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文今解     
【古文】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①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②项王闻之,烹说者。——摘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注:①成语“锦衣行昼”源于此。②成语“沐猴而冠”源于此。【今解】项羽是英雄,这是不能否认的了;我们喜欢项羽,因为他是真男子。他“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上帝对他真是太优待了。但项羽不是完人,他也有许多缺点,有些缺点竟然荒唐得成了千古笑柄。如选文中所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是<史记>记载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多数人认为项羽不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是他的"为人不忍"和"妇人之仁"等性格因素造成的.王立群亦认为是"项羽的政治幼稚".其实根本原因在于项羽的政治理念与追求是"霸业",刘邦表示臣服后,项羽也就将他纳入了自己的政治体制之中,与其他诸侯一样看待,从而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刘邦选择了"帝业",因而极力消灭竞争对手项羽.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善遇"刘邦,根本原因在于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十四五个月内,项羽就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威胁性,没有认识到刘邦会是他日后独霸天下的敌手.那种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之所以"善遇"刘邦,是因为项羽恭敬慈爱,是因为刘邦是武安侯、待定关中王的认识,项羽杀不了刘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范增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项羽集团中,范增是一个重要人物.特别是在鸿门宴上,范增的表现尤其引人注意.宴会前,他劝项羽对刘邦"急击勿失";宴会上,他先是"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继之又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宴会后,他拔剑击碎刘邦送的玉斗,气得大骂项羽.对于项羽的成败,他比项羽本人还要着急.  相似文献   

5.
《同学少年》2012,(10):42-43
君子强学而力行。——《法言》不虚美,不隐恶司马迁写《史记》,始终坚持忠于事实的原则,绝不感情用事。他在《李广列传》一篇中描述李广射虎、退敌与脱险等情景,生动逼真,字里行间充满敬佩之情;同时他也据实写下李广心胸狭隘,公报私仇而妄杀部下的缺点与劣迹。他对项羽充满同情,却详细陈述了项羽必然失败的命运;他厌恶刘邦,却如实地写出了刘邦的优点与才干及其必然成功的原因。东汉史学家班固十分赞赏司马迁务实求真的态度,称赞《史记》"不虚美,不隐恶"。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对其中的传主项羽,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第一册)和江苏版教参(2005年12月第2版,第三册)认为,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2008版)分析《项羽本纪》时认为,鸿门宴上的项羽"头脑区钝,优柔寡断,完全缺乏政治斗争手腕","范增对他那样忠心耿耿,他不听,项伯那样吃里扒外,他却言听计从.刘邦甜言蜜语的恭维奉承,樊哙义正词严的申斥,张良事后的巧妙反应,他都一一容得下,他完全被人家里应外合地争取、利用、愚弄了".教参的编写者对项羽在鸿门宴的表现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头脑区钝,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被人家争取、利用、愚弄,简直是个只知使用武力,头脑简单的鲁莽武夫.然而,笔者在反复阅读《史记》《汉书》等资料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想法.笔者以为项羽可能真的有"妇人之仁"、轻视刘邦等心理,但放走刘邦的根本原因却不是这些.  相似文献   

7.
楚霸王项羽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项羽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项羽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项羽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相似文献   

8.
陈玲颖 《课外生活》2011,(Z2):56-57
去年暑假里的一天,我在一本《作文擂台赛》上看到一个小故事:楚汉纷争时项羽大败,他逃到江边喝水,看见蚂蚁围成四个大字——"楚霸王死",他大吃一惊,以为是命中注定要他死的,心想:如果继续争夺下去也是死,于是,便投江自杀了。我很疑惑,难道真是命中注定的?我带着这个问题继  相似文献   

9.
读《鸿门宴》,会发现项羽身上有许多疑问:为什么他会在刘邦的一番甜言蜜语后立刻供出曹无伤?为什么他没有按军法处置闯帐的樊哙,反而称之为壮士?为什么范增将刘邦奉献的玉斗撞破而他却泰然接受了白璧?这些疑问的产生主要缘于我们受一些"常识"的局限。如我们在分析鸿门宴时,总会想":如果项羽杀死了刘邦,就不会有人和他争天下了,  相似文献   

10.
项羽是秦汉之际十分重要的人物.毛泽东同志曾把项羽看作农民起义的领袖,这与司马迁将他看作反抗暴秦的英雄一样.司马迁的态度是一种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还不可能对项羽的功过以及失败的原因给予全面的评价.   项羽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突出他歼灭秦军的主力;后期主要突出他因政治措施不当而失去群众的拥护,以致步步走向失败.今天,我们应该从司马迁的观点中得到启发,采取科学的态度,重论项羽,对项羽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功过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项羽,这一司马迁着力刻画的英雄,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悲剧人物。人们为他悲,为他泣,是因为一代英雄终究不是帝王,可项羽不同于刘邦,他为自己编织的是一场"英雄梦",而历史却让他同时承担起"帝王梦"。可以说,项羽的复杂性格始终交织着两种梦想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2.
文题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颈联两句诗.出句"穷寇"一词,多数注家解为"穷途末路的敌人",指蒋介石集团.无异议.楚汉战争中的"穷寇"是谁?多数注家没有正面注解,但从对句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是指刘邦.认为在鸿门宴上没有把刘邦杀掉,留下了后患.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鸿门宴时的刘邦还是比较强大的,是他率领义军首先攻破咸阳灭秦,而且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护.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失去了民心.另外,上述解释易把诗的原义理解成同情项羽的失败.笔者以为诗作者的历史联想点在"鸿沟为界",不在"鸿门宴".这时的项羽已成了"兵疲食尽"的穷寇.  相似文献   

13.
诗歌淘宝     
垓下歌[秦]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秦灭亡后,他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天下,历史上叫作"楚汉战争"。最后在垓下决战失败,在乌江自杀。这就是他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作的绝命诗。  相似文献   

14.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鸿门宴上因妇人之仁放走刘邦,以致"时不利兮骓不逝"而乌江自刎。古往今来,作为一个悲剧英雄,项羽引发了多少文人的一声浩叹。现摘录几首吟唱项羽的小诗,并略作赏析如次。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论史者多认为这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认为这是妇人之仁。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原因有二:一是他没有认识到刘邦是与他争天下的强有力对手,这是他见识短;二是他对刘邦下不了狠心,这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 本课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历代相传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是项羽兵临咸阳时与刘邦的初次较量,暴露了他缺乏远见的弱点,失去了消灭刘邦的一次大好机会,是他的事业走向衰落的预兆,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怀。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而我却认为这是他的君子风度。刘邦向项羽道歉,项羽不记先前之怨恨,邀请刘邦与之同饮,是君子风度;项王认为曹无伤是小人奸细,就应当告诉刘邦,他想要光明正大地战胜刘邦,赢也要赢得光明磊落,同样也是君子风度;范增想借项庄舞剑刺杀刘邦,项羽本无杀刘邦之意,他对于这种营中暗杀的做法不欣赏,所以对项伯“翼蔽沛公”也不反对,…  相似文献   

18.
许多读者认为项羽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这有一定的道理。鸿门宴可谓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峰会也正体现了项羽的弱点,这注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终是一个失败者。项羽为什么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呢?这主要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教完《项羽之死》后,针对许多诗家的不同看法,我布置了这样一道探究题: 请你谈谈对项羽行为的看法.项羽是应该如《史记》所写而死,还是应该渡过乌江东山再起?或者,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卷土重来",中国的历史是否会因此改写?项羽是不是真的英雄? 因为怕冷场,我起初想借用传统形式,即用点名并给评价分的方式"逼"学生上台发言,然而看到他们跃跃欲试,我突发灵感道:"有这样一句话,叫‘秀出你自己’.今天,我希望大家能够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大胆地把自己阅读的心得表达出来,与大家一道分享."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彻底打败了项羽,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并于是年即皇帝位.他在洛阳南宫置酒会宴群臣,要群臣谈一谈"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他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说他善于用人,这是符合实际的.但是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