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市场失灵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不合理,其突出表现为人才高消费、就业市场分割、不同用人单位供需比严重失衡等,进而引发教育资源和人才的巨大浪费。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就业服务公共产品供给缺失问题则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由于政府与高校负有就业服务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因而它们有责任克服人才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调整人才培养机制,消除不公平就业政策,打破就业市场分割状况。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大学生数量以及就业能力素质等因素制约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形成企业人才紧缺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矛盾。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着力推行高校教育改革,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革新促进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着手,探讨高校大学生就业新思路,以改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缓解社会就业矛盾,可通过强化专业素养与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资本问题,鼓励大学生创业,加强就业平台建设,促进大学生素质建设,提高大学毕业生质量,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及现实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完善,我国就业市场供需出现了失衡,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设已成为高校的一种共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适应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包括就业社会心理适应力、自主就业的能动力,以及职业发展的潜力等方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是主体与高校、社会人才培养要素之间互动选择的结果。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机制创新来克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组织要为培养个性化毕业生人才提供平台。可以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支撑和组织承载的综合体现。因此,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现实地看,互动共进模式则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完善,我国就业市场供需出现了失衡,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设已成为高校的一种共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适应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包括就业社会心理适应力、自主就业的能动力,以及职业发展的潜力等方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是主体与高校、社会人才培养要素之间互动选择的结果。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机制创新来克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组织要为培养个性化毕业生人才提供平台。可以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支撑和组织承载的综合体现。因此,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现实地看,互动共进模式则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皖南医学院药学院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就业意向的调查和研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从高校和大学生两大供给侧着手,提出相应举措,调整药学人才供给结构,提高药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药学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药学人才。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下大学生考虑的重要问题和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主要是侧重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考、选择有人才缺口的企业、推迟就业选择考研,大学生心理素质低下、高校扩招和高校就业机制残缺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此,文章认为高校应从作为负责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压力、加强和社会单位的合作几方面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改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不足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其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折射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已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极为重要的任务.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所存在的问题及引发的原因的分析与思考,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试图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寻求一种有效的链接.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作为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采取多项措施,从专业建设、品牌效应、质量保障、宣传引导、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9.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产业需求对接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是否应与产业需求对接?笔者认为,产业需求作为决定高校人才供给及专业设置适度与否的“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一命题,现今仍有再次重申并取得更多社会共识的必要。从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人才供给与社会产业需求对接的视角及操作层面入手,是合理设置高校学科专业及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大学生就业转入市场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应运而生,就业市场成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试金石"。中共中央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深刻理解"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如何通过创新,迎接新挑战,就成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章莉 《林区教学》2020,(4):52-55
大学生胜任力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条件,也是适应某个职业或者胜任职位的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大学生的个体条件、综合知识水平、管理能力、道德水准等密切相关。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自我个性发展之间的衔接问题,通过胜任力理论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在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基于胜任力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体验式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需要改革高等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体验中认识世界,提高能力,最终做到"知行合一"。由于其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体制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该文以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立足点,以就业为导向,针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提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调查表明,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高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出现与企业用人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此,政府学校企业需要建立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三方共同努力,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中心任务,做好教学保障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师团队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自主创业成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改变就业观念,不同于传统就业的一种新选择。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需要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全面配合的新生事物,特别是创业教育和大学生所做的创业准备是自主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并影响着未来人才培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全球金融危机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对我国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和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挑战。为此,从学校到学生必须强化全程职业规划意识,采取项目运作制集结现有部门,发挥整合教育效应,将本土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教育教学计划,通过校企互动促进就业方式多元化。同时采取以下保障措施:以促进就业为宗旨,推进高校整体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政府机构为依托,拓展生涯规划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大庆精神为内核的石油企业文化进石油企业院校校园,石油企业院校校园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石油企业文化为命题展开分析,阐述石油企业院校校园文化本着服从于学生零距离就业的诉求,应积极创设新型育人环境,着力建设以大庆精神为内核的石油企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以帮助石油工程专业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  相似文献   

18.
人才培养模式事关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在法学专业面临规模扩张和就业困境的双重压力下,改革和完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各高等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河北大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实际调研发现,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缺陷。比较与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和成功经验,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应当加快推进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课堂教学环节的内涵建设、在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是今后就业发展的大趋势。为适应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在高专德育教育中引入SYB,为高专德育搭建了与社会接轨的渠道,使得高专德育更有针对性,更赋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坚持四种理念、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制度保障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