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教学案例一 《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的意境,学生一般难以理解,为什么远远看去地上一片绿色,而走到近处却看不清楚呢?为借助生活积累帮助理解,一教师这样引导:  相似文献   

2.
【教字案例】片段一《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的意境,学生一般难以理解,为什么远远看去地上一片绿色,而走到近处却看不清楚呢?为借助生活积累帮助理解,一教师这样引导:师:读了“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你感到奇怪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案例案例一 《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的意境,一教师这样引导感受: 师:读了“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你感到奇怪吗?为什么? 生:为什么绿色的小草在远处能够看到,到近处却看不清楚了呢?  相似文献   

4.
无疑而问,激发情感老师要发挥语言训练和形象感染的双重功能,看准时机,向学生发问,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感之中,感悟其中的“情”与“理”。例如《卖炭翁》一文中有这么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教学中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卖炭老人在大雪纷飞、凛冽的寒风中,身上穿得这么单薄,冷得浑身颤抖,却还希望天气再寒冷些呢?一个平常的问题就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就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一面,加深了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又如《桃花源记》一文,作者生活在动荡的晋朝,连年的战乱,使得民不聊生,为什么陶渊明却还要描写…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课本中共精选了八十多首古诗。这些诗蕴含着意境美、语言美,也是训练口语的好教材。我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古诗加强低年级学生口语训练,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美,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一、品词折句训练我国古代的诗词,很讲究炼词、炼句。这就是所谓的“尺幅千里”。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四句诗中“生”“挂”“下”“疑”,四个动词恰到好处、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四个动词去揣摩诗句,在练说中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师:“日照香炉生紫烟”,从诗句中的“生”字你看到了什么景…  相似文献   

6.
吉春亚老师执教的古诗&;lt;山行&;gt;,从感受“诗形美“到品读“诗语美“,由感悟“诗情美“到认识“诗理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引导,最终使学生达到了“悟诗情,明诗理,并能妙用诗句“的良好教学效果.特别是引导学生“感悟诗理和妙用诗句“这一教学设计,颇具匠心,效果甚佳.请看以下教学片断实录:……  相似文献   

7.
古诗《早春》(省编12册)中的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教学中是个难点。教学时我没有“包打天下”,而是因势利导,驱使学生展开联想,启发他们从类比体验的思考中悟出诗意。我问:“为什么早春的草色抬头远看是一片嫩绿,而低头俯视却似乎看不到呢?”问题提出后,从表面看,学生似乎一时被“蒙”住了,然而实际上每个同学的思维都处在激烈的活动之中。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诗句的确切含义,我进而启发道:“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类似现象呀?”这一下,教室里可沸腾起来了。一位学生抢先说:“老师,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观察插图,创设一个个情境,引导学生披情人境,联系自身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下面我就结合这堂课,具体谈谈我是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的。  相似文献   

9.
<正>作文教学应重视生活,从生活出发,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写真事,抒真情。而现实中,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怕写作文的畏难心理。针对这一心理,我们不妨从分析学生的作文心理及状态入手,改善教学,扬快乐作文之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快乐"自得",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着绚丽的浪花。在作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实践和探索:一、快乐之"作文前状态"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应用形象思维,进行联想、想象,再现艺术形象,使之融入情感、进入意境、获得美的感受和艺术的熏陶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感悟能力训练的过程,引导学生透过关键句段、关键字词揣摩玩味,不仅体味到语言的丰富内涵和表达技巧,而且能因文悟道。因而,阅读教学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阅读教学感悟能力的特性阅读教学强调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围绕某个话题,通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学生才会有自己的感悟、体味,才会觉得这课堂是我的,不是老师的。如果没有了体验、感悟等基础的环节,质疑、探究、创新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同一部作品,由于读者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思想境界的不同,体验也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体验文学作品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体验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创设情境去引导体验,指导朗读诱发体验,互相交流感悟体验,置疑问难探究体验,启迪想像拓展体验等。一、创设情境引导体验。中学教材里有很多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这类文章适合创设情境教学。如教《背影》这篇文章时我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我要学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再品味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使课堂流动着一  相似文献   

12.
<正>在教《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你们读完这篇课文后,认为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啊?”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我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围绕这个中心句写了哪些事物。在感悟赏析文本的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事物成长的共同特点是迅速。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呢?请你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品析。”学生默读课文之后,圈画关键词语,进行批注。  相似文献   

13.
感悟生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深深感到:切实地指导学生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才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只有提高了学生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学生的作文方能言之有物,且较有新意,颇有见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启发、引导、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感悟生活的途径。一、通过观察去感悟生活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是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设计思路《钓鱼的启示》是一篇通过生动的故事诠释生活感悟的说理性课文。从语文学科的视野审视,这是一篇引导学生品读悟理,感悟写法的好"凭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读懂文本,延伸生活,获得启示。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和文本的叙述方式,应是这篇文本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以来教育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校园熟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怕”是厌恶、畏惧的意思。学生厌恶让人昏昏欲睡的文言文教学,畏惧佶屈聱牙的字词句,更头疼考试中得分的不确定。听到有老师说:“把它当作敌人去战胜,只要过了高考,就可以彻底抛弃。’≯c于此我不敢苟同,窃以为教师不引导学生感悟文言语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不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传达的人格精神,只一味强调应试,必将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由阅读障碍上升到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6.
课改改什么 ?新的课标是什么 ?迎着这股冲击波 ,我的角色是什么 ?一时 ,众说纷纭 ,我茫然不知所措。前几天 ,有这么一件小事 ,有这么一句玩笑话 ,却让我思考了许多 ,感悟了许多。有朋友帮我设计了一张论文封面 ,一个学生问我 :“老师 ,这封面真漂亮 ,是您设计的吗 ?”我说 :“不是 ,老师正在外面拜师学习呢 !”这时 ,不知谁开玩笑地冒出一句 :“时老师 ,刘帅的电脑玩得可棒了 ,你干脆拜他为师吧。”虽然是童言无忌 ,虽然是一句玩笑话 ,却让我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一、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就好像筹划一部舞台剧 ,学生是这个舞…  相似文献   

17.
诗歌的特点是以意境这一种特殊形式来反映自然景观、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的。因此,诗歌教学要启发形象思维,使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第七册《瀑布》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声、色、形三个不同的侧面传神地描绘了瀑布美丽壮观,自然地流露诗人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瀑布的壮丽景色,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意境,提高了教学效果。一、启发记忆,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来理解诗题。理解诗的题目时,我这样启发学生:“请你回忆一下,在哪里见过怎样的瀑布?”有的学生回…  相似文献   

18.
《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说的话和作者的感悟是重点段落,尤其是作者感悟一段紧承上文,含义深刻,理解这一段对于整篇课文的学习意义重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感悟,突破重点。一、自主质疑,引发探究首先出示作者感悟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问题引导探究:1.什么是“不确定中的生活”?2.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二、指导探究,初步感悟确定了问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的方法:可以联系上下文,抓…  相似文献   

19.
以下片断是有位教师在教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趵突泉》第二段的教学过程 :教师 :“这段描写趵突泉的泉水 ,你最喜欢哪一句?谁愿意说说 ,并把你喜欢的理由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 :“‘一溪河水 ,清浅 ,鲜洁 ,’我认为这句很简洁。”教师赞赏地重复 :“简洁。”学生 :“我喜欢‘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的优美意境。”教师发出会心的微笑 :“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优美的意境。”教师 :“大家对喜欢的句子理解得真好。老师最喜欢第三句 :‘假如没有趵突泉 ,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妩媚这个词写得很传神 ,你们怎么体会这一句…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技艺的最高造诣是“无我境界”。我常想,教学不也一样吗?“教而有法”却又“无定法”,“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深入感悟中,由引导中的“有我境界”达到“忘我境界”,完全沉浸在文字的魅力中,充分感受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我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