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力的扭结     
这则新闻分析观点鲜明,剖析透彻,论证有力,语言明快,读起来感受到一种冲击,一股很大的力。 这力来自何处? 一曰“断裂”之力。这是由行文方式中的断裂行文带来的。此稿译文800多字,分了14个自然段,基本上是一句一段,亦即一句一断,无转折过渡,不拖泥带水,无冗词冗句,句句干净利落,每一段都断得斩截,断得干脆。 二曰“断然”之力,即由“不”、“无”、“没有”、“不会”等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判断带来的“断然”否定之  相似文献   

2.
印错的名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护花小集》中有一篇《读<阿金>》,文中引了一句诗:“争奈微微识碔砆”。因为中间错了一个字,使得诗意颇难理会。这是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一句出名的诗。元稹评价李杜,以为杜甫超过李白在于创作了长篇排律。元好问讥笑元稹这一观点,说他玉石不分,因云:“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诗中“微之”,用的是元稹的字,而“之”字行草手写体与重字符号极为相近,排印本遂误作“微微”,把个人名错成宛似一般语词,使得这句诗不好懂了。  相似文献   

3.
1998年5月15日《南方周末》第13版刊登了一篇题为《时针的推移》的漫画赏析文章。该文最后的一句是:“论述事理的题材,往往采用比喻的表现手法,使读者明嘹易懂得。”此中的“明嘹”之“嘹”应写作“了”。 “嘹”有两音,读“liǎo”时意为“知道得很清楚”;读“liào”。时意为“从高处向远处看”。1964年公布的  相似文献   

4.
咬音嚼字     
咬音嚼字●胡晓青【太原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文,以此,琢磨字、词、句、文写得对否、用得妥否、解得好否的事,当为咬文嚼字。本文则为字音字义字式而作,由字而音,由音而义,由义而“式”,某字之音如何读为对,某字之音含有何义,某音之字怎样写为合“式”,即...  相似文献   

5.
一篇作品要想使读者触之即爱,一见钟情,一口气读下去,导语写得活不活、鲜不鲜,非常重要。古人十分讲究行文“起势”。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强调“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清人施补华提出,文章开头要象大山一样,“起处须有峻嶒之势”,险峻突兀。清人李渔也曾指出:“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之,不敢弃去。”  相似文献   

6.
不以儒家之是非为是非──读《世说探幽》札记康金声近读一本研究《世说新语》的书,受益匪浅,也勾起自己许多遐思。记得幼时读唐诗,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句,十分喜爱。注者评点,师长讲析,均以《后庭花》曲为“亡国之音”。其时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7.
古今汉语都有省略现象,可是文言省略现象比现代文尤为突出,成为文言文的特色之一。句子某些词语的省略,从语法角度着眼,是有规律可寻的。能够掌握这种省略规律,遇到具体省略现象,将不至于感到迷惑。先看主语的省略。上句已出现主语,下语的主语便可省略,如“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左传·定公四年》)中有(?)符号标明的主语“楚人”“吴人”就是承上文的“楚人”“吴人”而省。下句要出现主语,上句主语也可以省略,如“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上一句的“项王”就是蒙下一句的“项王”而省。还有,下一句的主语就是在上一句里充当宾语的那一个,这下一句的主语仍可以省略(这样更显得结构紧密),如“……触草木,草木皆死”(《捕蛇者说》)就  相似文献   

8.
朴—读“瓤”不读普:仇—读“求”不读愁解—读“谢“不读姐:区—读‘欧“不读屈:员—读“运”不读元;种—读“紊“不读肿:燕—读“烟“不读妻:查—读“渣“不读茶;纪—读“挤”不读记;乐—读“勒“不读月:曲—读“取“不读趋;千—读“甘“不读翰:占—读“沾“不读站:牟—读“谋’‘不读木;阮—读“软“不读元:句—读“勾“不读巨:万侯复姓—读“莫‘’不读腕;令狐复姓—读替“不读担:增‘不读层:仁’‘不读认:秦”不读潭;化“不读滑;向“不读乡:读读读读—读—读华相灵“不读另。容易读错的姓氏@谢孝良$浙江省镇海炼化检安公司工会~~…  相似文献   

9.
解放后,我翻阅过一些古诗词(以下简称诗)的选读本,受益甚多。但是,对于新的标点,却常有程度不同的意见。简单说来便是:有些标点太繁琐,一气呵成的几句诗,却在其中加了大量? !;:“”、——等符号。这些符号把活生生的一首诗或一句诗,硬拆成一堆互不关联的零件。这样,哪里还有诗味,还能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趣味和艺术欣赏水平呢?标点者固然有似庖丁解牛,做到了目无全牛,哗哗哗几刀就把一条牛解剖的躯体不全了,但读  相似文献   

10.
播好一篇文章有很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播好句子,重视播好句子的基本功,这是播好全篇的基础。前些天读了《文心雕龙·章句》,有些启发。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写文章由词连成句子,集结句子才构成段落,段落集成篇。篇所以文采焕发,是因为段落没有毛病,段落所以明朗流畅,是因为句子没有缺点,句子所以清晰美好,  相似文献   

11.
有则关于出租汽车的报道 ,开头一段说 :“许多出租汽车单位设立了监督电话 ,以便勾通与乘客的联系 ,监督本身的服务质量。”这里的“勾通”应作“沟通”。“勾”最初的字形为两手执一弯曲的钩 ,钩上有一贝状物。有人推测这是与“贝”打交道的商人的一种游戏。后两手省略 ,贝状物也简化为“口”,成为“句”字。古代只有“句”,后来才演化为“勾”。至今 ,“句”字仍可两读 ,既可读 jù,也可读 gōu。以“句”为声符的形声字也不例外 ,如驹、拘读 ju,佝 ,狗则读 gou。弯曲如钩的东西可钩物 ,“勾”因此可作动词 ,但组成的词常含贬义 ,如勾搭、…  相似文献   

12.
粗心好读书     
苏子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于自知。”可是我要说:“何妨细字酬清客,难得粗心读好书。”粗心读好书,自有一番道理。好书有万千,当粗心处不妨粗心,当细心处也必须细心。唐代刘禹锡《陋室铭》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苔,也是草,“苔、草”同用,但不碍文章,而且以“上阶”与“入帘”写出苔青草绿的动态,自不必去计较“苔、草”是否“梨和水果”的关系了。但是,读杜甫写王昭君的名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则不同,就必须细心。粗心人读此,匆匆一瞥,皆不知“青冢”之妙。如果参照《归州图经》“胡中多白草,昭君冢独…  相似文献   

13.
九月号的《文史知识》,刊载了一篇俞平伯先生的文章,题目是《白石〈秋宵吟〉与〈清真词〉之关系》。全文是一张表格,表格分为左右两栏:左栏列姜白石《秋宵吟》词的原文,每一句为一行;右栏注明出于周邦彦《清真词》某调,或举一句,或举两句,与左栏《秋宵吟》并列。通栏对照,逐句用横线一道隔开,眉疏目朗,醒豁之极,读时真可以“五行并下”。篇末平伯先生有跋语云:“录以表格,似省却多少闲言语也。”奇思妙想,令人叹绝。  相似文献   

14.
理论方面的论文,学术方面的论著,往往是作者对某一方面“学问”的一种概括,一份总结,也是人们从事一方面研究的一种结晶,一份凝炼。这类精神产品要使人们读之不仅饶有兴趣,且斩获甚多,汲取更丰厚的营养,注重艺术,特别是借助文采的力量,使之效果更佳,影响更大,实不可等闲视之。 记得以前读《共产党宣言》时,对开卷之句的“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印象极深,直到如今还能背出。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人李渔曾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这里说的是写好文章开头的重要性。新闻标题立于新闻事实之前,是新闻作品的“眉目”,它最赫然于读者面前,以“奇句”而“夺目”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搜寻既能贴切表达文意,又能吸引读者读下去的语句作为新闻标题呢?选用歌词做为标题不失为一  相似文献   

16.
除了汗水,还有泪──写在中国图书奖颁奖大会上林辰《人类服饰文化学》的作者华梅教授在她的那部沉甸甸的著作“后记”中说了一句局外人难以理解的话:“除了汗水,还有泪!”汗水,是浇灌事业之花的雨露,是驰骋在成功之路上的勤奋马达的润滑剂;汗水凝聚成为文字符号,...  相似文献   

17.
在编辑通讯员的来稿时,不止一次地看到这样一类句子:“我随手撸了撸额上的汗珠”;“他直起了腰,撸掉了脸上的汗水”。句中的“撸”字,读什么音?有何含义?照“秀才识字读半边”的办法,似乎可以读“鲁”。但要说出这个字的确切意思,就有些麻烦了。其实,这个“撸”字不仅普通字典里查不到,就是收字较多的《辞海》、《康熙字典》里也找不到。显然,这个“撸”字是通讯员生造出来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18.
致钟叔河     
叔河兄: 久未通问,读《出版广角》,知笔健不辍为慰,广角“学其短”每期必读,释文非寻常之白译,也可说是创作,希望集印成册,请岳麓出版。是很好的大中学生课外读文。现在文风太坏,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要写上五六七八句,且后现代名词满篇皆是,令人生厌。我每天都要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一些名篇,前年给老三联编一老照片集,写说明文,其中有两句:“祝愿国家昌盛,三联长青。后继有人,前程远大。”念来念去,改成“……前程远大,后继有人”,方觉得平仄顺口。闲来无  相似文献   

19.
闲来览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受益匪浅,从中悟得诗词要写得俏皮、精美,必要做到“神秀”、“骨秀”、“句秀”。或者其它略显平庸些,而必要占据其一“秀”。正如王国维所论: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温飞卿,即温庭筠;韦端已,即韦庄;李重光即李后主,李煜。这三位唐、五代名词人,在诗词上颇有成就、影响后人,  相似文献   

20.
梁衡 《青年记者》2006,(2):13-14
写新闻不能“投政治之机”,但也不能反感讲政治,不讲政治就抓不住社会上最大的事情;写新闻不能“投文学之机”,但一定要老老实实把该读的文学名篇读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