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如何贴进学生的思想实际,求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近年来,我们自觉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不断变革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把功夫下在强化自我教育、促进道德内化上,较好地落实了德育目标,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形成稳定的基本教育力量  家长和老师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我们首先使二者明确两个问题:其一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旨在摆正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把健全人格的塑造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点上。其二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旨在探讨育人的方法、形式、途径,明确"学生是人,是成长中的人,是需要帮助…  相似文献   

2.
1、激起茅盾冲突,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可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辩论题,但这些辩论题必须具有针对性,要使题中两种道德判断既相互对立,又都有其合理性,激起冲突,以此提高学生道德评价能力。 如教了《强大的国防》后,出示“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走他们的发展道路”一题,让学生按正反两种观点,自行组合,进行辩论。  相似文献   

3.
什么叫体验?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也就是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何谓内化?内化就是把课堂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的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并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动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入耳、入  相似文献   

4.
5.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通过近几年来的培训学习、实践探索,我们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但是,虽然孩子们在课内学习到了系统的道德知识,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可在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却不能保证他们就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作为一名品生(品社)教师,我常常思索:如何使孩子们真正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呢?  相似文献   

6.
激发参与意识 促进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按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思品课”)教学要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 ,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 ,引导他们做到言行一致。思品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外在的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应该尽可能地培养有崇高的道德愿望和个人对道德理想的向往而产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少年教育的金科玉律。”那么 ,思想品课教学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促进道德内化呢?一、明理先导———内化的基础“知”是先导 ,讲清道理、明辨是非 ,可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  相似文献   

8.
情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成为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和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是品德内化过程中强大的动力和催化剂。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注  相似文献   

9.
情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成为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和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是品德内化过程中强大的动力和催化剂。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注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如何通过思品教学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对于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做法是: 一、自主学习,深化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一个学生的身分参与学习、讨论。通过学生间、师生间无拘束  相似文献   

11.
小学思想品德第五、六册教材 ,是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编写的 ,教学内容在前四册的基础上有所加深 ,难度有所加大 ,体现出教育的层次和坡度 ,为高年级继续教育奠定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在教学中 ,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课程标准为准绳 ,以教材为凭借 ,探索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促进学生道德内化。现将我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一、把握课程标准 ,深钻教材 ,掌握三年级的教学  特点(一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 ,三年级教材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热爱祖国的教育 ,侧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解放军…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高校德育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心。新时期高校必须以道德内化为理论基点,通过转变德育观念,加强德育工作,促使大学生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并逐渐变为个人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内化与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是一种以类主体为核心的道德存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必然要进行各种复杂的社会交互作用,这就需要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但是,规定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并不是天生自存的,而是在交互作用中,根据交往的需要,经过人们的协商和讨论,通过对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的多视角考虑,才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而且,道德规范和人们的价值观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4.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中内外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使青少年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须掌握以下道德内化的规律: 1.活动和交往是道德内化的基础。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接受教育,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上人与人的道德关系,逐步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在学校主要接受书本知识,在家庭缺少劳动锻炼,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不利的。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得道德体验,才能促进其道德内化。 2.从“他律”到“自律”是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客观规律。青  相似文献   

15.
道德内化就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必须以主体先存心理结构即图式为基础,道德规范只有经过道德内化图式的整合(即刺激——体认——信奉)才能内化为主体的道德。形成主体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6.
17.
历史教学首先必须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因为教学内容质量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如何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遵循教学大纲和高考命题趋向的要求 ,依托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已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也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因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而深化教材内容 ,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深化教材内容的现实意义所谓深化教材内容 ,就是指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相似文献   

18.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掌握的深度及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解析的深度及准确度上。笔者在教学与教研教改实践中总结出一种抓关键词(包括词组)解析教材内容的方法。现以人教社2000年11月第2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必修本)的内容为例,说明如下:一、标题型关键词。如第一章标题“国共的十年对峙”。这里的“对峙”包含以下内容:1.国共两党及政权的对立斗争;2.国共双方军队“围剿”与反“围剿”的军事斗争;3.国共双方所代表的国内阶级矛盾与斗争。通过以上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把握…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并不必然使大学生具有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所要求的德性与德行,其中的关键在于大学生道德内化。深入对道德内化的认识,立足于现实,探索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的途径,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温浩在《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1)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群众性。道德是通过规范的形式对社会成员发生影响的,社会要顺利调节各种利益,就必须使其道德规范体系合乎人的现实承受力,即合乎人的实际的需要,把各项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确立在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范围内,以便个人能发自内心地遵循社会道德的要求,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