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5年:微型传感器检测流感病毒 今年4月15日,数以百万计的人都得到了一种能检测新型流感病毒的微型医用传感器。将它们“注射”进人体的血管后,这种结合了最新科技和传统免疫学原理的袖珍“病毒侦探”便开始工作了。一旦人体内存在病毒,作为免疫系统的自然反应,人体就会产生一种酶,这种酶会附着在传感器上,使它们发光。  相似文献   

2.
秦秀妃 《世界发明》2003,26(11):15-15
如果家有患心脏病或老年痴呆的患者,不妨为他们买一件特殊的衬衫——所穿在身上的“流动医院”。法国四家试验室和四家企业经过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特长,开发出了一种衬衫,上面设置了多个生理学和医学传感器,通过GSM网络与一个专门的控制中心相联。这是一种新的可操作式遥控工具,是遥控医学的新突破。这种衬衫主要用于老年人,使他们有可能恢复独立自主的生活,或在医疗机构不间断地协助之下,保持正常的家居生活。有了这种新的工具,医生也可以利用“家庭病床”收治更多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美国IBM公司开始生产世界上最小的计算机硬盘,其直径与5卢布硬币差不多,存储量为340兆比特。仅在3年前这样的存储量对于个人台式计算机足够了,而现在这种硬盘在袖珍计算机和数字照相机中获得应用。利用这种最小硬盘可记录几百幅彩照,然后用打印机打出来或存入大型计算机。...  相似文献   

4.
我国首例“数字化可视人体”去年10月23日在第三军医大学完成,并向国内外公布这套“中国可视人”数据集。这一成果为我国乃至整个东方人提供了一部目前最为系统、完整和细致的人体结构基本数据和图像资料,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韩国之后第三个拥有可视化人体数据集的国家。在新闻发布会上,课题组成员通过计算机演示了所采集的“可视人”数据集和图像。在电脑屏幕上,“可视人”的肌肉、骨骼、血管、神经和各种体内脏器等均脉络清晰、逼真可见,动脉、静脉分别呈现红色和蓝色,区分明显,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体全数字化“可视人”…  相似文献   

5.
黄丽娥 《知识窗》2014,(5):15-15
见过给人看病的医生,也见过给动物看病的兽医,就是没见过给树看病的“树医”。然而,在新加坡却有一位专门给树看病的“树医”,他是人称“攀树达人”的李振来。  相似文献   

6.
美国科学家日前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计算机——一种可以植入眼球的毫米级计算。这种计算机主要为青光眼患者研制,放置在患者眼球内可以监测眼压,并通过无线收发装置向外部装置发出眼压数据,方便医生及时为病人缓解痛苦。  相似文献   

7.
给细胞编程     
唐承革 《百科知识》2007,(8X):12-14
今天,人们已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如果世界上的计算机都停止工作,整个世界会变成死水一潭。因此,更新换代最快的高科技产品就是计算机。目前所用的计算机都是用芯片等材料组装的“死”机器。现在,科学家们已经不满足于制造这种“死”计算机了,他们将研究方向转向活的生物,生物工程师们企图通过对细胞的编程,使细胞变成有生命的计算机,开发出一种“活”的计算机。  相似文献   

8.
“我拥有40万个朋友。”当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一个名为Friendster的网站中,这种情况却很平常。经过调查,Friendster网站上曾发现的最大社交圈——一个“核心人物”的周围围绕了100万人。  相似文献   

9.
从事计算机工程的专家经过理论研究和一系列的实验,做出了一项胆大而科学的设想:希望今后能将电脑芯片植入人的头部,使人们能够直接踏上信息高速公路。国际上一些研究小组正在研制一种可以将人的思想译成计算机语言的植入芯片。将这种如胡椒般大小的芯片植入人的颈背,人就能够同机器对话。这一设想的核心是一种能读取人的思想并可用机器码发射指令的设备。现在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将这一设想应用于商业和军事中。例如,飞行员能通过“电子心灵感应技术”操作飞行器和发射导弹,利用这种芯片向飞机上的计算机发射指令,而  相似文献   

10.
美国国防部的研究人员正运用微型系统和袖珍化的新科技,研究高科技袖珍武器,制造智能型的“微型军”。这种小精灵——“小人兵”小如硬币、大如鞋盒,以普通电池为能源,能够在任何复杂的地形  相似文献   

11.
《百科知识》2011,(21):11-11
通常,如果医生需要监控病人从心跳到脑活动等身体状况时,他们就需要使用笨重的电子仪器,并将电极固定在病人的皮肤上。美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表皮电子仪器”,它可像临时“文身”一样贴在皮肤上,让医生随时监控病人的身体状况。  相似文献   

12.
作为计算机大脑的芯片的发明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成果。然而它的确是太昂贵了:其制造设备高达数亿美元,成品的加工周期长达2周,加工工序超过20道为此,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发明一种“桌上工厂”,使得能够在塑料等基体上通过直接打印的方法来制造计算机芯片。如果这种设想得以实现,对于计算机硬件制造工艺来说,将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计算机的硬件制造会变得更加“人性化”,如同当前的软件一样成为一种开放的资源。人们将有可能通过互联网直接下载最新的芯片电路来完成计算机的升级。而且这种工艺还会在其他方面得到应用,例如能够显示可变图像的“壁纸”、智能化的标志或标签、逻辑电路识别系统等等。  相似文献   

13.
《发明与创新》2007,(10):45-45
美国科学家发明微型可植入望远镜,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的体积足如此袖珍,其直径仅仅和苹果籽的直径差不多,人们可以轻易地把它平放在指头尖上。  相似文献   

14.
最近,英国的科学家宣称,一种“内存条”将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和经历完整无缺地、永久性保存下来,而且这种“内存条”将可以在不到30年内研究成功.这种“内存条”将被连接到人的视觉神经上,并以神经脉冲的形式将人的记忆以及感觉(比如气味、图像、声音等)存入人的大脑之中.之后,只要将这一“内存条”装人计算机中,里面的巨量信.志便得以完整支现了.到那时,人们不仅可以依此而使自己昔日的记忆复活——这样便不用通过出着旧相册或者苦苦步《来回忆往事了。而且也可以互相交换各自的“内存条”而办事到别人的思想和经历.也拉是说…  相似文献   

15.
幻影疼痛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战地医生就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病人的某只胳膊或腿受伤时,身体另一侧相对应的、没有受伤的胳膊或腿也会出现疼痛,当时的医生把这种现象称为“幻影疼痛”。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例证实“幻影疼痛”确实存在,医生们开始认真研究这个现象。幻影疼痛有时会让患  相似文献   

16.
秋水 《百科知识》2011,(14):4-6
沃森(Watson)是谁?它就是在今年2月份美国益智类电视节目《风险》(Jeopardy)中战胜最优秀的人类选手的非人类选手——IBM的超级计算机。沃森战胜人脑之后声名鹊起,现在沃森作为一个巨大的计算机智能库,又在向医学领域渗透,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医生或助理医生。它可以替人诊疗看病,诊断准确率甚至可以超过人类的名医。  相似文献   

17.
冯宪 《科学生活》2023,(3):10-13
<正>一、能“听见”声音的衬衫该衬衫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开发,项目成果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衬衫之所以能够“听见”声音,是因为应用了一种能有效探测声音的织物。这种织物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材料——压电纤维,能够将可听见频率的压力波转换为机械振动,然后再将这些机械振动转化为电信号,有点类似于人类耳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智能尘埃     
很多人都对无处不在的尘埃心存厌恶,而美国研究人员正在研制的“智能尘埃”,可能会更令人提心吊胆,因为配备超微型精密装置的它,无需动力也能在空中飘浮,并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监视活动。科学家表示,这种“智能尘埃”在天气预报及军事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移动通讯展览会上展出了他们发明的这种由多个微型电子机械系统组成的“智能尘埃”的雏形,它长约5毫米。在不久的将来,体积不断缩小的“智能尘埃”体积将不会超过灰尘的微粒。这种全球最微型的电脑监察器,配备有感应器、激光及通讯收发器,在空中随气流飘扬,可在方圆21公里的范围内,收集并传回资料信息。“智能尘埃”耗电量极低,每秒却能传输数千字节的资料。它利用厚膜电池作为动力源,而“尘埃”的太阳能板则可充电。当“智能尘埃”进入备用状态时,它“懂得”自动关闭部分系统以节省能源。伦敦Hudd-ersfield大学精密科技中心也展示出其研制的“智能尘埃”一一只一平方毫米的芯片,一只蚂蚁就可以把这块粉末般的芯片玩弄于股掌之间。  相似文献   

19.
太阳风暴是指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的剧烈爆发活动,通常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个太阳风暴的活跃期。美国科学家警告说,2012年地球将会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其破坏力将远远超过“卡特里娜“飓风,而且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难逃其灾难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科技新时代》2007,(8):39-39
在提到“超级X射线图像”这个短语的时候,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更清晰的X射线片子而已。但实际上,由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来的这种系统综合运用了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CT)、X射线视频和电脑软件,能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运动状态的骨骼的三维图像。[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