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计2002年以来的全国50套高考试题,发现《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直接命题考查(不含文言句子翻译题中出现的文言虚词)的有17个("何"字轮空),其中高频虚词有6个(依次是"以""之""而""为""乃""其"),次高频虚词有5个(依次是"与""因""于""且""所")。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 【一课一法】文言虚词学习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语汇中与文言实词相对应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总数量虽然远远少于实词,但就单个与单个相比,尤其是那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其使用频率之高,在古文中出现次数之多,往往为常见实词所不及。因此,如何学好文言虚词,对掌握文言词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言虚词学习法”是一种兼顾语言客观特点和人的认识规律两个方面,对文言虚词作总体把握的一套综合性学习方法。其要领可概括为四句话:  相似文献   

3.
考点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就是指课内文言文中常出现的"之、其、而、以、若、然、则、于、乎、焉"等虚词,许多文言虚词常常兼有几种词性,如"之可作动词、助词、代词用。文言虚词,随着语言环境的不断变化,其用法常发生变化,理解词义时要注意加以区别,结合具体的语境,了解这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辨析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都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一考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①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语文课本上常见的之、其、以等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②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清阮元说:“经传中实字易训,虚词难释。” (《经传释词·序》)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也切实感到实词容易讲落实,而虚词难于讲准确。编注语文课本的同志大概也有这样的体会。下引几例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注释,似觉还可商酌。 (一)之 1.高二P348(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之)2.作助词用,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词(名词)之间,可译为“的”。如:若能以吴越之众  相似文献   

6.
文言虚词有的只有一个意义,可以称为单义虚词,如“甫”、“恭”、“赖”等;有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可以称为多义虚词,如“乃”、“其”、“以”等。有的文言虚词只属于一个词素,一词一性,可称作婆性虚词,如“必”(副词)“耳”(语气词)等;有的文言虚词分属几个词素,一词多性,可称作多性虚词,  相似文献   

7.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别较大,即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常会表示不同的意思,而且有些虚词还常作实词用。因此,同学们应既要掌握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又要紧密联系相关句子的语意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最终达到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目的。下面仅就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六、七单元的实例,分类说明之。  相似文献   

8.
朱庆和 《新高考》2011,(11):18-20
考纲回顾:明确常见文言虚词的性质与功用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用法主要是连缀词语、标识结构、表达语气等。  相似文献   

9.
讲到古文作品中的文言虚词,普遍认为其主要表示语法作用,甚至有人主张"虚词是完全表示语法作用的"。如果不是简单化地采用"以洋律中"的姿态,综合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汉语(尤其是文言)虚词并非语句构造之必需,而是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在古文作品当中,虚词的调用更多的是作者行文表达的需要。所以,在古代汉语课程及古文阅读与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文言虚词的辞章价值予以充分的关注,通过虚词去把握文本行文的语气与脉络,是古代汉语虚词教学的重要着眼点,同时也是古文阅读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文言虚词是句式结构的基础,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虚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阅读、掌握文言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一、记忆文言虚词意义的策略虚词有其特殊性,与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已有的联系和记忆,更方便学生学习陌生的文言虚词。1.立足课本,学会举一反三。教材是我们接触文言文最主要的工具,教材是一切的来源,教材是基础,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学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在高中课本中共出现18个文言虚词3390次,其中"之"  相似文献   

11.
一、《考纲》要求及命题方式:《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考点:(1)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相似文献   

12.
《学语文》2005,(1):40-42
高考要求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而、乃、其、为、焉、以、因、于、则、之”尤其重要,需熟悉其基本义项;另外还需注意“如”“相”“见”“是”等特殊的文言虚词(它们是实词和虚词兼具的多义词)。从重现规律看,  相似文献   

13.
胡加龙 《语文知识》2001,(11):58-60
“莫”作为文言虚词,是《高考说明》里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虚词之一。不过,“莫”的用法尚缺乏深入的辨析,一些含混现象还有待厘清。杨伯峻、田树生《文言常用虚词》(湖南人民出版社)将“莫”概  相似文献   

14.
虚词在汉语语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常见的古代汉语虚词,按其主要用法,分成四组,初步介绍于后。一、之其文言里,虚词之、其常起指代作用,但也有其他用法。之,主要用法是指代人、事、物,常作宾语,相当于他(她)、它、他(她)们、它们或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有时,之还可以作动词,相当于到、往。例如:  相似文献   

15.
王俊 《新高考》2008,(10):19-20
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里的"文言虚词"的概念沿用传统提法,和现代汉语"虚词"的概念不完全一  相似文献   

16.
—、常见的文言虚词《全国普通等院校入学考试试说明》共列举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从考查频率看,应重点复习其中的9个虚词:而、乃、其、且、为、以、因、于、之。二、复习经典课文,掌握好文言  相似文献   

17.
【考点说明】《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要“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只有 1 8个 :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哉、则、者、之。掌握文言虚词的关键是 :1 分清类别。新大纲规定 1 8个文言虚词 ,大致可分四类 :①介词 :于、以、为、因 ②连词 :而、以、则、然 ③副词 :其、且、则、因、所 ④助词 :之、者、也、焉、矣、乎、哉、与上面所列虚词 ,有的兼有两种以上词性。2 判别虚实。在阅读文言作品时 ,应有目的地培养自己利用语境来确定虚词在文中使用的是虚义还是实义…  相似文献   

18.
正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近年来,文言文虚词的考查日益受到重视,众多的模拟卷、高考卷根据新"考纲"精神将原先的对人物形象的考查题改为文言虚词题考查,就是对文言虚词采用直接考查的办法进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除了对"考纲"规定的"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学习之外,还加强了学生做文言虚词题能力的训练。在文言文虚词教学中,笔者遭遇到的最大尴尬就是"虚词多解",即课文中同一处虚词的用法,不同资料、不同  相似文献   

19.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高中生在阅读古代诗文时,应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并具体地列出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常见文言虚词。虽然《考试说明》每年所列的常见文言虚词往往  相似文献   

20.
【考点透视】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从1997年的42个,降至2003年以来的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