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上海书展文化讲坛上,莫言告诉读者,他的文学之路是从阅读开始的,“读得多了都有了创作的冲动。”他回忆说,年轻的时候能够看到的书也就是红色小说和古典作品,一开始纯粹是看故事,从来也没想过以后自己也能拿笔写。“那个时候,我认为作家的职业是神圣的、非同小可的。”后来,莫言的一个邻居启发了他当作家的梦想。“那个邻居是个右派,经常向我描述济南一个作家的情形,说那个作家‘腐败’到顿顿吃饺子的程度。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就想,我将来当作家是不是也能过上这么‘腐败’的生活呢?从此,我就梦想当作家。”但是,莫言一开始的写作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我按照‘文革’期间的阅读经验进行克隆,  相似文献   

2.
我的作品里面有一种冷酷的美,这与本人的审美趣味有关,也跟自己的优势素材密不可分。人不可能写自己不喜欢不擅长也没感觉的东西。每一个作家的生活积累是不一样的,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作家要写什么东西,肯定要去体验生活,要亲身经历这种生活,甚至一定要到那个地方去,比如行走作家一定要到那个地方去。但是有些人可以关在家里闭门造车,他也要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惟一的源泉,这是没错的。但是他可以根据自己平常的生活积累,根据他自己的情感积累来推断他没有接触过的事件和人物,设身处地地去想在碰到某种情况时笔下的人物是怎样…  相似文献   

3.
莫言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获奖评语是“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莫言回忆到,“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乡村的生活经历,让他“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笔者认为乡土情结可以是高中语文课堂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让孩子有一个"文学情人",这是说,应培养孩子对文学的挚爱之情,让文学成为孩子心中的最爱。法国思想家、教育家、作家卢梭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他自五六岁时跟他父亲一起读小说,"我母亲留下了一些小说,吃过饭我就和父亲读这些小说。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初的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异军突起,他的作品以其清新的内容,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大批的读者,促进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这位作家就是独树一帜的杰克·伦敦。杰克·伦敦是一位来自社会底层和靠个人奋斗成名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自己传奇般的生活经历和矛盾、复杂的精神世界。他于  相似文献   

6.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憧憬着所有的一切,觉得生活单调无意义,一任时间磨砺我的天空;尾随着日子走在队伍的后面,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看着别人按部就班地生活,我不知道自己更羡慕和鄙视哪一种。那个一文不名的作家对我说,十八岁的眼睛看人、看世界都难免有误差。他还模仿伟大领袖著名的湖南腔: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夜晚我骑着单车走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了博尔赫斯,阿根廷的那个盲人作家。他在他的《圆形废墟》中描写了一个做梦的人最后发现自己也是别人的一个梦,没有谁能够真正读懂博尔赫斯,遥远的博尔赫斯…  相似文献   

7.
学生问:“最近几次考试,经常有文学常识方面的题,有的填空、有的解释、有的填表。过去我忽视这方面的知识,结果丢分较多,现在想学,又不知怎样学效率才高。”我喜欢引导学生自学文学常识,怎样自学效率才高呢?首先,要注意划分文学常识的不同层次。比如对作家的了解,知道了姓名、生活时代、代表作品是一个层次。再深一层,了解他的生平、简历、主要作品的篇目。了解他的生平事迹经历,知道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更深的层次。需了解的作家的数量也可划分为层次。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作家为例,第一层了解教材中涉及的三十位作家;第二层了…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是一个真诚"写农民"、"为农民而写"的通俗乡土作家。在那个时代,一方面他自觉追求文艺大众化的审美方式,一方面又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在不违背创作初衷和审美追求的同时,又要紧跟政治的节拍是何等的艰难。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前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即从走上顶峰到跌入深渊。这一戏剧性变化是一面透亮的镜子,显示了文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环境的多变性,同时也表明了赵树理坚持文学立场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9.
作家蒋子龙认为:“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10.
申跃中的创作命运中因袭着一代乡土作家的优势和劣势.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入骨入髓的生命体验给申跃中的农村题材小说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使他得以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艺术领域里耕耘收获.然而,农民歌手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局限也给他的创作之路留下了某些缺憾.  相似文献   

11.
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重要一员,曾对小说的形式特征作过艰苦卓绝的探索,由于特殊的童年生活经历,余华对死亡——这一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文学主题的关注和表现更是显得尤为突出与奇特。他的小说创作经历了转型前、转型期、转型后三个阶段,和其创作的转变一样,余华对死亡主题的探索也有一个嬗变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死亡表象、死亡思考到死亡承受的衍变脉迹。  相似文献   

12.
一最早让我知道世界上“小说”这个词的,是我初中时的一位语文老师,他叫徐宗文,江苏宿迁人,是一位京剧演员,因出身问题下放到我偏僻闭塞的家乡当小学教师。我十分庆幸自己碰到了这样一位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老师。他借给了我很多书,是那个年代里不可能看到的好书,有鲁迅的,有茅盾的,有茹志鸥的。他给我讲了许多作家的故事。例如,他告诉我,有一位张姓作家,苦苦追求一位女作家,阴错阳差,他们未能结合,于是男作家就怀着忧伤的心情为自己起了个笔名:张恨水;而女作家呢,则为自己起了个笔名:谢冰心。合起来则是“恨水不结冰”之意…  相似文献   

13.
正偶然,看到奥尔罕·帕慕克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父亲给他留下了一个充满文学梦想的手提箱,里面装满了他的手稿和笔记本。他父亲有一个很好的书房,总共有1500册书籍,这对一个作家来说绰绰有余。我幻想着那个书房,想到自己已在天国的父亲。父亲读书不多,但他也喜欢文字,哪怕一张脏兮兮的报纸,他信手展开也要读半天。在我童年时代,父亲从城里回来只给我买过一本书,是本故事书,大意是说一个县官判案离奇。现  相似文献   

14.
“同路人”是俄国一个特殊的作家群体,他们在俄国专制社会中成长,了解那个社会,同时又厌恶那个社会,用犀利的笔触抨击那个社会。他们希望变革社会,同情革命,但又抱有怀疑。鲁迅晚年翻译了大量“同路人”文学,耐人寻味。他对“同路人”作家评价很高,不仅是从艺术的角度,也是从思想的角度。而且,鲁迅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与“同路人”类似的作家,而非革命作家。他关心“同路人”作家在苏俄革命政权建立后的命运,有几分惺惺相惜的味道。  相似文献   

15.
《家教世界》2014,(5):14-14
傅尼叶是法国的幽默作家,获得过费米娜文学奖,他书里的主人公是可爱的小孩。可是在现实中,他的生活却与此相反,他有两个智障儿子。一般而言,家里有一个智障孩子就是世界末日了,而傅尼叶则自我打趣,是经历了两次世界末日。这样的概率,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买了张基因的彩票,可惜没有中奖。  相似文献   

16.
刘绍棠1936年生于北京市通县儒林村,13岁开始发表作品,读高中时写的《青枝绿叶》便被选进高中语文课本,他是众所周知的“神童作家”。然而,这位幸运的作家却走过了一条不幸的路。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在家乡度过二十年的“践民”生活。这种生活却给予他丰厚的积累,重返文坛,便进入创作的“井喷期”。几年来,已创作长篇小说11部,中篇小说集11个(收中篇小说40余部),短篇小说集7部,散论集7部,还有2部选集和5种外文版选集。计43种,500余万字。丰富浩瀚的著述和作品构建起刘绍棠的“运河文学”体系。 “运河文学体系”,也是他倡导的“乡土文学”体系。 1979年,刘绍棠重新执笔,面对的是千帆竞发,万木争荣的文艺春天。前辈作家重新焕发创作青春,同辈人扬鞭策马,后起之秀脱颖而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文坛几乎每周、每天都在报导着激动人心的消息。从来不甘落后的刘绍棠感到形势逼人,产生危机意识。于是他以文坛才子的敏感,把自己放到当代文坛的作家队列中,认真比较分析,从而选定自己的创作方位。他分析道:“写干部我不如王蒙,写知识分子我不如宗璞,写士兵我不如王愿坚,写工人我不如胡万春,写劳改队我不如从维熙,写市井我不如邓友梅。但是,相对而言,我在写农民上比他们有优势。然而,写农民也有强手,李准和  相似文献   

17.
正福克纳说过,一个作家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在我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中,有一个名叫桑桑的小男孩,他在童年时期也经历了一段与厄运相拼的岁月。那是我蘸着童年的记忆,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来为读者讲述那段时期不同的人和事对我的影响。我有一位慈祥的老祖母,我的聋子祖  相似文献   

18.
李琦  杨小红 《培训与研究》2007,24(7):1-3,22
在20世纪诸多杰出的作家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同二三十年代其他表现农民的作家相比,最大不同在于写作立场的不同。后者是“为农民写作”,前者是“作为农民写作”。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家庭出身与社会生活经历;(2)创作前预设的特定读者群以及传统的文学观念。故事情节和大团圆结局;(2)土味十足的语言形态。  相似文献   

19.
孙犁在鲁迅及其作品的引导下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为人生"是他思考文学问题的出发点,他结合当时文学工作者的实际,提出作家双重身份论和文学的生活性理论,以强调作家的主体意识,维护文学的独立性,廓清文学与政治的边界。他认为作家的主体意识是靠作家自身深厚的生活和文艺修养来支撑的。孙犁的这些思考的目的在于捍卫作家美学追求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一不了解亨利·劳森,就不会了解十九世纪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丛林人。这样说决非夸张之词。丛林人由于劳森的辛勤笔墨,才在世界文坛上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丛林生活需要丛林作家,而劳森恰是生逢其时。他生于斯,长于斯,十二岁时便开始写作,直到逝世前一周,还在澳大利亚文学园地里耕耘。牧羊、剪毛、油漆、搬运,样样他都干过。骑马、喝酒、打架、捐钱,事事他都经历过。他熟悉自己的写作背景,把自己的叙述建立在牢固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事实上,他就是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实主义希求作家去研究的,是穷人,是贱民,是芸芸众生中的微贱者。劳森的出生和经历使他格外关注这样的人物;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