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心罚”,扭曲人性,认为对有过错的学生要从“心爱”的角度进行教育;“心爱”如清泉甘露,能拯救心灵。并提出摒弃“心罚”,用心爱播撒甘露感化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黄秀云 《中学文科》2008,(3):136-137
在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作为教育主流的今天,有许多人认为惩罚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本人也赞成这种观点。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的影响,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要到用尽一切方法之后,才能宣布一个学生不堪造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见惩罚教育也是专家认可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实践中,在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我对惩罚教育也做了一些设想和尝试,发现只要罚得有艺术,它的收效不比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3.
在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作为教育主流的今天,有许多人认为惩罚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本人也赞成这种观点。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的影响,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要到用尽一切方法之后,才能宣布一个学生不堪造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见惩罚教育也是专家认可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实践中,在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我对惩罚教育也做了一些设想和尝试,发现只要罚得有艺术,它的收效不比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4.
小辉(化名)是江西省靖安某中学的一名高一学生,最近他颇为苦恼,因为班里出台了一些规定:“迟到10分钟罚5元,未交作业罚5元,没戴校牌罚5元,教室玩牌罚20元,带手机进入学校罚50元……”面对名目繁多的罚款条规,人们恐很难将其与被誉为孩子们“学习乐园”“成长摇篮”的学校教育联系起来.尽管“罚作班费”有“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的善意,但动辄以经济手段处罚违规违纪行为的做法,却难脱“以罚代管”的偷懒之嫌,更有悖教书育人的宗旨.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文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肩负起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等多项任务。所以说语言教育不是纯工具教育,它满载着人文内容,为学生人文知识的获得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活”是语言教学的灵魂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绷紧了人们的神经。深入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人们发现.这些恶性事件常常源于一件“小事”——大人(老师或家长)的一次批评或体罚。教育惩戒,一个陈旧而崭新的话题。说其陈旧.缘于它几乎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  相似文献   

7.
黄珍 《江苏教育》2014,(1):69-69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道:“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师要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师爱给予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能够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心罚:一个急需关注的教育问题——兼论人性化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罚与体罚,是教师教育行为的两个“毒瘤”,是反人性化的错误教育行为,严重地伤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罚主要以精神虐待的方式伤害学生人格尊严和做人的权利,其危害性不在体罚之下。所以,这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我们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以“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从以往课堂上关注知识传授效果到现代课堂关注学生的参与能力的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表演舞台,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现代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一、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在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减负”电视会议上强调指出:“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迫切需要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开发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可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减负”的根本目的,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禀赋与潜…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不是给予,而是唤醒,它恰如生命中的阳光和空气,为潜在的、有创造力的种子的萌芽与绽放提供良好的条件.而“爱”正是创建队良好教育氛围的关键,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懂得“爱”,将“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让“爱”的花朵在班队中盛开.本文从关爱学生的角度,谈谈怎样对“优等生”和“后进生”实施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前,受法律和教育制度的制约,学校中很少看到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但是,教师心罚学生的现象却仍然盛行于学校之中。所谓“心罚”就是教师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而施加于学生心理上的惩罚,比如,讥讽、挖苦、嘲笑、谩骂、中伤、威胁等。心罚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学生的心灵。与体罚相比较,心罚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随意性,它对学生的危害更深刻、更长远。当然,对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讲,心罚的危害可能相对小一些,但是,对于心灵脆弱的学生可能会导致恶果。尤其,目前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心罚很…  相似文献   

13.
在学生成长的旅途中,“心罚”比体罚给学生造成的危害更大。我们应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进行深刻反思,改进教育态度和方法,杜绝“心罚”行为。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近年来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不当惩罚,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禁教师有任何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这无疑是英明之举。可是,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却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为了保住政绩,一概不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罚”沾边。谁要是“罚”了学生,“体罚”、“变相体罚”、“心罚”等罪名和“一票否决、责任自负、高职低聘”等处分则随之而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要有『三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怎样把几十名个性不同的学生管理好,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铸造一个健康高尚的班魂,是每位班主任都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根据近年来班级管理的实践,我认为班主任应有“三心”。  相似文献   

16.
新学期的第一天,在去学校的途中,我被同事告知,学校几个结伙捣乱的学生分到了我的班里。我的心不由一惊,以前我虽然没有和他们接触过,但对他们的“名声”却早有耳闻。果然,一上课,他们就大显“身手”:喝水,吃东西,串座位,目中无人地大声说话,被他们几个称为“大哥”的还掏出随身携带的打火机烧书桌抽屉里的抹布玩。当时我心想:枪打“出头鸟”,如果镇住了“大哥”,其他几  相似文献   

17.
在学生成长的旅途中。“心罚”比体罚给学生造成的危害更大。我们应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进行深刻反思,改进教育态度和方法,杜绝“心罚”行为。  相似文献   

18.
“批评”是通过对学生不正确的思想以及不良言行的评判 ,从而引起他们警觉并促使其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的一种德育手段。批评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 ,使学生能真正地辨明是非 ,提高认识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不可避免地要经常运用这一教育手段 ,使犯错误的学生能够改正错误 ,更快地进步。但如何使“批评”这一教育手段运用得当 ,行之有效 ,这就要求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 ,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 ,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情况 ,采用不同的方法。一、批评要准确 ,实事求是教师对学生批评教育 ,首先必须做…  相似文献   

19.
做了十多年的教师,整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得不亦乐乎,但对什么是教育,从未做过多思考。随着教改的深入,新课程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重新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才发现整天挂在嘴边的“学生”一词处处透露着玄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的目的又是什么?仔细玩味“学生”这个词语,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启示。学生:从字面上解读“生...  相似文献   

20.
某省级核心杂志大篇幅刊登了一位名师的大作、其论述的观点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时下这种“口号”叫得正响.已然成了一种“教育理念”。照这位名师所言.只要能让学生的品行、学业成绩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算教好。若是专职搞理论研究的学者有这样的感慨,我等尚能谅解。可作为一线教师,竟把教育描绘得如此“万能”,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