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的《叔向贺贫》,选自《国语·晋语八》,是一篇记言的历史散文。全篇以对话形式,叙中夹议,谈论风生,阐发了一个事关治国平天下的大问题。在二千多年前,这诚不失为精辟之言,明智之见。这里,就该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简述几点。 (一) 叔向,即羊舌(?)(音希Xi),春秋时晋国大夫,是一个“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贺贫,别开生面,从来只有贺喜,不见贺贫,而叔向却在晋国正卿韩宣子(名起)因贫穷而发愁时前往道贺。文章的题目耐人寻味。“贫有什么可贺的?”“叔向为什么要贺贫?”文章从“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落  相似文献   

2.
一,阅读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围绕“忧贫”与“贺贫”这个矛盾展开叙事说理,怎样论证“贫,可贺;忧贫,可吊”这个中心观点的.二、阅读提示:《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详于记言,略于记事。《叔向贺贫》选自《国语·晋语》。是一篇通过记言说理的文章,叙述了晋大夫叔向给韩宣子贺贫的始末,生动地记录了叔向的说辞。思想深刻,论证严密,很有说服力。阅读本文,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着重掌握说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叔向贺贫》选自《国语》。《国语》是以记载周代和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要内容的一部书。它常用对话来刻划人物性格并通过对话来论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权向贺贫》正具有这一特点。《国语》中叔向这个人物写得较多,如叔向谏杀竖襄、叔向论系援、叔向贺贫  相似文献   

4.
《叔向贺贫》一文里有这样一句:“……,其宫不备其宗嚣。”《古文观止》里的《叔向贺贫》这句为:“……其官不备其宗器。”1986年5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的中国农书机械出版社出版的刘允声等人合编的《古文译注》里的《叔向贺贫》也是:“……其官不备其宗器”,请问这里究竟是“宫”还是“官”?!  相似文献   

5.
政治家叔向为了批评韩宣子忧贫不忧德,委婉地采取了特殊的方式——贺.《叔向贺贫》记载了他这一言行.这篇文章“贺”字居要,抓住“贺”字就抓住了理解这篇文章的纲领,握住了这篇文章的枢纽。首先,“贺”字造成了全文的悬念,抓住“贺”字,就能引学生入胜.“宣子忧贫,叔向贺之。”摆出了尖锐的矛盾.一是事实本身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叔向贺贫》采用对话的形式,围绕“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展开论述,阐明了应“忧德之不建”,不应“患货之不足”的论点。文章巧用对比,论据雄辩有力,论证生动透辟,论点无懈可击,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逻辑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离■罹     
初中第六册语文课本,新选入的古文《叔向贺贫》中『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一句,书下注释:离同『■』,遭到。备课时,我们发现,除《康熙字典》收入了『■』字外,其它工具书均没收  相似文献   

8.
一、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初六册《叔向贺贫》) 其中“疚”字,课本注释为“内心痛苦”。如此,这句话就成了“执行法制,不内心痛苦”了。这样理解,除译出的句子本身不通外,更重要的是意思上令人费解。这里的“疚”当释为“病”,即“弊病、差错”之意,《尔雅·释诂下》:“疚……,病也。”  相似文献   

9.
叔向贺贫     
《学语文文丛》2004,(2):7-7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①,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叔向贺贫,有悖常理;宣子质疑,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0.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文言课文的注释总的精神和原则是正确的,诠注一般准确简明,宜于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还发现尚有若干应该指出、需要订正的问题。准确,这是注释的第一要义。从这方面看,课本的注释还不是无懈可击的。如:“离桓之罪”(《叔向贺贫》)注:“离,同‘(?)’,遭到”。这条注文中的“(?)”显然是“罹”之误。(?)(音luǒ)是“懡  相似文献   

11.
(一)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叔向贺贫》初中第六册) 课本注曰:“越,超过。”越,为“超越”,乃是常训;“使越于诸侯”句不作如是解。今案:《尔雅·释言》:“越,扬也。”郝懿行云:“《诗》‘对越在天’对越即对扬,犹云‘对扬王休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八云:扬,越一声之转,故发扬之转为发越,飞扬  相似文献   

12.
课本注《叔向贺贫》“宣子拜稽首焉”一句的“稽首”是:“顿首,把头叩到地上”。这个注释是不够确切的。稽首、顿首、空首,都是我国古代叩头的礼节,然而叩头的程度不同。《周礼》中有:“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之说。“宣子拜稽首焉”,这里的稽首,是当时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礼节,要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要至地,并且还要等会儿抬起头来。顿首,是平辈相尊的一种礼节,叩头触地即可抬起来。如南梁人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相似文献   

13.
《叔向贺贫》讲到郤昭子(名至)的富有时说:“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课文注释“其家半三军”为“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把“家”解成了“他家的佣人”。所谓“佣人”,即被雇而役于人的人,即雇工。《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14.
《叔向贺贫》选自《国语·晋语八》。叔向是晋国的大夫,晋悼公时被召为太子彪的傅,晋平公时任太傅。他“习于春秋”(《国语·晋语七》),“挟君辅政”(刘向《战国策叙录》),使晋国在当时仍保持了在诸侯中的相对优势,是个有识见和有一定作为的政治家。晋悼公、平公之世(BC572——BC532),已是春秋末叶,整个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急剧变化之际,不但各诸侯  相似文献   

15.
《叔向贺贫》选自《国语·晋语八》。《国语》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967年——公元前453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事。  相似文献   

16.
《叔向贺贫》中“而离桓之罪”的“离”字,课本注“同”‘(忄羅)’,遭到。”这个注释把“离”的通假字“罹”与“(忄羅)”混为一谈。“(忄羅)”的读音为luǒ。《辞海》未收此字。《辞源》收入此字,未作具体注释。可见它在古代汉语里,极其少见单独使用。“罹”的读音为lí。它是“离”的通假字,在古代汉语里,其义之一是遭遇,作为动词使用于诗文中。如《诗经·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和张衡《思玄赋》:“循法度而离殃”中的“离”,都是遭遇的意思。又如《尚书·洪范》:“不罹于咎”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河北罹袁氏之难”中的“罹”,也都是遭遇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叔向贺贫》(初中语文六册)一文“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句仅作如下的注释:“(郤昭于后来被晋厉公派人杀掉)他的尸体摆在朝堂(示众),他的宗族在绛的地方被灭掉了。”据此注文,是“尸”注为“尸体”,还是“身”注为“尸体”呢?“摆”的意义是由何而来?这个句式属于何种类型呢?难以确定。笔者在两个初三班做了调查检测,没有一个学生理解是正确的。我们认为,此注过简,对该单独作注的“身”和“尸”两词作了迴避,因此,虽有译文还令人不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8.
顺 叔向说,栾武子“宣其德行,顺其宪则”,对句中的“顺”字,中学语文课本和各种选本均不作注,有的译文就取其常义,译为“顺从”,然而栾武子是晋国的上卿,是上层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他值得叔向称赞的决不只是规规矩矩的“顺从”法令制度这一点。叔向所着重肯定的,是他谨慎地执行法令制度,收到了使晋国大治的良好效果。 在上古汉语中,“顺”与“慎”通用。如《庄子·列御寇》:“顺于兵,故行有求”。《释文》引作“慎于兵”,并指出“慎或作顺”。卢文弨也说:“今书慎作顺”。又如《荀子·强国》:“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也。”杨倞说:“顺当为慎”。梁启雄也说:“顺,借为慎,二字通。”(见梁启雄《荀子简释》)这就充分说明:顺,通慎。  相似文献   

19.
湖南凤凰县箭道坪小学关于“童话引路”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试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引起语文教学界的广泛注意。由此,也引起小学语文老师对童话这种文学样式的普遍关注。“什么是童话?”童话是最受孩子们欢迎和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是儿童文学领域中最具特色的体裁之一。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神笔马良》、《小马过河》、《小蝌蚪找妈妈》,还有我们都很熟悉的《稻草人》(叶圣陶)、《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等,都是优美的童话,它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神奇无比的世界。“童话”这一名词,是清代末年从日本语汇中引进的。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孙毓修主编的《童  相似文献   

20.
小改见深意     
俗话说: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比较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第五册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与统编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课文《我的弟弟》,我们发现,义务教育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加了“小萝卜头”几个字,掩书沉思,我们觉得,虽然只是增加了几个字,但其中却蕴含着无穷的意味,有着深刻的意义.一、概念明确:原题目中的“我的弟弟”,只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没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这么说.改动以后的题目,虽然只是加了几个字,但读者一看就知道,这里“我的弟弟”不是别人,是“小萝卜头”,直接而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