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历史教学》2004,(6):F002-F002
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的是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场景。由于阎立本的名气很大,该图反映的又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步辇图》很自然就成为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的必选图片。2002年,国家邮政局把该图搬上了邮票,进一步确认了《步辇图》的国宝地位。  相似文献   

2.
阎立本(601-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榆林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父阎毗、兄阎立德都擅长绘画,是隋唐时期著名的艺术家.唐太宗时他官至刑部侍郎,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拜右丞相,封博陵县公.阎立本除了政治方面的才能之外,也很擅长图画,工于写真,时称"丹青宰相".从画史记载和流传下来的作品看,阎立本善于描写当时的重大事件,如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做秦王时,阎立本任秦王府库直(总管后勤),奉命画秦府十八学士像.贞观九年(635年)又奉命画"凌烟阁功臣二十四像",唐太宗亲笔题赞,又奉命画"外国图".但遗憾的是,上述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今存《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和《萧翼赚兰亭图》,其中《萧翼赚兰亭图》相传为阎立本之作.  相似文献   

3.
唐朝初期 ,著名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弟兄 ,他们俩人都擅长写生和画人物像。阎立本的画 ,笔力刚健 ,线条象盘屈的铁丝。他画的《步辇图》 ,描绘唐太宗坐在步辇 (指古代一种用人抬的类似车子的工具 )上 ,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形。画得生动 ,很有历史价值 ,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历代帝王图》是他的一幅代表作品 ,对每一个人物都画得很逼真 ,个性突出。唐朝强盛时期的著名画家有吴道子、李思训和王维。吴道子 ,在中国画史上被誉为“画圣”。他画的人物、鬼神画 ,非常生动逼真 ,他用朱粉的厚薄来表现骨肉的高低起伏 ,如…  相似文献   

4.
步辇图     
《教学随笔》2010,(3):F0004-F0004
《步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代历史的图像化呈现。此图卷后有北宋章友直(字伯益)篆书题记,另有米芾等人观款。书幅上钤有金章宗完颜璟,明郭衢阶、吴新宇,清梁清标等人的收藏印章,经《宣和画谱》《清河书画舫》《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汇考》《佩文齐书画谱》等书著录。画面展现了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元月,松赞干布派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宝迎亲的场景。画面张弛有度,  相似文献   

6.
《考试》2011,(Z4)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其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 62页 :“当时画师地位很低 ,阎立本见朝臣坐在皇帝身边 ,而他只能爬在池边作画 ,觉得很丢人。”说阎立本“爬”在池边作画 ,似乎与实际情形不符。查《现代汉语词典》 ,“爬”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人用手和脚一起着地向前移动 ;一是抓着东西往上攀登。无论以何种姿势 ,阎立本均无法正常作画。再查《旧唐书·阎立本传》 ,原来阎立本当时奉命作画 ,是“俯伏池侧 ,手挥丹粉 ,瞻望座宾 ,不胜愧赧。”《新唐书·阎立本传》描述当时情景 ,也同样用了“俯伏”一词。可见阎立本不是“爬在池边作画” ,而是“趴”在池边作画。据《现代汉语词典》 …  相似文献   

8.
<正>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皇帝,他知人善用、仁政爱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时,曾下令放390名死囚犯回家探亲,来年秋天再回狱服刑,这件事情被称为“四百囚徒归狱案”,在《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9.
设计1 一、选择题 1.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的主要史实发生于A.贞观十四年 B.贞观十五年 C.开元十五年 D.开元十六年 【B】 2.“天会六年(A)八月……以宋二庶人素服见太祖庙。逐入见于乾元殿。封其父(B)昏德公。子(C)重昏侯。”(《D》卷三《太宗记》)上面引文中四个注解正确的一项是 A.1126年 B.宋高宗 C.宋徽宗 D.金史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皇帝之一。他既是唐王朝的开创者、巩固者和治理者,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究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李世民的用人政策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帝王,也是初唐的诗歌作者。他的诗收入《全唐诗》99首,《全唐诗》之外还有4首,共103首。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他即帝位后的创作,反映出这个创业雄主二十三年帝王生活的若干侧面。隋末天下火乱,李渊、李世民多年征战,终于统一了全国,建立起李唐王朝。唐太宗即  相似文献   

12.
正杨子华(公元6世纪),北朝北齐画家。阎立本曾说:"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其为子华乎。"给予其绘画艺术以极高的评价。邺中北宣寺、长安永福寺当时皆有杨子华的壁画作品,可惜已经无存。今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北齐校书图》(宋摹本),祖本即为杨子华所作。此图,是杨子华创稿,阎立本再稿的一件作品。虽非原作,亦基本保持了杨子华的原貌,从中可窥见北朝文士生活的情景。该图描写天保七年(556年)北齐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隋朝末年,他协助其父李渊东征西讨,为建立唐朝立下赫赫战功。在位期间(627年-649年),他吸取隋亡教训,厉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对后世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史实外,唐太宗还有鲜为人知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自玄武门兵变登基,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的国家。唐太宗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与他较为开明的用人之道分不开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唐太宗在识人用人方面的经验,对我们今天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四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别糟蹋历史     
眼下某些历史剧胡编乱造、不尊重最起码的历史事实的作法,让人实在不敢恭维。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是赫赫有名的马上皇帝,是他,铭贞观盛世于史册,立大唐声威于寰宇。然而洋洋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唐太宗李世民》却让他变成了石榴裙下呻吟的情种。又如,有一部写杨贵妃马嵬坡未死,东渡日本的电视连续剧,作为传说,写玉环东渡无可非议。令人惊奇的是剧中唐玄宗说他儿子起兵勤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几百年前的盛唐皇帝却能讲几百年后北宋文人欧阳修《醉翁亭记》里面的名句,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是作者的无知,还是故意颠倒历史呢?诸如此类的还有…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册中有不少疑难问题,有些教师苦于一时求教无门或查找资料不便,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为此,撰写此文,和广大历史教师共同研讨。一、历史名词音义考辨1.度量衡(第六课《秦始皇》) 度量衡是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量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liàng,不能读liáng。2.长孙(第十二课《唐太宗纳谏》) 长孙应读zhǎngsūn,不能读chángsūn。唐太宗的皇后是长孙氏。长孙氏是复姓,唐代有长孙无忌。《百家姓》:“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3.逻些(第十三课《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逻些一作逻娑,是藏文的音译,应读luósuò,小能读luóxiē。逻些是七世纪以后吐蕃的都城,即今西藏拉萨市。松赞干布在此建城郭,把它定为吐蕃的都城。逻些(逻娑)这一地名,一直用到吐蕃晚期。  相似文献   

17.
魏征是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之一。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辅佐者 ,魏征以超人的胆智、耿耿忠心、犯颜直谏 ,前后所奏二百余事 ,其中大部分为李世民所采纳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 ,皆称朕意”[1] ,使李世民少犯了很多错误 ,对强大、统一的唐朝巩固和发展 ,对“贞观之治”盛世的出现都起了不少的作用。魏征的思想主要是从他和唐太宗的谈话 ,即奏疏和谏议中体现出来的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 (主要指农业 )、法治、军事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比如他劝谏李世民要居安思危 ,施行仁义 ;要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 ;举…  相似文献   

18.
宋郭若虚《图书见闻志》载唐人阎立本观摩张僧繇画迹事,颇发人兴味。“唐阎立本,至荆州观张僧繇旧迹,曰:‘定得虚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高手。’明日往,曰:‘名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张僧繇南朝梁人,早于阎立本约百年,自是画坛高手,一代名师。阎立本不盲信盲从,必亲历为验。第一天观摩,得出“定得虚名”的印象;第二天看出了味道,作出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学观点呈现矛盾复杂的现象,本文试简析之。唐太宗的文学观点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他的这种文学观点是在他总结了历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后提出来的。在《帝京篇十首》序里,他就是先总结历史教训,后提出文学观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2012年版《历史》必修1第14页注释说:“户部,隋初名度支,后称民部。贞观末年,唐太宗李世民为避其名讳,改民部为户部。”这里明显有误,并不是唐太宗为自己避讳.而是唐高宗避唐太宗的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