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其哲学(美学)的现代性开拓,更是一种对存在论哲学(美学)的思考和建构。首先,通过艺术生命化方式,王国维实现了对"第一义"的追询,完成了其生命哲学(美学)的现代性创构。其次,王国维的生命本体论的价值归宿是"境界",在生命存在状态和艺术哲学形态上,"境界"和海德格尔的"栖居"互文见义、彼此印证。这是因为,"境界"和"栖居"都源于"天人合一"哲思,为人的生存确立了终极性价值依据;而且,两者都呈现出特定的艺术哲学和文化诗学意味:诗意的栖居赋予人的存在以超越性意义,人的生命则在"天人合一"境界中得以审美化生存。不过,两者所体现出的"主体间性"表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诗学观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再现,而是现代性意义上的重构与新生。  相似文献   

2.
除诸葛殷同先生外,尚有以周云之、谭戒甫等先生依据学界通说的《墨子·小取》篇"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一周而一不周"与"一是而一非"这五种"比辞而俱行"的情形中有"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三种理论说法,衍生而出"不是而不然"这种情形的理论说法,并主张增补"不是而不然"属于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事实上,周、谭二先生所主张的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中有"不是而不然"之观点,在论证与说明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失误与偏差。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是现代新儒家在开出新外王事业中所提出的一种代表性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肯定者认为此说从学理上根本解决了中西文化的融合问题,而批评者则质疑此说能否真正开出科学与民主,是否会成为旧的道德主义的翻版等。其实,坎陷说本身内含有一种仁智合一、由仁笼罩的逻辑结构,这是中国古人的一种传统思维形式。如果从这样一种思维结构出发来加以思考,庶几能够拨开迷雾,对这一问题得到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要素一元论"是恩斯特·马赫作为科学哲学家的基本理论观点。他继承了近代经验主义的传统,由康德出发再返回到贝克莱和休谟,在不断批判继承的过程中强调"要素"的非本体性。他将要素区分为并非各自独立的三个种类,以此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具体学科门类统一起来;受生物进化论和经济学思想的影响,其还将思维经济原则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5.
万军 《文化学刊》2014,(4):129-135
宋刘昌诗《芦浦笔记》因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史料和遗文佚事而备受推崇,但关于刘昌诗此书的写作地点、书名芦浦究竟何指等问题颇有争议,杨乃琦先生认为《芦浦笔记》中的芦浦,当为今苍南之芦浦。作者通过考据文献,比较不同观点,认为刘昌诗及其芦浦笔记,与南监无关,芦浦或许只是作者对办公寓所的雅称。  相似文献   

6.
汤一介先生指出,儒学要现代化,必须先研究其基本精神,即理想主义和人本主义,二者结合的价值在于教人做人的道理,在于获得真善美的境界。"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儒家的精神所在,企图由内圣开出外王,开出现代民主与科学体系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儒学内圣之道以及"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主张容易导致泛道德主义,导致重人治不重法治。必须批判地继承儒家传统中"礼法合治"的精神,同时学习借鉴西方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红学"一词初起时的三条材料,联系晚清社会政治现实,特别是今文经学在当时政治生活方面的实践,作社会语境的分析,从中我们不仅能够读出经学的衰微、小说观念的变迁、晚清时局的动荡对士人阅读取向的影响,亦可读出"红学"出现于偶然中的必然性,对认识索隐红学的政治取向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多余人"奥涅金为轴线,以个体存在与客观环境、自我与他者在爱情中的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对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贵族青年奥涅金和俄罗斯理想女性形象达吉亚娜的比较分析,展现出达吉雅娜在爱情与婚姻道德撕扯中的无奈与痛苦,更体现了这个自我牺牲式的"理想女神"个性价值观被客观环境所吞没后的多余般地存在。女主人公达吉亚娜身上的"多余性",与"多余人"奥涅金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9.
受康德、叔本华哲学观念启发,王国维对哲学和艺术的社会文化功能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从这样的角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缺失进行批判性考察,《红楼梦评论》即是这种批判性态度的集中表达。《人间词话》的写作,则意味着王国维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光大中国文化精神,已经通过对叔本华学说的反省而形成了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可以视作推动他从以《红楼梦评论》为代表的前期向以《殷周制度论》为代表的后期转变的最初心理契机。  相似文献   

10.
王春鸣 《文化学刊》2011,(3):170-173
本文试图从晚清知识分子王韬的"废时文"说入手探究其政治文化观。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时代环境以及多元、客观的文化思想;在道、器之外,重视"人"的因素,促使王韬选择了"废时文"作为讨伐传统文化的入口。"时文"在他的文论中,既是承载旧文化的符号,也是传统文人的进身之阶,还泛指一切"不古若"、"不西法"之学问。从他对"时文"的解释与讨伐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王韬为代表的晚清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一直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王韬"废时文"的呐喊,虽然充满了矛盾,却仍然高度彰显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转型过程中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关于唐人传奇性质与地位的判断构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之常识,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其质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传奇源自汉魏"志怪"与"始有意为小说"。其实,"志怪"与"杂传"并不是一个逻辑层面的概念,两说并不矛盾。鲁迅立足于现代立场对于唐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部分——传奇文进行文体性质的追认,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也符合文学研究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有其鲜明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罗钢先生关于王国维"意境"理论来源的系列文章是近年学界比较关注,也是寄寓期望很大的一种新的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他在研究方法上不仅没有突破前人,反而更加彰显出这一研究范式的问题,因此其结论自然也就难以经得起推敲。罗钢先生的研究表明,对于王国维"意境"理论来源乃至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发生问题,目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存在严重问题,必须予以深刻反思。前辈学者通过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发掘出"格义"这一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殊方式,曾有效地解决了学术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近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样,同是一个"格义"的时代,引入这种研究思路与方法不仅可以顺利地解决王国维"意境"理论的来源、"意境"现代意义的生成诸问题,同时对整个中国文论现代性发生问题的研究恐怕也是一种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大师启功先生于2005年6月30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启功先生.字元白,1912年7月出生北京, 满族,长期从事文史教学与研究,出版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 论稿》等著作,1952年后任北师大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全 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等 职务。 鲍文清女士原为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资深记者.曾采访过诸多文 化名流人物,自1979年与启功先生结识后,一直保持了二十多年的交往 和友谊,并于2004年写作出版了《启功杂忆》一书,获得了社会好评。 为追念启功先生,本刊特邀她撰写了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4.
昌柯杏 《文化学刊》2023,(5):106-110
《论语·先进》中曾点之说引发了很多讨论,钱穆认为程朱所论“曾点气象”之说有所不同,他批评明道“尧舜气象”一说深染禅味,而朱子数次更改此章之注解,其所展现出的思想之演进痕迹可见其与明道学脉之距离。但若考明道本人用意,便可知明道区分了曾点之见处与做处,曾点之志乃“见道之言”,而非其实有之德行。朱子继承明道之大意,并且区分了明道与上蔡的不同,对上蔡之说所造成的流弊进行了批判。又在明道所说的基础上,对“已见大义”一说上多有发挥,曾点是先见得道理分明,才会有动静从容、乐物育人之心。但是朱子亦有别于明道之处,即朱子强调学者为学不可轻易学曾点,而应学曾子,只有以下学而上达之工夫途径才能稳当而不流于虚。  相似文献   

15.
张林华 《文化交流》2014,(10):32-34
没有绚烂的特效,没有华丽的舞台,一部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现代越剧《德清嫂》,却赢得了基层群众的交口称赞,备受热捧。自2012年8月18日《德清嫂》在德清县筏头乡东沈村首演以来,至今已在德清巡演超百场,观众达十万余人次,反响热烈。戏曲艺术的"德清现象",再度引发了大家的热议。越剧《德清嫂》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德清嫂在洪灾中丢失了自己的女儿而救起了别人的孩子天宝、燕子兄妹俩,新的一家幸福和睦。天宝新娶媳妇娇娇,却闹出各种事端。当娇  相似文献   

16.
“诗言志、歌咏言。”汉文化是诗的文化,汉诗是汉文化之精华。弘扬汉文化必须弘扬汉诗,汉文化之教学研究必须将汉诗列为重点。在汉诗的教学研究中选取何种视角,应用何种理论,是海内外汉文化教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课题,亦是汉诗教学研究领域众所关心的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特别是诗歌与绘画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在世界学林方兴未艾。比较文艺学(comparative arts)作为一门新兴人文艺术学科已被纳入不少高校的课程。这门学科在文学教学研究的传统模式之外另辟蹊径,在文学教学研究中能收触类旁通之效,在对一国或一民族文化的总体认识上亦能获融会贯通之益。比较文艺学的兴起影响冲击了汉诗教学研究之常规,促使我们推陈出新,对之进行必要的改革。 如何将现代比较文艺学理论应用于汉诗教学研究,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依笔者之见,从中国传统诗学“诗中有画”这一命题出发,综合应用现代比较文艺学、诗歌符号学理论和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将汉诗  相似文献   

17.
正"贫而无谄",语出《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关于"贱而有耻",古人亦多有论及。如:"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辱,莫大于不耻"(《文中子·关朗》);"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贾谊《新语·本行》);云云。将"贫而无谄"与"贱而有耻"合语"贫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的人和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与马克思的新现实世界观是同一的。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有一个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它的主要原理是:现实自然界是人与之发生直接现实关系的自然界,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是现实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是造成现实自然界新陈代谢断裂的社会原因,共产主义是恢复现实自然界新陈代谢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黄楠森先生坚持和宣扬斯大林的见物不见人的非人的只知斗争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是造成当前环境污染、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直接的思想和理论原因。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地否认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也是对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的背离。这两种倾向都是马克思哲学的异化。我们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哲学的人和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和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作指导,杨弃马克思哲学的这两种异化倾向,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孔子或《论语》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但"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论者向有分歧。结合对相关概念的考释,批判性地考察杨伯峻、冯友兰等对孔子之"仁"的解读,可以揭示出孔子所谓"仁"即是"直"和"礼"的"中庸";由于现实原因,孔子虽然重视"直",但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而是更多地讨论了"仁"和"礼",所以"直"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且往往被混淆于"仁"。然而,倘若真正把握了"仁"的结构性内涵,尤其是注意到"直"在其中的基础位置,则不仅能够准确地理解孔子或《论语》的"一以贯之"之"道",而且有助于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红楼梦》汉英语料库对比研究和翻译活动中母语文化的问题,分析的对象是冯庆华《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的案例,分两个方面进行:内容和技术。内容上,本文关注母语文化的真正含义和影响;技术上,关注计算机的检索是否做到毫无遗漏、研究者是否正确诠释检索和统计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