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  相似文献   

2.
时间与人生     
正近有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朱利安·巴伯精研40年,提出全新时间观念,他认为,地球、地球以外的一切,直至最遥远的星系,所有的都永恒不变,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实际上,时间和运动只不过是幻觉。他认为时间在宇宙中不起任何作用。"宇宙外没有滴答作响的时钟来衡量事物发展的进程"。细察其说,似乎是谓时间只不过是一把衡量物体位置变化的尺子。或者说是人的"自作多情"的认识。他以为时间并不  相似文献   

3.
3.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以暂时联系的形式(识记)和留下痕迹(保持)、以及这些联系的痕迹以后在脑中的恢复(再认和重现)为特点的。 由于人有第二信号系统,人不但能识记直观的事物,获得直接经验,而且可以识记词、言语,获得  相似文献   

4.
    
<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  相似文献   

5.
"我想要真正理解我的父亲,同时也 想找到我从未理解的那部分自我"。人到 了一定的岁数,也许会自然产生出这种 愿望。 如果说青年是渴望通过接触全新的外 部事物来了解自己的话,年岁渐长的人就 会开始明白,外在的很多事物将永远是遥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写作时,会将自己的情绪与想法移植到作品中来,写人、叙事、说理等等,都会或多或少地沾染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而联想与想象正是表达这种主观愿望的最佳载体。"联想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而想象则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从而建立起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思维大厦的基  相似文献   

7.
彭雅芬 《初中生》2013,(17):15-17
写"虚"与记"实"乃写作常用手段。所谓"虚",是指作者主观的情和意;而"实"则指客观的人、事、物。运笔谋篇时,让客观事物寄寓作者主观的情和意,使之成为某一人或者某一事物虚化的形象,以它为主体来叙事、抒情或说理,从而表达文章的主旨,这就是"避实就虚"法。这种方法颇近于诗歌中的"比兴",寄托讽喻,化实为  相似文献   

8.
尽管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界对证据这个概念给出了不少定义,但实际上依然没有体现证据的本质特征。过去的事件在现实中会留下许多的痕迹,包括人类的记忆也是一种痕迹。通过收集过去事件遗留的痕迹,并对这些痕迹进行分析,可以复原过去的历史,达到查清案件事实的目的。因此,证据是诉讼主体提出并用来证明过去事件的痕迹和对痕迹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对学生进行瞬间记忆训练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痕迹理论"所得出的结论指出:"凡是已经识记过的事物都会在大脑组织中以某种形式留下痕迹"。记忆痕迹在脑中的储存分三种情况: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间记忆储存时间很短,但在记忆过程中占有主要作用。在这个基  相似文献   

10.
"子在川在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名言,通常我们会从修辞的角度理解其含义: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朱光潜先生曾从美学的角度评价这句话,他采用的是推想孔子说这话时的心境:"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这种想象式阅读是基于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引发探究的一种阅读方法。它通常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创造性的对文本内容展开联想,推想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意图,走进作品塑造的人物内心,尽可能地与作者、作品、  相似文献   

11.
记忆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是过去的经验在人头脑中识记、保持、重现、再认的心理活动。学生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才能掌握知识,不断地积累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  相似文献   

12.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学生记忆力的培养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记忆与感应、想象、思维等心理现象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它不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而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支配的。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学习过的动作,都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并且把这些联系痕迹储存起来,加以巩固,此后,在相应的刺激影响下,重新呈现出来。所以说,记忆就是暂  相似文献   

14.
正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的人、时间、空间、事物及对其注解的集合,是克里奧(希腊神话中掌管历史的女神)的精神化身。我,徜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8年,"置疑设问,学术探讨"的教学范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5.
<正>如何指导学生写好符合规范的记叙文,是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一些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一、记叙文的文体要求阐释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其特点是,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  相似文献   

16.
曹卫星 《中国教师》2011,(22):39-40
<正>《现代汉语词典》对"比较"的解释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旨在通过比较显示异同,凸现主体事物,使其特点更加鲜明,效果更加明显。"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将"比较"这一方法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来,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把内容上、主题上或形式上有一  相似文献   

17.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是一种从"来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标域"事物的映射过程。本文运用空间映射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探讨作者如何使用隐喻来建构语篇,以及读者如何根据语境和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特征判断"白象"的隐喻意义,进而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一种表现手法.而"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长大     
如果你长大,天空依旧有飞鸟的痕迹;太阳依旧东升西落,沙漏依旧翻过来覆过去。可时间却悄悄地流走一季又一季。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时间观中,时间被视为是外在于事物的一种客观存在.这种时间观在西方现代哲学中发生了变化,即时间被视为是事物内部生成演化的显现形式,时间发生于事物生成之中.这一"转向"首先发端于爱因斯坦、普里高津等人作为哲学前提或理论命题的科学研究之中;之后欧洲大陆哲学尤其后现代哲学均有这一方面的相应变化.事实上,"时间观的内部论转向"是西方现代哲学发展的重要特征,而它表现在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变化之一,就关于事物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多维时空"的观照方法,从而突破了传统逻辑主义的"一维时空"的结构分析方式,确立了"时间"要素在认识中的参量意义和予以事物动态说明的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