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忌捞针式即提问要求学生像大海捞针一样回答问题。例如有位教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齐读课文后即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诸如“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范围太广又无中心,学生回答摸不着边际,且与课文意思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提问的效率,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我对课堂提问的得失进行了思考:为什么有的时候提问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有的提问无法组织起有价值的讨论?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提问?我意识到,提问要追求有效性,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学生就会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一、提问应具有挑战性如何设计出一个有价值的提问?备课时要慎重考虑。所提问题切忌大而空,而应当具体深入,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我在教学中发现,像“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你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探讨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思考的发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可能比关注课堂上气氛的热烈、学习方式的繁复更具有教学价值。
  一、启发提问,挖掘文本内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思维活动往往从质疑开始。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解,在求疑中发展思维。如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时,我和学生大致理解故事内容之后,在轻松的氛围中讨论南郭先生,启发学生质疑:“你对南郭先生有什么想要提问的?对于故事情节有什么感到疑惑的?”顿时,学生们纷纷质疑:“南郭先生不会吹竽,那他是怎么混进宫去的?”“南郭先生假装吹竽,为什么旁边的乐师没有揭发他?”……这一个个问题将课文内容抖落得稀松可见。于是,我就组织小组讨论,最终在大家的研讨中,将文本的关键词句挖掘深刻,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思想落到实处。课堂要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解疑的氛围,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分数”单元的“整理与复习”时,学生梳理知识并进行巩固练习后,我把例行公事式的提问“今天你懂了吗”换成另一个话题:关于分数,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真是没想到,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一个可用性很强的资源。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和文章的内在联系,激起探究欲望,诱发学习兴趣。如教学《寄往南极的信》,我先板书课文标题,再引导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谁给谁写的信?”“为什么写信?”“信上写了什么?”“信是怎样送到南极去的?”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分类后,有的让学生自读…  相似文献   

6.
一、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使用青岛版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数学问题。那么,如伺引导学生根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下面结合两个教学片断,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按事先备好的教案向学生提问:“小蝌蚪是用什么办法找妈妈的?”有学生说:“它一个一个问着找。”这正是我需要的答案,当我肯定他的回答时,另有一个学生答道:“小蝌蚪这样一个一个问别人来找妈妈,是最不聪明的办法!”这是我预料之外的答案。我想到学生的说法不能轻易否定,就问:“那你说小蝌蚪该用什么好办法找妈妈呢?”“现在条件先进了,小蝌蚪只要写一则《寻妈妈启事》,在电视上播放一下,不就简单了。”这时,又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青蛙妈妈也可以写一个《寻儿启事》,写上蝌蚪的样子和…  相似文献   

8.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9.
《广西教育》2006,(11B):8-8
樊俊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很多教师这样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你喜欢哪一段?”“你有什么不清楚的?”在这种引导下,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发表自已的感受和观点。但也有不少教师把这一类提问当成“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组和学生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那么,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呢?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正规和非正规的场合,无论是面对大学的学生,还是新闻记者。每当有人问我:“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我便回答:“张抗抗。”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什么?”我回答:“《分界线》。”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尽量体现这一精神,但却存在着偏差。下面笔者从几个教学案例出发,谈谈对算法多样化的几点理解。案例1:某位教师在教学“5的加法”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动画情境:有4只小鸟,又飞来一只。让学生观察后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教师在都加以肯…  相似文献   

12.
一、让个性化的提问更自由 有位教师教学《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时,一名学生霍地站起来。大声提问:“请问老师,为什么国旗要和太阳一同升起,不和月亮一同升起呢?”教师一脸茫然,继而不耐烦地说:“你发什么神经,国旗哪会与月亮一同升起7你见过晚上升国旗吗?”想起这件事,我就感慨良多。天真的脸、纯真的心,决定了孩子思维的单纯性,但是往往在这看似“单纯”的问题后面,隐藏着丰富的想象力、强大的创造力。那些极富个性的提问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极好契机,教师应好好利用并加以鼓励,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3.
重视自主提问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翻开任何一种版本的新课程教材,我们随处可见“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等提问要求,可见对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重视。可是,教材中再多的要求只能是人为的主观愿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提问方面又践行得怎样呢?  相似文献   

14.
两点感受     
近期读了《山东教育》杂志上《丰满教育腾飞的双翼》一文,我受益匪浅,并认识到:1.数学教学大有学问马刚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断以及教师们的评析,让我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技巧的重要性。教学中要根据例题的宗旨,再联系本班实际和学生兴趣而变题,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马刚老师的课就因为切合学生实际,而上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新鲜感。而我在课堂上缺乏这种技巧,领着学生走了许多弯路。在执教公开课“年、月、日”时,我提问的一句关键话:同学们,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把一年中的每个月的天数记下来?或者说你发现了什…  相似文献   

15.
新入选教材的《海上日出》(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通过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表达作者对雄伟壮观的大自然景象的赞美之情。教学本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理解文字内容,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情感,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发现,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具体操作如下:一、观图1.出示挂图或投影显示画面内容。提问:(1)你从第一幅图上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导”说,即要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来说。)(2)第二幅图呢?(方法同上,但要注意从“扶”到“放”。)…  相似文献   

16.
教师教有用的数学,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呢?下而是我的几点思考:一、强化数学知识技能意识在《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学中,有一位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幅精彩画而:“爸爸、妈妈和我在溪水边嬉戏”。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相似文献   

17.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设想:“奇特”“生命力强”“顽强”一定是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初步印象。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改变一下提问的角度,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挑山工》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如果教师从正面问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往往很难调动。这时,教师可换一个角度问学生:“‘我’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学生由问题得到暗示,联系上下文一想,不难发现句中的“它”既是指那幅画,又是指那种不断攀登的精神。再如,教《捞铁牛》一课时,教师不是问怀丙和尚在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工作,而是这样提问:“只要哪一项准备工作没做好,铁牛就…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使他们增长智慧。例如,在进行一年级“加减法口述应用题”的教学时,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出示如下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学生:“图上画的是猴子。”老师:“这些猴子都呆在什么地方?”学生:“有的猴子在树上,有的猴子在地上。”老师:“树上有几只猴子?地上有几只猴子?”学生:“树上有4只猴子。地上有3只猴子。”老师:“你们比较一下,这些猴子都一样吗?”学生:“有大猴  相似文献   

20.
《黄山奇石》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闻名中外的安徽黄山风景区有无数奇石,景色秀丽神奇。教学时,我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一、让学生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这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体会“奇石”的“奇”之前,我一改以往按课文写作先后顺序学习的习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问:课文写了哪些奇石?你最喜欢哪一块?然后与学生一起先学习他所感兴趣的石头部分,之后再向学生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块?”再与学生共同学习。这样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