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是美国新闻业继续经历震荡和重组的一年。媒体融合和数字化创新的大潮势不可挡,以《纽约时报》等为代表的传统新闻媒体、以“嗡嗡喂”(Buzzfeed)等为代表的社交新闻媒体和以“初见传媒”(First Look Media)等为代表的创业新闻媒体三分天下的格局基本成型。传统新闻媒体强力推进数字化变革,增强创新性;社交媒体着力提升新闻专业性、内容品质和全球影响力;创业媒体则发挥“众包”“众筹”的优势,在保持新闻公共性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兴数字新闻媒体的成长给新闻业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变化。2014年《美国媒体状况报告》(State of the News Media2014)认为:以赫芬顿邮报㈨和Pro Publica②为代表的这类机构创造了新闻业新的职业市场;推出了一些极有影响力的原创报道;改变着受众消费新闻的方式……本文拟通过考察美国新兴数字新闻媒体的特点,探析其成长给新闻业带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叶丹 《视听界》2010,(4):52-54
一、超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 美国新闻业研究所(American Press Institute)的研究报告《We Media》认为,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媒体正在给新闻业带来全新挑战和机遇,人们惊呼,超媒体时代来临了。超媒体不是简单的“多媒体+internet”,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个体的作用和形象。  相似文献   

4.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卓越新闻研究项目组”在“美国新闻媒体现状”2006年度报告中分析了技术进步和商业成功背景下美国新闻业的困境与变数,提出了美国新闻业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指出:新闻业将朝着采编更透明、更专业,视野更宽阔的方向前进。新、旧媒体之间融合不可避免,但威胁甚小。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2,(1)
本文以2021年中国新闻业典型案例、重大事件和行业数据为基础,梳理本年度新闻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文章重点聚焦以建党百年为代表的重大主题宣传、以抗击新冠肺炎为代表的公共危机传播、以东京奥运会为代表的全球事件报道等三类重大事件主题报道,从内容、形式、渠道、传播效果等方面展现本年度新闻业的报道表现,并立足数字新闻业发展和现代传播体系建构,对2021年中国新闻业的实践特点进行概括。头部中央级媒体持续引领,部分省市媒体加快转型,一批县级融媒体中心迭代升级,现代传播体系构建加速推进。未来,在智能传播新技术的驱动和互联网平台基础设施化的影响下,中国新闻业需要培育出一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主流媒体和更加健全的现代传播体系,强化原创内容生产、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张潇  屈小顺 《传媒》2024,(8):68-70
<正>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新闻业实行以记者为中心,编辑为辅助的采编机制,即“记者中心制”,这一制度沿用多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新闻媒体所面临的思想环境逐渐活跃,巨量的信息纷至沓来。面对信息爆发式的增长,“记者中心制”逐渐显现出疲软势态,而后“编辑中心制”取而代之踏上了历史舞台。从“记者中心制”到“编辑中心制”的转变,不仅反映了我国政府对新闻业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同时也展现出我国新闻媒体“顺时而变,顺势而新”的发展历程。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编辑中心制”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编辑在采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极大冲击。为顺应融媒体时代的新要求,重新审视“编辑中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网络媒体在台湾地区的兴起迫使新闻业追赶媒体转型的浪潮,正是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代表新闻核心价值的调查新闻中展现出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全新特征。报道者与公众委制新闻等调查性新闻媒体平台的出现与发展,表明了台湾地区调查性新闻媒体创新发展、构建自身话语体系的可能性。吸取成功案例的典型实践经验,以新闻报道的产品化、新闻生产机制的非营利化与新闻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为主要方向,或许是台湾调查性新闻媒体顺应新媒介生态环境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8.
数据分析作为新闻场域中的一种“非媒体力量”,正在通过监测舆情、描摹画像、测量反馈等方式深入新闻业的日常运作中,不仅对记者的工作内容和新闻生产流程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也触及到新闻业的工作边界和职业权威问题。本文运用深度访谈法,探索式考察了数家典型媒体的从业者以及数据公司工作人员围绕数据分析在新闻业中的应用所进行的边界工作,探讨智媒时代数据分析给新闻业带来的边界变化及其对新闻权威的影响。在新闻业边界工作方面有三个发现,一是媒体人对于数据分析的温和“驱逐”;二是媒体人形成一种折中的“对自主性的保护”;三是数据公司通过不断改进功能以适应媒体和记者的需求而对新闻业的管辖范围进行逐步的“扩张”。新闻业的职业边界变化可以归纳为“修复”和“交融”并行的特点,当前数据分析与新闻业之间呈现出一种“温和的区分”和“互有需求下的交融”状态。  相似文献   

9.
陈露菡 《传媒》2023,(22):40-42
ChatGPT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拥有远超前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容创作能力与更接近于人类的交互能力。从数媒时代到智媒时代,以技术驱动为显著特征的新闻业,面临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更迭而带来的现实挑战,但也拥有了打破数媒时代传播格局的全新机遇。展望未来发展图景,新闻业应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自身转型升级,重塑新闻业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10.
媒体应该充当监督政府的“看门狗”,这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对媒体民主功能的理想预期.市场自由竞争导致新闻业集中垄断,内容娱乐化;媒体所有者为追逐利润,丧失独立公正立场,使西方学者对媒体的民主“看门狗”功能产生忧虑甚至怀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媒体“抑制和平衡”体系,信奉专业主义的新闻从业者可以抵制媒体所有者滥用私权,媒体所有者也要维护媒体的公共合法性,网络的勃兴促进了“公民新闻业”的发展,创立了媒体之于民主的一种崭新功能.这些因素的聚合,使自由新闻业在今天依然能够“看护”民主.  相似文献   

11.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10,(16):25-25
十年前,网络深陷“网络泡沫”的阴影中,出人意料的短信拯救了“泡沫”中的网络媒体。如今,报媒面对“消亡论”,在未来十年中将会出现破解这一咒语的新技术,使报媒得以转型。这一新技术到底是什么,中国新闻业似乎不用特别担心,因为IT业在不断地为传统媒体做研发,还有国外媒体做先行实验。对中国新闻业来说,边走边看,技术为我所用即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新闻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探讨人类与信息的关系,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推动着人类与人工智能共生的生态形成。在新闻人才培养中,需要思考技术的边界,以及面对技术革命浪潮时如何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方法】文章旨在结合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最新应用,梳理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脉络,思考ChatGPT对新闻从业者带来的挑战。【结果】ChatGPT在新闻采集、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在高效获取信息,提供新闻写作灵感来源,助推知识生产与传播等多方面。与此同时,ChatGPT在新闻业中应用的潜在问题包括虚假新闻、内容生成“全面”却不“深入”、数据内容的风险与偏见等。【结论】新闻业人才培养的应对性改变可以基于更加强调“融通”育人思想、更加注重细分领域专业素质培养、加强人机协作能力培养等,坚持“以人为本”的逻辑与发展方向,以确保新闻业人才培养能够适应这一变革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张国强 《传媒》2023,(6):39-41
深度融合是当下新闻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各大媒体探索深度融合之际,作为都市报的《大河报》以专业性较强的法律服务为抓手,打造出垂直类融媒体产品“律媒团”,积累了丰富的融合经验。本文对“律媒团”模式和运行思路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未来发展路径。文章认为,以“律媒团”为代表的融媒体发展模式,要从构建内容生态、深挖垂直内容、打造品牌IP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融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于2013年3月18日发布的美国新闻业年度报告,涵盖了对数字化发展、广播、电视等主要新闻媒体的分析.其中关于美国“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其对新闻业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并得出移动时代快速推进,新闻媒体压力与日俱增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以IT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极大地促进了新闻业的发展。采编系统、数码摄录器材、互联网、卫星传版……业已成为新闻业不可或缺的工具,这些工具提高了新闻的传递效率,改善了新闻产品的外观和品质。现在,无论是报社还是电台、电视台,高科技产品的应用都非常广泛。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新闻界与高科技结合的速度还会加快,势头还会更猛。 为此,我们推出了“媒体与技术”这个“科普性”的栏目,探讨与我们工作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状况,还将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技术新成果介绍给读者。此外,我们还开办了“技术信箱”,欢迎读者朋友们就技术方面的问题提问,我们会组织专家来为您服务,回答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朱春阳  毛天婵 《新闻大学》2022,(8):61-77+123
数字技术介入新闻业后,行动者网络替代机构媒体成为数字新闻业新的实践主体。在“液态化”新闻工作边界中,尽管既有以机构媒体为主体的新闻业基础上所形成的行业共识继续成为回应行业冲突的知识来源,但由于不同行动主体在数字新闻业所处的新方位而导致阐释共同体捉襟见肘,实践共同体无法达成。本文基于对《甘柴劣火》事件的系统考察提出,多元行动主体之间以“积极行动者”身份开展协商沟通,有助于数字新闻业新边界与新共识的形成,这是数字新闻业共同体建构的新路径所在。  相似文献   

17.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需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从碎片式探索转向整体性改革,将散点创新综合为集成效能。这需要着力提升优质内容生产力、先进技术应用力、“媒体+”服务力、机制创新力,其中,机制创新是前三者的“助推器”,内容生产和技术应用需要密切结合,媒体服务功能拓展需要优质内容和新技术作支撑。  相似文献   

18.
1999年4月14日至17日,第二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各地以及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美国、埃及等国家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些代表分别来自新闻媒体、新闻教育与研究机构、科研机构或实体等方面,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报刊与媒介新技术”“报业集团的发展”以及“报刊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等三个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便是“第四媒体”。一、“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备受关注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上网的人数约有15亿人。而中国的权威机构CNNI…  相似文献   

19.
开放条件下的编辑工作理念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后 ,我国步入开放经济新时期 ,我国出版业也正在孕育着一场巨大的变革。首先 ,全球先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出版业告别了“铅”与“火”的年代 ,迎来了“声”、“光”、“电”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的新时代。这些新技术将使图书这一古老媒体从其载体到传播形式等方面都发生重大改变。它将集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为一“书” ,以磁性载体读物、全息信息载体读物、网络载体读物等多种形式向广大读者展示出版物的无穷魅力。其次 ,国际出版商进入中国出版市场后 ,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 ,同时 ,…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22年中国新闻业的重大事件为观察对象,重点回顾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北京冬奥会报道与抗击新冠疫情报道等重大题材的新闻实践,从新闻生产、技术采纳与新闻业态三个维度出发阐述本年度新闻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归纳当前数字新闻业在平台社会语境下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从生产到传播各环节的“常态接合”是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闻生产的平台化、触达技术的智能化、治理理念的生态化。数字新闻业的“生产-触达-治理”模式,是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常态接合”的主要呈现方式,因此新闻传媒业应当顺势而为,积极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沟通的能力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