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8月17日,来自国内外的三百多名太极拳爱好者会聚河南郑州,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陈家沟太极功夫精英赛。 这次大赛,是由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办,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郑州陈家沟太极拳馆承办的。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席张振河、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婕应邀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在简短的开幕式和武术表演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传统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新架一路、陈式56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传统陈式太极剑,以及太极推手等项目的比赛。这些参赛选手中,有七八岁的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2.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2,(2):54-55
为了满足广大武术爱好者的要求,本刊今年第一期开始设“名家信箱”栏目。各位戏迷朋友在习武时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疑惑,尽可向本刊”名家信箱“求助。——编者 本期出场名家:杨振铎、陈正雷、康戈武  相似文献   

3.
王悦 《中华武术》2004,(5):38-39
时光倒转回1957年冬天的成都。这一天,李雅轩像往常一样到只隔一条街的好友家做客。好友的儿子名叫龙骧,正和小伙伴在院里玩耍。小龙骧面容清秀,但身体瘦弱,几次都被高他一头的伙伴摔倒在地。李雅轩笑着对自己的好朋友说:“龙骧这孩子聪明,只是太瘦,如果让他跟我学学拳,以后就不怕被别人欺负了。”从这一天开始,8岁的陈龙骧便开始了与太极拳的不解之缘,这深厚的缘分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4.
四月初的泉城春光明媚。 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专家学者、武术门派代表,以及武术爱好者一百多人,齐聚泉城,纪念陈式太极拳一代名师洪均生先生诞辰100周年。  相似文献   

5.
我参加了《中华武术》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的学习。崔仲三老师言传身教三十个小时,专家答疑晚会六个小时,短短的三十六个小时,我学会了传统杨式太极拳56式。我现在花了180天学习了《中华武术》杂志社编辑的《胜战天机》《登堂入室》和冯志强老师著《陈式太极拳入门》、祝大彤老师著《太极解密十三篇》和《太极内功解秘》等七部著作,真叫我大开眼界。太极拳是国宝,是高级的艺术,是独一无二的健身运动,在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丰富的哲理。我退休前的一身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昊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现今人们主要是以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为主进行体育锻炼.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学习掌握太极拳,通过对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他们两者的特点、作用、形成、内容的进行分析论述.以此让人们更好的练习太极拳,掌握太极拳之精髓。  相似文献   

7.
谭大江  路迪民 《武当》2007,(11):4-7
2007年5月下旬,在杭州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笔者不到10分钟的发言,简单汇报了笔者近二十余年来对太极拳源流史的一些研究考证成果。不曾想,发言却遭到了康戈武先生的  相似文献   

8.
石磊,男,1924年出生于河南滑县,汉族,陈式太极拳小架著名传人,中国武术七段。少时读书,1946年毕业于郾城高中,受党的地下组织引导,放弃学业(当时已被西北师范学院录取),投笔从戎,于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亲历洛阳战役、淮海战役、  相似文献   

9.
经典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由此可见,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杨式太极拳先师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练习谈"说"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走步的脚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时脚步走弧形,忌直来直去、走直线步。弧形步由曲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渐变动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脚尖落地,全面落实(左右横行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0.
云南 《武当》2014,(8):21-22
每当提起杨式太极拳的源流,就有人大言不惭的大放厥词,说杨式太极拳是从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衍化而来,其根据就是因为杨露禅当初去陈家沟找陈长兴学拳,拜长兴为师,学的就应该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相似文献   

11.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写的这两句话,准确指出了学习太极拳(乃至学习任何技艺)必须经历的两种基本形式:口授和自修。第一句说入门阶段,须要接受老师面对面的身传口授;第二句说提高阶段,即有了一定的基础功夫和自学能力之后,功夫锻炼不能停息,要用自修的方法继续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2002,(11):31-34
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在练习太极拳?世界上有多少个太极拳组织?没有人能作出一个详尽的统计,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有人说,全球的太极拳爱好者有八千万。有人则估计.全世界太极拳人口已经超过一亿。八千万也好,一亿人也好,反正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我们所以要在这期20周年特刊中单说太极拳.不仅因为她在众多的武术拳种中影响最为广泛、发展最为迅猛,还因为她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中华武术》陪伴着中国武术走过了风风雨雨的20年,目睹了太极拳的兴旺发展。现在.让我们回顾五大太极拳流派的发展,记录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一代代太极人。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2003,(4):9-9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桩根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相似文献   

14.
一、夕阳红石磊,陈式太极拳陈鑫拳架著名传人,中国武术七段,现居开封某休干所。他虽然已是八十五岁高龄,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嗓音洪亮,  相似文献   

15.
余功保:如何练好学好太极拳是一个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问题,有很多拳家从技术的角度做了大量的分析。我听说您在很多场合讲到要练好太极拳必须要具备“五心”“三要素”,很有特点。能否请您详细解释一下?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2004,(7):27-27
李雅轩(1894—1976),杨氏太极拳名师。自幼喜武,从师杨澄甫,得其真传,并深研太极拳原理。1938年开始到成都传授杨氏太极拳,在四川近40年中,李雅轩培养出了整整一代太极拳人才,从学者不下万余人,成为杨氏太极拳在四川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7.
武宣 《武当》2012,(9):5
由《中华武术》杂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部主办,绥芬河市人民政府协办的第七届中华武术大学堂名家讲堂暨第三期技击名家讲堂开学典礼,于8月4日在美丽清凉的边境城市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四百名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本次培训。出席开幕式的有绥芬河市副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内劲的学习,先学习拥内劲的心法,然后循序渐进地学习捋、挤、按、采、捌、肘、靠内劲的心法和用法,由此体会太极内功心法的神奇奥秘。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曾经讲,太极拳要追求虚无的气势。但是,如何追求呢?没有内功心法的训练,要体会太极拳阴面的神、意、气和阳面的形体动作互相孕育的奥妙,逐步达到太极拳太极无手处处手、棚捋挤按皆非似的妙境是不可能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这样一句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虽是短短的  相似文献   

19.
尤勇 《中华武术》2002,(5):40-41
张志俊自号为“太极闲人”。 张志俊说,18岁那年他就开始看《红楼梦》,是繁体字线装本的《石头记》。他只上过七年学,书中的好多字不认识,他就查字典。就这样,一本《石头记》他整整看了三遍,从此他就深感仕途的艰险,特别向往寄情山水、啸傲泉林的隐士生活。“我的天性可能就是这么闲散。”  相似文献   

20.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2,(6):54-54
北京读者张强问:练习陈式太极拳时,发劲震脚有什么健身价值? 冯志强答:练习陈式太极拳时,许多人都错误地理解了发劲、震脚,他们不是发劲,而是努劲;不是震脚,而是跺脚。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仅毫无健身价值,反而对身体健康有害。比如,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