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邰子剑 《东南传播》2018,(1):104-105
在当下"娱乐至死"一度甚嚣尘上之际,中央电视台一档原创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给观众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让电视荧屏另一端的观众重温了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古典雅韵之美。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就取得不俗的收视率,并获得相当热烈的反响。随后,《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二季在2017年元月开播,这档节目在形式变革、文化传播以及价值导向上值得去学习探究。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亦再次"圈粉无数"。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诗词大会》所呈现出的节目形态与文化价值进行解构、分析,以文化传播的视阈,对我国这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电视原创节目进行阐述,以期对电视节目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原创的一档大型文化益智类节目,继第一季成功热播之后,2017年新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势回归,延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宗旨,弘扬传播传统文化,带领全国观众重温经典,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相似文献   

3.
2016年2月至4月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开播为当下电视节目带来了一股文化气息,作为一档原创本土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就创下同一时段的收视高潮,并掀起了国人对中国诗词的学习热潮.暌违一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似一股清流,火爆春节荧屏,在带领着全国电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诗词的同时,极具中国传统气息的视觉效果增强了节目的形式感和仪式性,配合赛制结构完成了节目的形式诉求.  相似文献   

4.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乘着刚刚结束的两会的春日之风,《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于2018年3月23日至4月1日再一次回归我们的视野中,带领观众进入一年一度的诗词狂欢盛典.《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除了呈现比赛的刺激性、紧张感之外,更融入了许多新的元素.本文就《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节目在环节设置、嘉宾选择、实时互动三个方面的创新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节目具体内容阐释文化情感诉求对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曾虹 《声屏世界》2017,(5):20-22
2017年开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成为社会热点,点燃了人们内心对诗词的热情,也引发人们对中国经典文化的思考.本文通过梳理《中国诗词大会》的人文之美,阐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之必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珊 《青年记者》2017,(9):24-25
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观众中再次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用“再次”这个词,是因为用电视节目的形式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并非首创,早在十年以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就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直接推动了“国学热”.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康震、蒙曼、王立群和郦波四位点评嘉宾的表现非常亮眼,他们正是从《百家讲坛》开始,走上电视屏幕,走进千家万户.此外,《百家讲坛》中还走出了易中天、于丹、阎崇年、钱文忠、纪连海等一批活跃于电视屏幕的文化嘉宾,为中国的电视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电视诗词类文化节目创新为研究对象,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模式、赛制、题目、风格以及人物角色几个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明确了电视诗词类文化节目创新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央视《朗读者》火了,这多少有点意外.深究细想,感觉也不意外.既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能火,《朗读者》也能火,因为这仨节目倡导传统文化的旨趣是相近的,加之有央视当家“花旦”董卿倾力且倾情的主持,这个节目火爆其实不算什么意外.  相似文献   

9.
卢文超 《青年记者》2017,(12):72-73
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使得以文化为主打内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欢迎.《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以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主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下受众的文化需求,并以“领跑收视排行榜”①之势实现第二季的完美收官.下面,笔者从文化自觉、文化价值、文化知识和文化生活四个层面,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解析现阶段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热现象.  相似文献   

10.
姚子艳 《青年记者》2017,(14):92-93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播出引发了社会的“焦点式”关注.相较于第一季,第二季在节目播出时间、内容设置和参赛选手的确定、节目终端的营销和推广方面都有诸多创新和突破.探究与辨识这些创新模式,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理念及新媒介技术相融合,合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话语和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1.
刘燕 《东南传播》2023,(1):133-136
以“诗词”为核心的大型文化类节目《2022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推出再次顺利出圈,让已走到第七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级案例。本文从文化价值、题材样式、技术赋能、传播手段四个角度着手,探究《2022中国诗词大会》在融媒体语境下的创新策略,以期为后娱乐化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推出的又一原创传统文化节目的力作。这档节目以唐宋诗词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文化传承的载体,秉承“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主旨,精心设置了融知识性、艺术性、可看性于一身的节目形式,并广泛选拔了来自全国的诗词爱好者,邀请嘉宾对诗词进行解析,同时凭借央视强大的视听技术支撑进行传播,所以节目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2016年6月10日刚刚落幕的第22届上海电视节上,《中国诗词大会》将白玉兰奖最佳综艺栏目揽入囊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正是借助诗词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基因,坚持了央视传统文化系列节目的优良品质和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创新,把原创传统文化节目做出了新高度。  相似文献   

13.
刘纯来 《青年记者》2017,(23):101-102
今年新春,全国亿万观众被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所吸引,这档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文化竞技节目,不仅给千家万户送去了欢乐,让人们享受了中国诗词带来的美好意境,还将观众带到古风意韵之中,恰似一股清流滋润着观众的心田.同时,节目的热播还掀起了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新风尚.《中国诗词大会》为何如此火遍中国大地?为何能触动无数观众的心弦?为何人们在看完节目后还意犹未尽?笔者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给当下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少启发:找准定位,勇于创新,内容为王,精确服务.传统媒体只要走创新转型之路,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就会重新屹立于时代潮头.  相似文献   

14.
王艳 《传媒》2015,(19):43-45
成名于2013年、目前已经举办到第三届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9期后,半决赛首场于2015年9月1 1日重回央视一套;同档期的《"汉语桥"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首次变身户外真人秀,每周六晚19点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并赢得各方好评;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即将在成语之乡邯郸开录,预计今年11月份在央视科教频道首播……这三档文化类素人真人秀有一个共同的出品方——北京实力文化.  相似文献   

15.
弭璐 《新闻通讯》2013,(10):12-14
2012年央视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著名品牌。时隔一年,央视准备在2014年春节前后在纪录频道播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第一季形成的强大的品牌效应下,第二季首先应该总结品牌成功的经验,保持第一季的特色,抓住已有受众;同时在一些方面进行更好的尝试,带给观众更好的收视体验和更多惊喜,实现品牌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中国好诗词》《见字如面》和《朗读者》轮番热播,成为刷爆微信、微博的热门综艺节目.索福瑞CSM52城市网收视率数据显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每期收视率维持在1.35% ~ 1.84%范围内,总决赛上位居收视榜首.①《见字如面》腾讯视频播放总量超过2亿,《朗读者》互联网视频客户端累计播放次数超过10亿,在媒介生态环境发生大变化的语境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相继涌现并引领文化热潮,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对文化节目诉求的凸显.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国家形象的彰显,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精选节目内容、创新比赛机制、拓宽传播渠道等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彰显了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虞国芳 《传媒》2011,(10):41-43
2010年,上海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火爆登场、一炮打响,勇夺全国综艺节目收视冠军,并迅速成为一种综艺现象。经过半年的准备,背负着第一季收视辉煌的压力,第二季《中国达人秀》于今年5月1日再次华丽登场——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中国达人秀》第二季首期节目在上海本地获得13.88%的高收视,与第一季首期节目  相似文献   

19.
赵娅军 《传媒》2018,(2):36-37
继本世纪初《百家讲坛》之后, 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等开启了中国电视新一轮的传统文化类节目热潮.此后,《中华好诗词》《最爱是中华》等相继推出,2015年,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也获得好评无数,2016年与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这一轮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典型力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一个缩影,近五年间该类节目的发展路径对传统文化电视传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当前媒体竞争激烈,泛娱乐化盛行的语境下,依靠传统文化类节目突围,或是我国电视节目实现新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0.
正10月31日,央视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教育部、中央电视台、中国辞书学会、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等单位的专家以及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主创人员出席了研讨会。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在会上发布了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播影响力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