是把“优等生”、有望升学的学生安排在教室中间靠前的几排,“差生”则分布在“教室的边缘”。这种座位的编排无形中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坐在“黄金地段”的“优生”无疑是班上的“贵族”,坐在“教室边缘”的“差生”自然地沦为“贫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英汉“恐惧”隐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而“恐惧”情感这一抽象的概念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达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表达“恐惧”情感的隐喻,存在着共性,这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但是英汉语言中也存在不对应的概念隐喻,这源于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学校的夜晚安静极了。皎沽的月光洒和教室里,原本安静的教室突然变得异常热闹。原来呀,教室里在开“申诉会”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室里相继安装了摄像头(俗称“电子眼”),目的是发挥技术工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它可以录制教学实况。便于教师观摩、分析、交流实际教学情况.开展多种研究性活动。同时,还可以用来观察教师、学生在教室的行为表现.便于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15.
最近,英国爱丁堡昆斯费里小学购置了两套苹果牌无线移动教室设备(Apple’s Mobile Classroom),这种设备包括1台教师用机和10台学生用机,可供20名学生同时上课。这种装置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无线连接,使系统内所有显示屏可以共享相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学校举行了主题班会公开课活动,聋部二年级班主任郭艳玲老师的主题班会“你能管住自己吗?”使我特别感兴趣。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我来到郭老师的办公室“取经”.发现一个小男孩在办公室门外徘徊。我问郭老师:“这孩子找你有事吧?”郭老师眼睛里闪烁着喜悦,轻轻地说:“他是来要‘笑脸’的。这些天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能管住自己的情况越来越多了!”  相似文献   

17.
一、“以学生为本”与“游戏精神”遥相呼应 《语文新课程标准》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以创设出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借此激发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展示“主体”,即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8.
胡玲玲 《考试周刊》2013,(55):16-16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借助隐喻表达情感。人类基本情感之一的"恐惧"的隐喻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其中存在对应和个性差异,源于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及文化、民俗观念和环境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自2006年起,“温馨教室”被列入《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人生指导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学校在实践上为温馨教室的创建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仍有一些学校对温馨教室的认识存在误区。本文试从概念上对温馨教室的创建作一辨析,希望通过不同层面的介绍,为温馨教室的创建助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莫汉“恐惧”情感隐喻的比较研究,对比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差异性及其隐含的模式:相似性揭示了情感隐喻源于共同的身体体验,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生理基础,具有普遍性;而差异性则说明情感隐喻同时受到英汉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各种差异,呈现出地域环境特征、民族文化特征等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