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剑  陈晨 《辽宁教育》2002,(2):111-112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坐成五组)   师:老师课前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袋精盐,放在你们小组的桌子上,请每个同学都用手去掂一掂,感觉一下这袋精盐的重量.……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坐成五组)师:老师课前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袋精盐,放在你们小组的桌子上,请每个同学都用手去掂一掂,感觉一下这袋精盐的重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每人都用手去掂精盐,感觉一袋精盐的重量。)师:谁能告诉大家这袋精盐的重量是多少?生:这袋精盐上标着净重1000克,我认为这袋精盐的重量是1000克。生:这袋精盐的重量是1000克。师:好。两名同学说得对,这袋精盐的重量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又叫1公斤(教师边说边板书:1千克=1000克)。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际操作来进一步了解1…  相似文献   

3.
薛芳 《山东教育》2002,(25):51-5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第四册第四单元42、43页“千克的初认识。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千克,通过一掂,称一称,看一看等实际操作活,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2.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入手,通称体重和书包以及小黑板的重量,进步认识千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片段:师: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关于千克的多知识,到底1千克有多重呢?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千克重沙子,小组的同学轮流掂一下,试试到有多重?(小组活动,轮流掂1千克重的沙子)师: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1千…  相似文献   

4.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台秤,感知日常生活中以千克为重量单位的意义) 师:大家观察一下白糖的包装袋,一袋白糖是多少克? 生:一袋白糖的重量是500克。 师:请同学们拿一袋白糖,掂一掂,感觉一下有多重? 再拿一袋白糖,与原来的一袋合在一起,掂一掂, 一共有多重? 把这两袋白糖全部放在台秤的托盘里,观察一下, 台秤指针指在什么位置? 生:台秤的指针指在“1”上。 师:这两袋白糖的重量是1千克,“千克”是我们新 认识的重量单位。大家想一想:1千克等于多少克? 生:1千克是两个500克,也就是1000克,所以1 千克=1…  相似文献   

5.
片段一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只“魔袋”,里面装有好多物品。请一位同学上来摸出长方体形状的物品,行吗?(一生上去摸,并出示摸出的物品。)师:他摸的是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吗?(生:是。)师:摸得很准。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只这样的“魔袋”,里边也装了好多物品,请组长负责  相似文献   

6.
一、新课导入师:首先请各小组的同学把材料袋打开,用两分钟的时间熟悉老师发给你们的材料。 (学生熟悉材料,老师巡视并提醒学生如有不认识的材料请举手示意) 师:好!请各组的同学用蜡烛点燃木条,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相似文献   

7.
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直接感知,为今后的实践和应用打下基础。教师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将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片断一】摸出来的精彩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魔袋,里面有很多物体,想不想从中摸一个长方体?请每个同学都摸一摸。师:请举起摸出的长方体,和大伙谈谈你的感觉。生:我感觉长方体的六个面很光滑,对着的面是完全一样的。  相似文献   

9.
一、动手操作———剪剪师 :同学们 ,你们看见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吗?一枚硬币?(对 ,)它是什么图形?是圆形的。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张长方形的纸。现在请同学们拿起剪刀 ,剪一个圆。生1 :老师 ,我剪出来的图形怎么不圆?生2 :老师 ,我剪出来的图形也不象圆?生3 :老师 ,我剪出来的图形好象是圆的。师 :那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剪出圆 ,有的却不是一个圆?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二、小组研究———画画师 :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对折的小正方形拿好 ,你们以小组为单位 ,研究一下剪出来的图形 ,为什么有的同学一下子能剪出圆 ,有的却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一、创设情境,游戏引入开始以“背一背”游戏引入,通过小组内任选两名同学背一背的体验,感受有的同学轻一些,有的同学重一些,依次来揭示课题。(析: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郾交流汇报师:前几天,同学们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含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好吗?调查表物品名称净含量食盐500克大米5千克薯条85g面粉5kg生1:我调查的是食盐,每袋净含量500克。生2:我调查的是大米,每袋净含量5千克。生3:……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  相似文献   

11.
明华英 《江西教育》2003,(23):24-24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同仁重视。但人们一提到“小组合作学习”更多的是指课内的“合作”,很少关于课外的“合作”。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在课内校内,也可以延伸至课外校外。如学习重量单位“吨”之前,可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粮店的大米一袋有多重,几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水泥店的水泥一袋有多重,几袋水泥重1000千克?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大约几个同学总体重达1000千克?又如学习了求平均数后,可以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相似文献   

12.
高丽 《江苏教育》2005,(2B):37-39
1.师:(1)一箱苹果;(2)8袋10千克的大米(或其它实物)。2.生:(1)说一说自己的体重(以千克为单位);(2)分成6人小组,选好组长。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88-91页。课前准备:20千克的矿泉水4桶;每位学生准备硬币一枚,1千克重的物体一包;搜集一些物体的重量。教学过程:一、猜与掂  相似文献   

14.
曹祖恩 《云南教育》2002,(7):41-41,4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千克的初步认识”,是量的计量方面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一、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了解秤有多种形状及用秤称物品的方法,称重量数额不同的物品,用不同的秤。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3.通过对形体相同重量不同、形体不同重量相同的两类物体掂一掂、称一称,深化学生的重量观念。4.通过“有多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重量单位,逐步建立正确的重量单位观念,同时渗透初步的统计知识,使学生了解收…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数豆子,产生按群计数的需要 1.明确任务,提供探索空间. 布置任务:小组同学合作,想办法得到差不多1000粒豆子,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够找到最快的办法、最先完成任务. 2.实践探索,寻找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五年制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二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是对“千克”这个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因为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只靠观察是不能真正建立起重量观念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等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创新,较好地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下面仅撷取几个片断加以介绍。片断一: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  相似文献   

17.
在《认识质量单位——克》一课时,一些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掂一掂"的操作体验之余,会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要把掂"1克"的感受牢牢地记在心里,带着这种感受再去掂其他物品,从而判断其他物品的质量与1克的大小关系。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的要求?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应该让学生有怎样的体验与收获?本文针对这些疑问,提出了几点见解,希望能够促进大家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小学青年教师》2004,(8):29-3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册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如在学习“千克、克的认识”时,教材提倡让学生去感受这些单位,建立这些单位的观念,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1)“称一称,掂一掂”2袋盐的质量、1枚硬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先让学生掂一掂,再称一称,直观感知“千克”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实际拎一拎1千克的水果有多重。有了这些感知,学生对“1千克”物体的实际重量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中发现一些学生脸上露出成功后的得意神情:这节课内容真是太简单了。于是,我便随机提出了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玉芬 《山东教育》2004,(31):34-34
“这一袋醋不能给!”不知谁嘀咕了一句。“就是!这一袋醋为我们班同学预防感冒备用的,怎能给他们呢?”这一句清清楚楚地送入我的耳朵。原来,周四第一节语文课刚刚上,五年级二班的一个同学到我们五年级一班来要一袋醋做实验急用。我毫不犹豫地给了他,那位同学高高兴兴地走了。随之引来了同学们的议论声,并且声音越来越大,发言者也越来越多。见此情景,我没有急于进行略读课文《金色的脚印》的教学,而是让学生围绕“一袋醋给与不给”的话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兴趣盎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应该给!兄弟班级互帮互助吗!”“昨天,我校在操场上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