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世纪的朱子学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前50年与后50年两个阶段。学术界对朱熹思想的诠释,在朱熹哲学是理气二气论还是理一元论、关于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辩、心性论在朱熹哲学中的地位、关于朱熹思想的历史评估问题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朱子学研究要超越与创新,应寻找适合于中国哲学特质和哲学家思想品格的新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朱子学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前50年与后50年两个阶段。学术界对朱熹思想的诠释,在朱熹哲学是理气二气论还是理一元论、关于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辩、心性论在朱熹哲学中的地位、关于朱熹思想的历史评估问题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朱子学研究要超越与创新,应寻找适合于中国哲学特质和哲学家思想品格的新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由香港中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化研究中心举办的“注释、诠释与建构——朱子与四书”国际学术会议于2006年5月16—19日在香港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4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就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有关本,集中讨论了有关朱熹注经中的方法论和诠释学问题。现将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朱熹思想研究 ① 与中国哲学思想研究一样 ,犹如雨后春笋 ,蓬勃发展。大凡朱熹的思想、哲学、文学、美学、史学、自然科学、教育学等等 ,均有专著问世 ,可谓盛矣 !今蔡方鹿教授独辟蹊径 ,撰成《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一书 ,而独树一帜。虽周予同教授于 192 9年出版《朱熹》一书 ,其中第四章为《朱熹之经学》 ,然其成书年代较久 ,且较简略 ,有必要予以重新诠释 ,揭示朱熹经学诠释学所蕴涵的本意。蔡方鹿对此课题可谓“仰而思之 ,夜以继日” ,其不怠 ,常百倍其功 ;其不懈 ,犹日月之行。“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心性思想一直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传统心性哲学的发展。近几年,学界对朱熹心性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根据相关资料对朱熹心性学的研究成果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对朱熹的研究,应注意对其内在的生存感受和精神修为的发掘。朱熹的道学之思,自其整个人生流出;朱熹的诗性言述,亦发自其生命与心灵。两就内在精神而言,是相融无碍的。朱熹作为哲人与作为诗人的双重身份,在根本上也是彼此交映、融契的。  相似文献   

7.
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会、福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世界朱氏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朱熹全书》新书发布会于2000年10月8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士对中国古代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哲学、政治、经学、史学、学、伦理、教育、自然科学、宗教等思想,以及对朱熹作的考证、朱熹历史地位的评价等问题展开了充分、深入的讨论。是近年来研讨朱熹达到高水平的一次学术会议(杜维明评语)。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朱熹的经学承上启下,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学界对朱熹经学的论述颇多。一些学者以朱熹的著述为例探讨其经学方法,概括出朱熹寻求经文本义、兼顾训诂与义理、博采众长与实事求是等经典诠释特色;也有学者不拘著述,系统论述朱熹的解经原则或经学思想,认为朱熹解经具有依经明理的特点,为读者提供了做工夫的下手处;还有部分学者对朱熹经学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朱熹的文学创作是在其经学研究惟求经典本义,“先体而后用”等思想影响下取得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9.
道教哲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李刚关于道教哲学,我在《哲学研究》1989年第10期《道教哲学刍议》一文中作了简略介绍,由于篇幅有限,那篇文章对于道教哲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未作阐述,木文可说是对那篇文章的一个补充。一、道教哲学的历史价值在《道教哲学刍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朱熹心性论的重要特点,在于从哲学本体论上提出以“性”为载体、以儒家伦理纲常为基本内容的先验的本体论证明,为建立人的主体道德自觉提供哲学上的论证。本文由此分析了朱熹的人性发生论及人性中封建道德品性的至上性、本体性、泛众性特点,指出朱熹“心性论”是将形而上先验之“性”(即“四德”)与人类社会中形而下的纲常伦理(“三纲”)有机结合,使以“心性论”为核心的本体论作为一个抽象的、有伦理意味的思辨体系,由此改变了汉代儒学“天人合一”的粗陋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