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万事开头难”。写通讯也是如此。“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象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找到它。”这是大作家高尔基说的。我在写通讯时也有这种感觉,常常对开头话迟迟不敢下笔,或者写了一个又一个,但是最后往往还是不满意。写好通讯的开头,能不能概括出一些一般的原则呢?我认为是可以的。比如:一、开头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应当言简意赅,凝练明快;二、要新鲜、能引人入胜,但又不可为追求新奇而故  相似文献   

2.
记者采访,免不了要接触通讯干事,尤其是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因而对他们的苦恼有所了解。现在,各县委宣传部都设有通讯组,少则两人,多则几人。县里头头们对他们的训话常常是:“养着你们干啥?”《新闻战线》1988年第10期刊登的袁建达文《县委宣传部应该干啥?》,实际  相似文献   

3.
在每天寄往编辑部的大量来稿中,常常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寄来的不少材料。有各种各样的工作简报;有五花八门的会议发言稿。这些材料基本上都是铅印或打印的。还有形形色色的工作总结。如果这些材料的作者是热心为报社编辑部提供信息参考,那我们还是十分欢迎的,可是,这些同志的初衷大多还是想让编辑从中精选一些材料编发见报,这就常常会让他们失望了。大家知道,报纸、电台,被叫做新闻单位,编辑、记  相似文献   

4.
记者采访,免不了要接触通讯干事,尤其是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因而对他们的苦恼有所了解。现在,各县委宣传部都设有通讯组,少则两人,多则几人。县里头头们对他们的训话常常是:“养着你们干啥?”《新闻战线》1988年第10期刊登的袁建达文《县委宣传部应该干啥?》,实际上问的就是宣传部通讯组应该干啥。面对这样两问,我想肯定会有通讯干事委屈得流出泪来的。委屈缘何而来? 大家知道,通讯干事实际上是新闻单位的专职通讯员,主要负责向新闻单位提供本县的信息和新闻。大多数地方的通讯干事规定有上稿指标。黑龙江省某市(县级)宣传部有两位通讯干事,每人每年规定要在各种报刊上发表60篇新闻稿,超过对一位驻地记者的要求。在名义上,两位通讯干事是搞专职报道的,实际上却常常三天两头被  相似文献   

5.
通讯是常用的新闻体裁之一。好的通讯,被誉为“报纸的明珠”,能使报纸大为增色。通讯是兼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较为详细和形象地报道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同消息、调查报告、评论等新闻体裁相比较,通讯的突出特点是:以鲜明的形象感染人,以浓烈的感情打动人。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曾跟毕业班同学或青年教师去各地电台、广播站实习,到工矿、农村参观学习,参加过不少播音工作经验交流会,结识了许多广插战线的战友和没见过面的听众。从他们那里学习到的东西是极其丰富的。群众是我的老师,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下面从我的《学习笔记》中摘出一部分,作为向老师们的汇报。  相似文献   

7.
随着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四化建设的实践日益尖锐地向研究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同时也向我们出版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即应该如何对待外国,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学说以及文学艺术和实践经验?对我们来讲,如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就会导致两种倾向:一种是滥引进,另一种是一概排斥。实践证明,这两种倾向和由此而造成的后果,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十分有害的。胡企林同志的这篇编辑工作札记,从一个方面,即如何对待外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学,作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很好的看法。为了使我们在四化建设中更好地完成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使命,希望广大编辑同志和作者、译者同志都来关心和研究这个问题,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不少编辑会诧异:“我吃这碗饭,居然还要学读书!这种题目,莫非不是要引起大家注意吧!”其实,这个想法是我想用20余年编辑生涯的体会讲给大家的。  相似文献   

9.
带着如何深化改革的问题,近年来访问了一些报社、电台、电视台和有关新闻研究机关。向在第一线工作的同志学习,向新闻专家学者请教,探索深化改革的路子。这次出访,收获不小,启示颇多。大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现将巡访见闻和心得,向新闻同行汇报,以共同研究。新闻改革有待深化,怎样深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听众对广播宣传将不断提出更新、更严格的要求。怎样反映我们这变革的时代,怎样表现一代新人博大的胸怀和美好的情操,这是广播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通讯这种新闻体裁,在宣传“两个文明”的建设中有它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优势。它能够生动、形象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四化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风貌、新经验、新成就。优秀通讯能够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激发感情,给人以智慧和启  相似文献   

11.
前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们交际的手段。人们接受语言的时候,不限于感知视觉的文字符号和听觉的声音流,而是通过它们来接受词语所负载的以观念形式存在的事物本身。从而人们彼此间传达他们头脑中所反映的东西,交流思想。对于接受者,听觉和视觉,即接受有声语言的表达与书面语言的表达,有很大的不同。同样的文章,印在纸上的一个个字符相当于说出的一个个字音(汉语)。而有声语言的表达在字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明暗虚实等方面可以发生无  相似文献   

12.
编辑工作中实行三审制由来已久,一部书稿投到编辑部,对某些可予考虑的稿件,先由初审提出意见,再交由复审审核,最后送呈终审(决审)裁夺取舍。这是一般的工作程序。多年来各家出版社也正是以此行使自己的编辑职权的。可是近几年来情况有点异样,似乎对编辑工作中间的三个审次不同的职责和应负的权限,没有予以严明要求。一个辞书编辑,他为了多揽“生意”,多发稿,早出书,完成每年既订的发稿计划,他可以将待发的书  相似文献   

13.
前面的两篇“漫谈”主要讲,在通讯的采访、构思和写作过程中,要始终伴随着具体的形象,要始终伴随着浓烈的感情,这是形象思维的两个重要特点,也是写好通讯的两个必要条件。本篇所要讲的是,在通讯的采访、构思和写作过程中,还要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是写好通讯的另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形象思维的最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4.
“标题是通讯的眼睛.”人们常常这样说. 是的,一篇通讯是不是引人看,固然主要看内容,但是标题制作得怎样,也不无关系.正是:“眼睛”传了神,通讯才会有“神气”. 通讯的标题与其他新闻文体的标题,不尽相同.通讯要是按照消息那样作标题,显然是不能成  相似文献   

15.
不久以前,我参加了1995年度广播电视报系统优稿评选工作。在新闻体裁上,广播电视报有三大支柱:消息、言论、通讯,参加评选的优秀稿件近百篇,数量不大,但这是从无数稿件中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它从这一角度折射出当年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和人  相似文献   

16.
通讯两种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一是叙述,一是描写.这两者相比,叙述较易,而描写则稍难.因此,有必要把描写专门说一说. 恩格斯曾经讲过: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出总画面.”(《反杜林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写通讯也是向人们呈现一幅面面.如果没有描写,特别是没有细节的描写,那么这个画面就会模糊不清,通讯中记述的人或事就难以动人和感人,难以叫人信服. 描写,是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比较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以增强通讯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主题是一个人的“灵魂”,情节、细节是他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他的“骨骼”。通讯的结构就是这种新闻体裁的内部组织构造,是受主题思想的制约、支配的;是表现通讯内容、体现通讯主题思想的重要艺术手段。结构的严密、紧凑、巧妙,或平庸、松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篇通讯的质量。清代戏剧家、文学理论家李渔(笠翁,1611—约1679),把文章的结构技巧比作“工师之建宅”,指出:“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又快  相似文献   

18.
笔者当编辑10多年,深感思想内容对于刊物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思想内容就是刊物的核心和生命线.然而,在工作中,发现有不少编辑,不是组不来好稿子,就是拿到一篇稿子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乱砍滥伐",对原作进行了去"精"存"芜"的"编辑",使刊物缺乏思想内容,造成同一刊物同一版面、栏目因责任编辑不同而编辑水平差距悬殊.细心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报刊也有类似问题.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由于个别编辑缺乏思想认识水平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通讯的结构,就是指通讯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 当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采访到了材料,从中提炼出了主题后,接着,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安排这些材料。如何开头?怎样转接?分几部分?其先后顺序如何?哪些是要突出之“主干”?哪些是用以渲染的“枝叶”?于何处伏笔?在哪里呼应?什么地方铺叙?何处综合?如何点题?怎样结尾?……诸如这些问题,如果不精心构思好,便无法动笔写作成文。此类问题,人们往往称之为“谋篇”、“布局”,也就是通讯的“结构”。 通讯结构问题是通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说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材料(包括细节)是通讯的“血肉”的话,那么,结构就是通讯的“骨骼”。只有具备了坚实匀称的骨骼,血肉和灵魂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并从而结合为一个活生生的能够站立行走的真人;只有找到了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通讯的观点和材料、叙述与议论、情节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主要手段。采访,是个复动词。采者,采集也。周总理说,“你们记者,要像蜜蜂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要酿出一公斤蜜,必须在二百多万朵花上采集,记者采集新闻,也要有蜜蜂采蜜那种精神。访者,问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无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不善于问,则是采访成败的关键。如果一不勤于采,二不善于问,断然难成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要采访,就要跟人、跟事打交道。而人,又有各种各样的人;事,又有各种各样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要求不同的采访方法。运用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