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张培 《文教资料》2007,(10):80-81
牛津大学是英国一所一向以保守而著称的传统大学,最初的形成受到宗教的影响。牛津大学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全面发展的绅士,各方面的领袖;在教育上,重视教学,坚持自由教育;在管理上,采取学院制,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在教学模式上,培养精英人才的导师制。牛津大学文化品格的核心是保守,认识大学的保守文化,才会按规律办事,才会对大学的变革报以合理的期待。  相似文献   

2.
保守与创新并非是困扰大学的两难困境,而是大学的不同选择.大学真正意义上的保守是对自由品质的坚守;大学的创新则分为文化创新与自我创新,这同大学对其本质的坚守密切相关.大学的选择应当是其品格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耶鲁大学是世界著名大学,其发展道路独具特色:在保守中创新,在稳定中发展。耶鲁大学在培养目标上,坚持高起点,高定位,培养领袖人才;在教育上,坚持自由教育,坚持教学优先,本科学院第一;在管理上,坚持教授治校,大学内部分权,校友参与;在制度建设上,坚持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在发展战略上,坚持优质第一,规模控制,累进变革。耶鲁大学文化品格的核心是保守。有了大学的保守,才使得大学创新型人才辈出,创新成果不穷。认识大学的保守文化,才会按规律办学,才会对大学的变革抱以合理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论现代大学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的文化品格是大学通过其文化构建所折射出的内在的价值观和精神意志。塑造现代大学文化品格的逻辑起点集中表现为大学所肩负的文化传承、生产与原创使命。大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融汇着多种先进文化 ,其文化品格主要由时代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构成。现代大学文化品格的塑造需要坚持自由探究的科学精神 ,弘扬人文教育传统 ,重视“全人教育” ,尊重大学基本的学术权与管理权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学的文化品格主要由时代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构成。当前我国大学的文化品格亟待提高,塑造现代大学的文化品格需要坚持自由探究的科学精神,弘扬人文教育传统,重视“全人教育”,尊重大学基本的学术权与管理权。  相似文献   

6.
大学历史传统与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精神植根于大学历史传统,但是,对本土教育传统的妄自菲薄、对舶来品的本能性的排异,导致了中国大学精神的无根化;而民族危机、文化危机与国家意志、市场压力等种种因素进一步导致中国大学与历史传统的断裂.应当从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巩固大学的功能定位;坚持独立性与生态性的辩证统一,坚守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坚持世界性与本土性的辩证统一,认真梳理中外大学历史传统;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汲取时代精神等四个方面入手塑造中国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限于给学生一种职业的训练,更要求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教育,即人文教育,应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人文学科还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我们的大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了解得太少,应结合我国在灵性、伦理、哲学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丰富遗产,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保守是一种注重现实经验、反对不切实际的心理倾向和思维方式,区别于守旧和理想化。它怀疑一切完美方案,相信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强调在经验和积累中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地渐进发展。教育改革中的保守立场反对片面强调体验性和个人化知识,反对简单否定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维护传统知识观与教学方式的适用性。对于学生自主,保守立场认为应该将其放在各教育价值中综合权衡,不应片面主张其在教育目标中的核心地位;学生自主应该受到教育权威与传统规范的限制,权威和传统是个人自主性形成的支撑性条件。  相似文献   

9.
大学出版是以大学的孕育发展为依托的,它所形成的传播知识、促进教育、学习和研究的学术文化传统是其特立于其他类型出版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自近代开始创建大学并发展大学出版事业,长期以来为发展大学教育事业和促进学术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大学出版却存在对学术文化传统的某些偏离现象,造成学术出版特色淡化和质量下降等现实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和精神特质,努力摈弃浮躁之气而回归大学出版的学术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大学出版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大学出版的本质目的和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继承传统文化敬畏自然、百家争鸣、开放包容、文明互鉴、辩证统一、实事求是的优秀基因可有效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然而,保守内敛、表达模糊、崇尚经验、缺乏逻辑、功利盛行、扼杀创新的传统沿袭却制约着公众科学素养的形成.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创造性地继承和创新性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百家争鸣,坚持创新驱动,夯实基础研究,坚持实事求是,改革科普机制,重视科学教育,有利于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西方大学思想史上的保守性大学理想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作为西方大学思想最早的起源之一,与保守主义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保守性大学理想具有三个形成层级结构的核心主题:自由教育、理性与道德关系、人的根本目的以及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根据这三个主题的演变,该思想形成了四个发展阶段:史前时期,代表人物是伯克和科尔里奇;宗教-道德取向的确立时期,代表人物是纽曼;文化-社会取向的延续发展时期,代表人物是马修.阿诺德、欧文.白璧德和赫钦斯;个人-理性取向的新思维时期,代表人物是列奥.斯特劳斯和艾伦.布鲁姆。保守性大学理想的研究对于现代大学发展和大学思想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自由文化精神理解的教育,其所提倡的自由、独立、追求卓越等精神正是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点。但是通识教育在移入我国时却变了质,不仅被窄化为一般意义的通识必修课程,而且还表现为大学通识课程对通识教育精神的偏离,致其在大学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不足。为此,大学必须回归通识教育之本质,实现自由与创新的积极互动,更好地发挥其对大学文化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While conservative pundits routinely decry the collapse of ‘real’ universities, the task of defending the modern mass university and renovating its pedagogical culture receives too little attention. The author draws on the Socratic and Stoic traditions to defend the idea that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open to all citizens. That defence talks in terms both of the role of a university in sustaining a robust public culture and about providing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all citizens can flourish. By drawing on the same traditions it is possible to point to some crucial principles that might inform the kind of pedagogy such a university system deserves, but which are all too conspicuously lacking in our universities at the present time.  相似文献   

14.
"Liberal Education"一词的意义在西方教育界早已有定论,一般较为人熟知的中文翻译是"人文教育"。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学教育弥漫"实用"之风,此时保守的学者有感当代教育重专业技能而轻人文课程的危机,乃重新诠释"人文教育"的内涵,并致力于人文课程的设计。这些学者中,上世纪40年代曾获得普利策诗人奖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马克范多伦教授,结合诗人感性的笔触与自己投身教育的经验,写成著名的《人文教育》一书,他极力主张教育不只是改造社会的工具,更应进一步提供如何精炼人性的必要途径。他这种与当时宣称沿袭"进步主义"而号称自由派学者的对立思维,使他成为美国人文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他的教育理念,并阐述西方人文教育的本质与传统。  相似文献   

15.
The debate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iberal arts curriculum is centuries old, but recent financial and social pressures have placed the survival of the liberal a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even greater risk. Using Kimball's (1995) notion of the ora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of liber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first identifies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balancing breadth and depth in the curriculum before honing in on breadth as being in particular danger in the current climate. After analyzing the major threats to breadth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the article looks overseas to find a new case for the value of breadth in the curriculum. It focuses on Hong Kong's university system, where a large-scale, multiyear project is underway to graft a fourth year of general education onto a three-year model of discipline- or profession-specific training. The resulting contrast between American institutions discarding curricular breadth while foreign universities rediscover it is telling. This topic has particular relevance for Christ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y seek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their students.  相似文献   

16.
从大学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维度考察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三要素,即工作、信念和权力,同时,对每一时期具有鲜明特色的要素从高等教育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这将有助于我们揭示高等教育系统要素的时代特征,深化我们对于大学理念和精神特质的认识,更好地把握大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有利于我们探索把高等教育系统的具体要素和知识特征与我国的文化传统、具体国情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创建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世界高水平大学。  相似文献   

17.
Participants in the public discourse pertaining to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in English schools between 1934 and 1944 included many ‘Christian educationists’. They advocated a conservative and elitist form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s taught through indirect training, Arnoldian public school traditions and ecumenical, liberal Protestantism. This contrasted with the conception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promoted by the founder member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Citizenship. They wanted pupils to be educated into a liberal, democratic and secular version of English citizenship by means of ‘progressive’ pedagogies and direct instruction.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e ecclesiastical and religious factors which preserved the Christian and traditional form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in English schools between 1934 and 1944. These factors included the revival of the Christian foundations of British national identity and citizenship, the development and acceptance of non‐denominational forms of Christian education, the increasingly positive response which an evermore coherent and professionalised cohort of Christian educationists received from the Board of Education and th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and the political power of the Anglican Church within the dual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religious settlement agreed in the 1944 Education Act.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要成为一流大学,必须具有独特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耶鲁大学便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之一.在其长达3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耶鲁大学的办学者们一直坚持自己的自由教育理念:传承和发展知识,保护自由探究和言论自由,培养领导者和有思想的公民,开发人类的潜能,为周围的世界提供实现人类进步的机会.自由教育的办学理念成就了耶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上海震旦大学是与圣约翰大学齐名的西方教会大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震旦大学从天主教大学逐步转变为一所世俗性的高等教育机构,而且具有鲜明的法国教育特色,反映了法兰西民族对文化教育事业的一贯重视。震旦大学在学科设置上与法国传统学科的呼应、对本国语言的重视,政府和工商界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支持,是法国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传统,充分体现了植根于法兰西民族的一种文化禀性。震旦大学是近代中法教育交流史上的一项重要合作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