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主导的技术发展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不断加深,无线电广播逐渐成为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此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复杂国内局势和动荡国际形势之中。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境内广播拉开了序幕。美国学者迈克尔·A.克雷斯克通过大量的一手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终于在2011年出版了专著American Radio in China:International Encounters with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s,1919–1941,将这段历史详细、客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3.
段怡然 《今传媒》2012,(3):81-82
辩论类谈话节目以其话题贴近现实,形式生动活泼,备受广大观众注目。但是,辩论毕竟不是聊天,它需要旗帜鲜明的立场,是非清楚的对立,胜败了然的结果。《一虎一席谈》作为一档辩论类节目,主持人没有明确的立场,辩论双方不分胜负,最终也得不出合理的结果。四十多分钟的节目,常常变换多个主题,每个问题都无法争论清楚,造成观众思想混乱。  相似文献   

4.
媒介即信息,通常被人们称为麦克卢汉的"媒介信息论",这一论断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媒介研究的本体视角。本文主要探讨了"媒介信息论"的理论背景、核心价值及其学术意义,揭示了媒介本身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媒介研究的本体视角,强调传播中最本质的是媒介,媒介本身即信息,媒介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每一次媒介革命必然带来信息传播的变化,都会影响着人和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袁舟 《新闻实践》2003,(10):50-51
最近,我读到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邵培仁教授和他的博士研究生陈兵合著的《媒介战略管理》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感到这本专著既不同于现行的媒介管理学教材,也有别于流行的西方媒介经济学教材,开创了中国媒介管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此书视野开阔,点面结合,在理论上既富有总结性,又颇具前瞻性,不仅是一部系统、全面的媒介管理学著作,也是一部新闻传播学力作。可以说,这部58万字的全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核心课程系列教材,是中国媒介管理学研究的最令人注目的成果之一。纵观此书,可以发现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网络问政>:时代的印记 <中国式网络问政>立足当今中国宏观环境,着眼网络问政中观环境,聚焦自身样本微观环境,以开阔的视野、具体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剖析网络问政的内在动因、发展脉络、运作机制和存在价值,力求反映中国政治沟通的一种新景观或新范式. 从传播学来看,政治沟通是指不同政治主体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向度、全方位、复杂网状结构.从信息论、控制论看,政治沟通强调的是政治系统(主要指政府)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收集、选择、储存、传送、分析和处理和反馈等机制,实现对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的操纵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董广安 《新闻爱好者》2010,(12):165-165
收到新近出版的《报纸采编考评研究》一书①,仅看书名,还以为是供专业考评人员阅读的。仔细读完,才发现它的读者面其实非常宽。可以说,对于许多关注新闻理论以及新闻采编实务的读者,它都有阅读价值。该书虽然研究采编考评,  相似文献   

8.
薛洋瑶 《传媒》2023,(10):97-98
<正>对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选择,构成了不同电影导演及其影视作品的特色。换言之,展开对电影本体和电影美学的研究,自然也是和电影导演及其作品创作分不开的。事实上,现有的电影美学研究和电影美学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向现实语境下电影创作实践的靠拢,即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学界和业界在导演、影视作品、声画等常规创作项目上进行了持续研究,为窥见中国电影美学的嬗变、推动中国电影美学理论研究和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不可否认,电影作者本身往往成为电影美学分析的“元命题”。而“影戏之作者实为导演”,  相似文献   

9.
媒介生态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一样,需要平衡.当它处于非平衡的状态时,社会就会出现问题.自然也可以成为人、媒介与社会的和谐之境,成为媒介生态平衡的和谐之境. 2010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跟老子学传播》是此方面的一本重要著作.谢清果先生在《跟老子学传播》一书中充分解析老子的传播观念,认为"传播者应当尊道贵德,传播策略应该灵活变换,传播效果最好无为而至".  相似文献   

10.
王施施 《东南传播》2021,(3):133-137
2020年夏天,真人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引爆全民狂欢,其对"30+"女性的关注填补了中年女性在媒介形象建构中的空白,所呈现的多元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对女性身份的刻板成见.然而,在深入剖析节目对"姐姐"这一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以及节目背后各方权力关系的博弈后发现,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父权社会中,该节目遵循着一般...  相似文献   

11.
张宁 《新闻界》2020,(4):94-94
我国对于外国新闻史的研究,历来习惯于重点关注置于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传统的英、美等国,对于西班牙这个曾经在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的新闻传播史,相关研究却非常缺乏。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何晓静所著的《西班牙新闻传播史》(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11月)一书,将西班牙历史与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紧紧勾连,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班牙新闻业发展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媒介神话批判──兼评席勒的《思想管理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伯特·席勒是当代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70年代,他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性地对资本主义大众媒介的现实展开批判,并提出关于媒介神话批判的5种观点。席勒所谓的神话,是指大众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权力机构联合,通过权力的运作和大众媒介的鼓吹,建立起来的神话般的精神幻景。这些神话被用来掩盖权力机构对社会思想进行控制、操纵的真实目的。席勒的媒介神话批判有5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个人主义和个人选择的神话、媒介中立的神话、人性不变的神话、无社会冲突的神话和媒介多元化的神话。席勒认为这5个方面最具资本主义的欺骗性。大众媒介机构参与权力机构对社会的控制,制造虚假现实,制造神话,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残缺,是为了削弱人的批判能力,是为资本主义现实进行辩护的。席勒的媒介神话批判,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批判大众媒介参与制造虚假意识形态方面,具有一定深度。他较有系统地揭示出大众媒介制造的神话与资本主义社会理想之间的对立,以及这种神话如何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席勒的基本观点是,新型传播技术与政治经济权力相结合,将对现代社会人的精神进行更为妙巧的操纵和控制。  相似文献   

13.
—VR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中,并由此产生新的新闻报道样式,即—沉浸式新闻".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影响着新闻报道方式以及新闻传播过程.本文以—媒介技术决定论"为分析视角探讨—VR技术"给新闻报道带来的影响,分析—VR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发展和不足,为今后新闻报道做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存在着"把人变成丧失辨别能力和顺从现状的单面人"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著名报人邹韬奋批判性地解读媒介、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国内外媒介等史料的搜集、整理,试图回归历史,寻找那个时代中一些非自觉状态①的媒介素养教育因子.希望能为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电视剧《蜗居》在将房奴的一系列问题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同时,也引发了受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剧中,住宅不单单是一种物质实体,还是一种媒介。本文以《蜗居》中关于住房的典型对话和场景为文本,分析电视的叙事模式,探讨住宅作为一种媒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辨析世界文学概念的含义、汉译外国文学的国别归宿,以及世界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分离出来的过程,论证了<中图法>"世界文学"概念与分类没有以学科为基础,而是以日常意识中的错觉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宋双峰 《今传媒》2007,(5):26-26
自大众传媒出现后,媒介活动给人类与社会带来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在距今2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新闻界、学者、受众和各领域的精英人物如何评价媒介和批评媒介?传媒人应从中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近日,我国媒介批评研究的拓荒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建明教授等编著的《西方媒介批评史》,系统分析了西方媒介批评思想的发展,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张畅 《新闻与写作》2020,(3):113-113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是针对传播学理论进行研究的书籍,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传播的类型、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材料和内容、受众、传播效果、传播的应用、媒介法规与伦理、传播学主要流派以及传播学研究方法该书筛选并收录了新出现的关键概念;力图在解释中尽可能涵盖相关概念的不同维度,同时兼顾释义的简约性,保持辞书的风格;加强互文参阅的“网络性”,帮助读者构建传播学的总体框架,并将“附录”中的书目进行了分类,使得读者可以以本书为原点延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中。  相似文献   

19.
清代大儒章学诚有句名言:"六经皆史也。"可见任何一个理论,都离不开历史研究。近年来,媒介批评成为新闻学界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不过,对于媒介批评史的研究很少有人涉猎。胡正强教授《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在检讨现代媒介批评历史的过程中,建构了现代媒介批评研究的理论框架,做到了史论结合。就学术思路来看,作者从相对宏观的媒介批评史研究进入具体精深的个案剖析,  相似文献   

20.
郭旭魁 《东南传播》2012,(7):158-159
本文基于"场域"理论,从政治资本、经济资本以及两类文化资本三个维度,考察《百家讲坛》栏目的产制动因。结论是:体现经济资本的收视率是传媒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规避政治风险的内容才允许进入场域空间;知识分子为重新掌握昔日的话语权不得不与电视媒体合谋,一个"百家"节目丧失了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