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一、语文课程的交际工具属性应当肯定   自 1963年教育部颁布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语文学科的属性明确定为基础工具以来,教学大纲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但语文的基础工具属性没有改变。 2000年初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修改,最后仍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上。这是它的个性,是和其他学科加以区别的独特个性。   两年多来,一些同志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提出置疑,有的认为课文的性质不是工具性,而是人文性,有的认为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我认为在讨论这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在语文教学的大气候跟前些年相比,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人文性的确立、新教材的使用和近期新课标的颁布,应该说为语文教学创造了相对宽松、相对理想的环境,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我们可以大胆一些,大气一些,进行非应试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一语文是最体现人文性的学科,因为课文是文质兼美的,学生是生动活泼的,老师又是最具人文色彩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课更多的是让学生体验语文、感受语文,在体验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但无可否认,我们还没有走到这一步。“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没有把课文当…  相似文献   

3.
讲读课文要注重言语分析卫春英我省特级教师方熔老师在《言语分析法─—语文教学的“基本法”》一文中指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在讲读课文中,有的停留在“内容分析”的层次上,有的则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或者文学课,从而模糊了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根本压务。中小...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会出现“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人文性列入教学目标所致,要求不再把人文性当作目标。有的老师认为:在语文学科教学的范畴内,人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人文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更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最体现人文性的学科,教材精选的课文是文质兼美的,学生是生动活泼的,老师又是最具人文色彩的。由此看来,完整的语文教学,在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各种教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会被有的老师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使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怎么把握说明文的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让说明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呢?多年来,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会被有的老师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使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怎么把握说明文的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让说明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呢?多年来,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随着对新课程的深入解读,能强烈感受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情怀。一、抓住课文补白,彰显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的工具性首先是作为学习知识的基础学科出现的。小学语文主要是加强字词教学,培养学生积累、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初中语文在字词教学的同时,感悟课文的文化内涵,实现从工具性向人文性的过渡。高中语文课本则主要是文选性质的教材,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感悟古今中外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潘静 《成才之路》2012,(2):38-38
正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职高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要彰显语文的人文色彩,对教材、教师、教法、实施策略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篇目经典,教材有味,激发兴趣,乐中受益文以载道。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  相似文献   

11.
大约每位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老师精心讲解课文,讲得口干舌燥,可偏偏有一些学生不爱听讲,在下面做小动作。有的在偷看课外书,有的说悄悄话,有的萎靡不振,昏昏欲睡……面对这种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从一个侧面说明课堂教学效果很差,不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的灵性,包涵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人的自我完善,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呼唤人文情怀,凸显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指导感情朗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课堂应有的特征。带着感情朗读课文是体会课文意、情、神的基本方法。教师用饱满的教学激情,紧紧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巧拨妙引,可辐射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遍一遍地诵读课文,每读一次,都会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感知活动;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学科的性质是学科理论建设的核心问题。中学语文学科性质观是中国语文教育界几十年来一直关注与讨论的话题。于漪老师对于该学科性质的认识经历了由工具性、思想性统一到工具性、人文性并重的过程。研究于漪老师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十分注重入选课文的可读性与人文性,很多篇入选课文都包含着丰厚的人文意蕴和浓厚的审美色彩。学生既能从中学到语文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  相似文献   

15.
闫学 《人民教育》2006,(10):30-33
闫学老师上的六年级《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不期然地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是侧重教语文知识还是有的课文的教学也可以重在人文熏陶的争论。这个争论,不过是语文教育中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的翻版。本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议已经偃旗息鼓,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去落实两者的统一。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教师们碰到了更为棘手的问题:到底如何统一?真的能够统一吗?没有人能给教师有说服力的答案。什么是语文知识,什么是有效的语文知识;什么是人文性,语文课如何渗透人文性,这是教师在每天的教学中都要碰到的基本问题,但我们对此并没有进行多少令人信服的扎实研究,遑论真刀真枪解决两者如何统一、融合的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根本的问题没有弄清楚,我们的判断就容易左右摇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据说这是一些以前大力提倡人文教育的学者的观点。我们不知道这些学者听过日常的真实的中小学语文课吗?看来,闫老师这节课引起的争论,是必然的事。严肃的学术争论是好事。因为这样的争论,不仅让教师做出更理性的选择,也将激发有抱负的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6.
栗慧琴 《小学生》2010,(12):53-53
1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教师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只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把学生识字看作是老师教字,即今天学的字怎样记,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承载着深遂的思想、丰富的感情、蕴含着鲜明的人文性,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将美学的内涵、人文素质注入到语文教学当中,脱离苍白枯燥的课文,营造出涌动着真情、美感和生命力的课堂氛围。本文我们就针对课文中的诗歌如何进行审美教学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承载着深遂的思想、丰富的感情、蕴含着鲜明的人文性,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将美学的内涵、人文素质注入到语文教学当中,脱离苍白枯燥的课文,营造出涌动着真情、美感和生命力的课堂氛围.本文我们就针对课文中的诗歌如何进行审美教学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性质时这样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事实上,这是对语文本身人文性的一种回归.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与文本、作者实现对话,触摸课文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地、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崔峦老师说过: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问题的出现。在平时的语文课程中,我们更多注重了人文熏陶,课堂上感悟多,训练少,这是"得意忘言"的表现。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和品味课文还要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