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雅 《视听》2021,(1):45-46
21世纪进入"她"时代.中国影视作品既被"她文化"影响,又推动着"她文化"进步和发展.随着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性别意识的崛起,"她文化"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女性题材影视作品的出现为中国传统影视业固有受众市场划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打破了传统作品中"男性化"倾向明显的态势,并对传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热潮中,国内女性电视节目也在加快创新发展。色彩作为女性电视节目重要的艺术表达手段,具有独立、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多方面的表现作用。本文通过对女性电视节目中色彩的艺术赏析,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女性电视节目作品的主题内涵和艺术价值,从而获得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发展,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也开始萌动,于是一批影视专业或业余工作者开始关注女性问题。1971年,一批颇具女性意识的纪录片的出现,标志着第一代女性主义纪录片的诞生,于是,也就有了女性影像作品。什么是女性影像作品?并不单纯指的女性导]的作品,或是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而是指由女性执导、以女性题材,并带有明确女性意识的影视作品。(一)为女性的命运呐喊纵观历史的发展,社会资源主要在男性手中,成就也大都是归于男性,在生活上,女性虽然占据社会人口总数的一半,却没有得到相对的资源,在家…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影视艺术中,声音、音乐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影视音乐是随着影视艺术不断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艺术形式,是当代电影和电视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不引人注目的方式支撑着影视作品.然而,在国内每年生产万余部(集)电视剧、数百部电影作品当中,根植于我国本土的优秀音乐作品却仍然稀缺、种类偏少,具有影响力的影视音乐作品却乏善可陈.究竟是什么羁绊了我国影视音乐创作的脚步呢?中国影视作品需要怎样的影视音乐?影视音乐的创作需要有怎样的创作团队呢?  相似文献   

5.
周振晴 《视听界》2002,(4):67-68
《桔子红了》是一部制作相当精细的电视剧,导演李少红集中了强大的制作班底,它的画面、声音、美工、剪辑都代表当今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上乘水平。但该剧在创作中也存在着一种有趣的二元悖谬的艺术现象:一方面,李少红极力弥补原小说中内容  相似文献   

6.
论数字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视发展的一百年里,影视中的派别与分类日趋明显,而公认为可以承担起影视作品灵魂的影视音乐也已成为一种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计算机在影视制作中的普及性应用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影视作品灵魂的影视音乐也在改变着自身的根本归属性,已由原来的音乐演奏改变为极具现代魅力的数字音乐,同时它在影视作品中被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华语电影女导演李玉擅长以独特的创作眼光洞悉女性自我,关注女性题材,其系列作品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和强烈的个人风格烙印,影片《二次曝光》在炫目的商业包装下,实质上依旧包裹着李玉温情硬朗的女性主义情感内核,是对女性自我价值建构和意识表达这一主题的延续抒写。  相似文献   

8.
向宏悦 《东南传播》2018,(5):148-150
浦熙修是我国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的著名女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将近二十年.期间不仅采写了大量抗日救亡新闻,还编写大量社会新闻.浦熙修采写的女性人物报道可分为活跃在人们视线里的女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远道而来的外国女友人三大类.在这些新闻作品中,浦熙修传达了其关于女性的平等、公正和自由的思想.这些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为变动的外部环境和其内心的独立意识两方面.作为历经抗战和解放的记者,浦熙修的新闻作品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作为杰出的女性新闻人,其关于女性人物的报道也为人瞩目.然而目前国内关于浦熙修的研究为数不多,而且主要是关注其生平经历,或者将目光集中于其新闻精神和新闻作品的分析上,对于其女性人物报道的研究甚少.本文旨在以第一手资料为蓝本,立足于对浦熙修女性人物报道作品的研究,浅析其女性新闻观点及其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的着眼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扶贫题材影视剧在叙事话语策略、人物主体塑造以及民族艺术元素彰显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影像特色。但该类影视作品也面临作品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内容表达创新力不足、作品宣发力度不够等问题。扶贫题材影视剧要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拓展"扶贫"主题创作,重视社交媒体平台,完善传播渠道,增强国际传播力,使扶贫影视作品成为海内外展现中国脱贫经验与人民智慧,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0.
王玉 《新闻世界》2014,(8):266-267
近些年,大量文学著作用影视的方式展现出来,曹禺的话剧作品《雷雨》先后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影视剧作品。其中孙道临导演的电影版《雷雨》及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版《雷雨》最广为人知。这些影视剧作品的改编对原著的阐释不可避免地受到编剧和导演的"现今视界"的深刻影响,从而带来对原著阐释的差异化,本文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影视剧《雷雨》的改编效果的分析,探讨影视作品中对文学名著改编的手法、意义。  相似文献   

11.
剪辑,即将影片制作中所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分解和组接,通过蒙太奇语言,最终完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主题鲜明并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剪辑是影片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再创作.影视节目根植于影视素材,也可理解为影视素材经过加工后,形成影视作品.这个影视素材加工过程受制于创作思路、作品主题、乃至影视自身特质和受众对象欣赏水平,及当前社会流行元素所衍生的艺术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计算机字体的著作权在社会上引起了高度关注,学界对于计算机字体是否构成作品存在不同意见,法院的相关判决也不尽相同。计算机字库中的单字能否构成作品?如何判断计算机艺术字体的独创性和审美意义?本文试对上述问题阐述个人见解。保护什么——具有审美意义的汉字艺术表达1.字义、字形与字体——思想与表达思想表达两分法是著作权法的基本原理,指著作权只保护作品的原创性表达,而不保护表达反映的思想。两分法的功能在于,划分一部作品中"受保护的要素"和"不受保护的要  相似文献   

13.
我们看到的所有影片几乎都是经过后期制作的,后期制作是影视作品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数字调色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则发挥着关键作用。数字调色技术影响着影视作品的最终效果,不仅能改变影视作品的画面色彩,对其情感的表达也有着重要的加成效果。本文重点探讨了数字调色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别因为你是个妇人,就把自己装在纸板盒里,要了解时事,要训练自己参与世事。文学是一种诉求权利和地位的武器,利用文学创作来描绘女性对于权利的渴望和诉求,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美国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就是这样一部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文学的手段,表达了广大女性的渴望和需求,而这种呼声至今都对女权运动有很大的影响。笔者试从女性主义崛起的视角再读《小妇人》,挖掘潜藏于作品之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影视作品也相应地受到感染,不断追求着“自由和解放”.但是,大部分的影视创作人员似乎是把这“自由和解放”仅仅理解为是在两性尺度方面.综观国产影视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很少没有男女演员亲密的镜头的.似乎缺少了这些“激情戏”,这部剧就不是完整的作品,电影就无法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作品仅仅追求给现代人制造感官刺激,崇高的意蕴,自然是荡然无存了.  相似文献   

16.
电视广告的时空艺术来源于影视时空艺术,影视画面的分切与组合,使影视时空打破了现实时空的制约,形成了影视独特的时空艺术,产生了有限时空和无限时空,一部影视作品可以有其无限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但又在其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活动。同样电视广告作品也在其有限的时空里进行无限时空的创意表现,而无限时空的艺术处理直接关系到电视广告的叙事节奏、内在的戏剧性、主题的表达及受众的接受心理。  相似文献   

17.
现代战争条件下,作为舆论战的信息载体已经越来越多样化,而影视作品运用于舆论战又有它独特的重要性.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带给受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某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这是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渗透.  相似文献   

18.
熊程  柳志鹏 《新闻世界》2013,(6):272-273
女性主义运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进,从最初的争取女性参与政治权利到实现男女完全平等,女性主义者始终孜孜不倦的开展着对男权统治社会的批判。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历来受到女性主义者的关注,而影片中女性刻板形象的塑造更是引起女性主义者的不满。笔者通过分析2012年贺岁档电影发现:影片塑造女性形象的刻板化,电影对于男性视觉愉悦的满足以及电影中男权意识的垄断依然存在。由此,笔者呼吁电影从业者调整固有思维模式,放弃将女性视为消费品的错误观念,尊重女性,从而在影视作品中更加真实的建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元素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标志。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象征和标签,出现在不同民族影视作品中的民族元素文化符号不仅是源自艺术追求的需要,而且还因为其携带的深厚传统文化内涵和所表达的民族审美观念,给民族影视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素材组合,它对于提升整个影视作品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影像中"女性形象"成为我们体会社会变迁、进行新的思维碰撞和思考问题方式的记忆之所系.通过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与身份认同,来展现旧社会被压迫女性、革命时期的英雄女性和时代演进中新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蜕变、变迁与表达,激发当代观影者的共和国记忆,并在艺术感召中增加中国人民的情感聚合力与身份的认同和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