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告栏中,贴出了教研组长的通知:几月几日星期几几点几分在几年级几班听某某老师的公开课。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进教室听课,听课可以十分认真,也可以打打瞌睡,没有研究的主题,也没有具体的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几个优点,几个缺点,几条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不说也罢。  相似文献   

2.
一,镜头呈现 通知:“×周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定在×中学听×老师的公开课。”到了那天,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走进课堂,活动没有研究的主题和具体的任务,可以十分认真地听课,也可以打打瞌睡。课后教研员召集大家评课,几个优点、几条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不说也罢,一次教研活动就这样结束了。  相似文献   

3.
<正>问题:校本教研有效性何在从一个常见的镜头说起:通告栏中,贴出了教研组长的通知:×月×日×点×分在××班听×老师的公开课。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进教室听课。听课可以十分认真,也可以打打瞌睡,没有研究的主题,也没有具体的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几个优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推门听课”是一种粗暴无礼的莽撞行为,我却不以为然,反倒觉得这是一种突破教研瓶颈、另辟蹊径的创新性教研举措。“推门听课”,可以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教研文化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作者亲身经历介绍了一种有效的教研模式——“四位一体”公开课,即公开课按“说、听、评、研”四个步骤作一体安排。“说”是教研活动的“开幕”,让听课教师“有备而来”先说课;“听”是听课,有了“说”,听课教师就能“听有所重”;“评”即课后评议,先由执教者反思教学过程,再由听课教师评议;“研”即评后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6.
"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说自己的课堂;看自己的课堂,说自己的课堂",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的老师们对这句话的感受颇深。在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的专业引领下,青浦一中用了整整五年时间让教师打开课堂,每天每节课每位教师可以走进任何一间教室相互听课。如此以来,教师的心态开放了,教研氛围浓厚了,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浙江昆铜中学坐落在浙江省安吉县的一个偏僻的山村,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师水平也不高,但这并不妨碍这所乡村学校变得倍受瞩目起来。近年来,昆铜中学开展了“还教于学”的实践,抓住了课堂变革的核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方面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和教研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日常的传统教研活动中,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活动议程往往比较固定,除了听课、议课、说课外,就几乎再也没有其他形式了;教研组长往往占据了活动的主角地位,常常出现“一言堂”的情况,发言人数有限,被动听众多,教师缺少自主研究的时间;议课时大家也往往是走过场,不痛不痒地客套几句,问题探讨得不深入。这种脱离教师实际教学需要的低效的教研活动往往使教师提不起兴趣,它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往往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发现·捕捉·传扬听课、调查研究、分析情况、指导教学,是教研员的基本工作。听课、调查研究又是教研员的主要工作手段。但是,当前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僵化的课堂氛围常使教研员在听课时像学生一样感到腻烦。久之,便形成了教师不欢迎教研员听课,教研员也把听课当作一种“苦差事”的局面。首次听红光中学的王辛铭老师的语文课,却毫无腻烦之感,一下子被那种和谐、融洽、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吸引了。课后,去和王老师约定时间准备再来听,王老师爽快地说:“不用约时间,可以天天来、随时来,什么时间来都欢迎!”凭着一个教过十余年语文教师的直觉,我觉得,王老师的话表明,我听到的这节课是实实在在的,是他日常教学原貌的反映,这样的语文课更引起了我的关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学校为教师提供的专业提升之路,不外乎这样几种形式:派出参加各级培训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外出参加兄弟单位组织的研讨活动,或者参与本校组织的研讨活动……无论是外出还是不外出,研讨活动都是听课、专家评课、专家讲座等几种类型。这样的外出教研活动,能参加的毕竟是少数教师,即使在校的教研活动.老师也是被动的听者、接受者,而缺少主一动的思考和参与。  相似文献   

10.
何亚玉 《考试周刊》2011,(85):13-13
从教十多年来,我常参加的教研活动是听课.校级的、区级的、市级的;一般老师的、专家名师的……想想真是“百听不厌”、收获颇丰。近日.从上海的王丽琴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第一爱好竟然就是听课。这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们为什么爱听课?我们爱听课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11.
在一所学校出现了这么一件尴尬的事情。到了集体备课的时间.教导主任让校长去讲话,校长推给了副校长。副校长说你自己组织教师进行吧。没有主要领导参加,又是常规性的教研活动.大家都不重视。拖了很长时间.才到齐了人,主讲老师在前面照着备课簿读教学设计,“台下有的教师在备自己的课,因为下周就临到自己主讲了。还有几名教师见缝插计,竟然在批改作业。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不少教师对教研活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教研活动理解为听课、评课、说课。教研形式单一,缺少创新,教研活动没有发挥集体研讨  相似文献   

13.
目前许多中小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不再囿于校内.以组建校际教研共同体进行教研活动的学校已经越来越多,但教研范式通常还是以听课评课为主,且随意性比较大。本文以具体的活动案例来说明,如果能改传统的听课评课为主题化课堂教学研究范式,则校际教研的质量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2006年3月的某一天.我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你好。你是陈金缺老师吗?我是福建师大课程中心的魏为皴。我们余主任有事找你,请你给他挂一个电话。”我那时并不认识魏老师,不过。余主任倒是认识,他是鼎鼎有名的余文森教授,到我们南安市讲座和我们学校听课评课好几次。我按魏老师给的电话号码给余教授打通了电话,那边便传来余教授的声音:“金缺老师。你好!我是余文森。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园里,教师与孩子朝夕相处,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透过这些真实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而且可以从中了解到教师的教育观念。老师爱我了丹丹升入中班后,不像过去那么爱上幼儿园了。妈妈问她怎么了,她说:“老师不爱我了。”“怎么不爱你?”孩子说不出来。老师既没有批评丹丹,也没有惩罚丹丹,那么为什么丹丹觉得老师不爱她了呢?家长百思而不得其解,只好委婉地向老师讲述了丹丹的心思。这位老师立即意识到自己教育工作中有疏忽,并作了改进和弥补。几天以后,丹丹高兴地对妈妈说:“老师爱我了!”妈妈急忙问:“老师怎么爱你的?”丹丹说:“她轻轻  相似文献   

16.
教研,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校来说,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可自然之中也有“不自然”。学校教研过程中的一些“不自然”现象被称为“教研流行病”,加上学校教研的种种难处,使我们的教研还没有进入一个健康高效的良性循环。学校教研怎样兴利除弊,革故鼎新?我们在长沙市的一些教研单位和学校进行了采访。学校教研“流行病”种种一曰“时装表演”。一堂公开课,老师准备了又准备,教案在大家的评说下已作了无数次修改,预演也进行了几次,在本班上过了,在同年级的其他班也上过了,然后,以近乎“完美”的姿态,推到了学区,又被推到了县、市,并终于拿到了…  相似文献   

17.
听课,是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具有双效功能。一是对执教老师专业的“打磨”,二是给相关学科的老师提供研讨的契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明文规定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一定的听课次数,并依此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但在实际效果上意义不大;在一些听课场合,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听课时总是人满为患,而参与评课的人员却是寥寥无几,面对评课还是有不少老师无言以对。许多教师听课之后却没有多大的收益,那么,如何提高听课效益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盲校各学科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迫切,校际之间、新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地域的限制、各个盲校没有平行班级。教师的横向交流不畅,加之人数又少,跨年级跨学科的校本教研的作用只是在形式上的交流,而无学科教研的全局意义。所以,在盲校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很有必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一、目前我区听课、评课的现状平常我们在实施教研活动时,很多学校都是这样做的:教研组长提前写出通知,让大家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听课。听课者如约来到听课地点,济济一堂。听课过程中,听课者简单记录一下,甚至不用笔记本,一张纸或手机拍几下。听课结束后开始评课。自认为有能力的听课老师,评课时口若悬河,海阔天空,说不到点子上。大多数是表扬奉承,你好我好的话;许多老师干脆不发言,由领导先说,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是个年轻的教师,这几年在实践中尝试践行爱的教育,有了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