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恩一词在历史中存在已久,但是对于感恩心理品质的研究却少之又少。积极心理学兴起之后,很多国外学者开始对感恩进行研究。近几年,国内许多学者也渐渐开始关注感恩这个研究方向,但是大多集中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感恩心理品质研究。以小学中高段学生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从小学生的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学校等多个维度对小学生感恩心理品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就小学生的感恩现状对未来小学生感恩教育进行方法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一个问题学生转化为例,说明教育者聚焦培养孩子积极心理品质,着眼于问题形成的原因,给予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心理潜能,从建立关系、尝试成功、亲情温润、形成合力等方面着力,可帮助孩子走出问题的“泥潭”。  相似文献   

3.
南雁 《甘肃教育》2013,(22):27-27
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他们的行为,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而品德又是人个性的核心部分.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特别是中学时期是学生个性形成变化的关键时期,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的可塑性都很大。所以,学校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要在德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如何做好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本结合作的工作实际,从热情感染,激发兴趣;引导讨论,体验参与的快乐;鼓励评价,培养自信:热情期望,有待成功几方面浅谈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一种新的思潮,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各类现象作出新的解读。积极心理学为改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理念。积极心理学认为,高校德育工作应努力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养成积极认知方式,帮助大学生获得幸福体验,从而使大学生以一种积极心态投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心理正处于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威熟的阶段,加强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和培养,是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探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感恩的心态是社会文明发展和人们之间和谐共处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变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自私自利、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从加强传统感恩文化教育、提倡内化教育、培养感恩情怀、构建"三位一体"感恩体系等方面入手开展感恩教育,以期达到内化学生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杨梅 《文教资料》2005,(24):126-128
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师范学生因长期患病,意志消沉,在某星期天的下午,到无人的江边,绑上炸药,结束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事情过后,让人深思,可幸的是爆炸没有发生在学校和人群集聚地。笔者作为一名在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从事德育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触到不少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他们身上有善良、朴实、好学的一面,而他们的内心深处,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却让人担忧。本文从德育与个性心理品质的关系、少数民族贫困师范学生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现状、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内容途径等方面,对目前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德育工作中既特殊又普遍的问题进行探讨,敬请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9.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莲德素质的构建,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重视德育工作,重视感恩教育,并通过感恩教育,带动德育教育,引领学生的文明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塑造一个和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德育效果较差长期困扰一些学校 ,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和道德困惑干扰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究其原因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忽视了心理品质教育。如果不重视心理品质教育 ,不将心理品质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加以系统地实施 ,提高德育实效只能事倍功半。一、心理品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根据教育学的观点 ,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受教育者的身心是构成教育实践活动的要素之一。教育的目的 ,要在学生个体的身心的不断发展中得到实现。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 ,思想品德是主导人的身心健全发展的灵魂。从德育的内容看 ,包括道德品质教育和思…  相似文献   

11.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带好一个班级需要一个高素质的班主任。一个高素质的班主任在教学活动中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项工作中达到最佳水平。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13.
学会感恩有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学会感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90后”高职学生因其特殊的成长环境等因素影响,感恩缺乏。故此高校应该开展感恩教育,可以从知恩、施恩、感恩三个层次着手。  相似文献   

14.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还是人的一种内需与品德。社会忘恩故事的流传,学校"忘恩"情绪的潜伏,学生感恩的缺失,无一不让人深思。学校德育要真正落于实效,应当重视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思想,感恩意识是个人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个人素养和能力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在小学,利用小学德育课程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是提高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在小学德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小学德育工作是难点也是重点。本文从小学德育的实践出发,探索提高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课程是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是学生成长的路线图。因而,我校优化课程结构,着力构建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课程图谱:通过"奉文育贤"的德育课程和人生规划体验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通过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通过实施融拓展、体验、探究于一体的社团课程,激发学生志趣;通过探索创新素养培育课程,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17.
浅谈感恩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大平 《教师》2013,(33):19-19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交流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林晶 《海南教育》2008,(6):150-150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 一、据教材内容。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教材中重要的、本质的东西,从丰富的化学现象出发,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因为基础知识具有再生能力和增强智慧的功能,它能唤起智慧的想象力。人的知识的升华,智慧的闪光,知识的深化,都是以基础知识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20.
龙斌 《文教资料》2007,46(29):175-177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引起高度重视。文章从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内容入手,分析如何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