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禹锡一生历经坎坷,正是由于其长期处于逆境之中,作诗才华得到充分展现,因此结交诸多好友,一同吟诗作对,留下大量传世之作。在众多和唱之作中,既有对故友的怀念、不舍,又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意象和人格意蕴转化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
余树财 《教学考试》2024,(19):25-29
<正>笔者梳理2021—2023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发现,寄友酬赠类诗歌占据高考命题选材的50%(见表1)。不难看出,寄友酬赠类诗歌成为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查频率较高的一类,当引起高三复习备考的重视。一、寄友酬赠类诗歌的内涵和特点寄友酬赠,顾名思义,指朋友之间交往而互相酬赠。诗歌是在特定场合下为朋友所写,通过友人间的相互酬唱、赠答、投寄等方式表达情感、传递友谊。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领略本诗之美,体会本诗看似寻常的语句背后的奇妙之处,进一步提升审美鉴赏品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理解节妇委婉的拒绝方式,学习其拒绝的智慧。能有理有据有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思维的品质。3.学习本诗比兴寄托的手法,读懂字面之言,把握言外之意。4.了解酬赠诗的一般特点。【教学重点】学习本诗比兴寄托的手法。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的赠酬诗在体裁上以七言绝句为主。优秀的赠酬七绝,贯穿着亡国之悲、遗民之痛和人生感喟,表现了诗人的“真情”和“品性”,凸现了诗人士人情怀和别具一格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5.
课内提升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烂ke( )人侧pan( )折ji( ) liao( )落qiong( )楼tong( )关踌chu( ) qi( )户二、解释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相似文献   

6.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请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试作解释。(1)阡陌交通33,鸡犬相闻()(2)率妻子33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乃不知有汉,无3论3魏晋()(4)不足33  相似文献   

7.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友情诗中的精品。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被朝廷召回,在返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白居易相会。宴会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表示对刘禹锡长期遭贬的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作答。此后,他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首联接过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长”的话头来开篇,交代了被贬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多年来,一直被选人高中语文教材。那么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情”呢?《教师教学用书》分析得很明确。即“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人物在三世变迁后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既然是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那么有关家庭琐事的细节描写。都应重在怀念。但《教师用书》对“祖母赠笏”这一细节的分析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闲人 《语文新圃》2010,(3):17-18
唐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病树前头万木春”名句,其中“病树”意指枯萎之树木。反衬欣欣向荣之万千林木.作为对句,与出句“沉舟侧畔千帆过”一唱一和,以喻示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相似文献   

10.
点睛与精练1.解释下列字词,并为加点字注音。燕·()花·朝()节·()鹄·()娟·然()倩·()女()·()鬣·()·()浃·()曝·()呷·()堕·()事·()恶·()能·()2.辨析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不同用法,并谈谈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1)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郊田之外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的名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近几年来被人们无限制地拔高了。刘大杰在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上说:“五、六句转入雄健,有柳暗花明之境。说明反动势力的命运是不会长久的,新生的事物必然要代替腐朽的事物,这是新陈代谢的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对这二句的注释也说:“作者用这两句答他,虽自比为‘沉舟’‘病树’但指出个人的沉滞算不了什么,世界还是要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并把最后一句的“长精神”说“有抖擞自奋的意思。”总之,赞美之词,不一而足。我认为:这些说法是片面的,是不符合本诗的旨意的。这首诗是作者对自己二十多年坎坷生活的概括,是对排挤打击自己和故友的宦官势力的愤懑,同时也充满了对自己和故友不幸遭遇的哀怨,感伤的情味较重,流露出诗人对人事变迁  相似文献   

12.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多年来,一直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那么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情”呢?《教师教学用书》分析得很明确,即“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人物在三世变迁后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既然是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那么有关家庭琐事的细节描写,都应重在怀念。但《教师用书》对“祖母赠笏”这一细节的分析却值得商榷。《教师用书》说:“回忆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对这一分析,笔者…  相似文献   

1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出自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值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奉诏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好友自居  相似文献   

14.
27 洗 27.1 洗甲骨文作()(),[3]P·436字为甲骨文()所从,先说()字. 甲骨文()、又作()(),或省作()、()、()、(),[3]P·674见卜辞(依小篆作歬,后隶作前,为洗之本字,说详后,为印刷方便,即作前)  相似文献   

15.
*《本命年的回想》见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烙·饼()簸·箕()·阖家()大吃大嚼·()返老还·童()腌渍·()骚·扰()·吆喝()2.辨形组词:先注音再组词。栗()粟()薯()署()抠()呕()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  相似文献   

16.
正以诗文会友,用诗文寄托情思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酬赠诗。它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酬者就是酬谢之意,酬赠诗多是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与今人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除了朋友间的互相唱和之外,诗人也常常赠诗给亲友,用  相似文献   

17.
一、填空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于()年()月()日颁布,自()年()月()日起施行。2.()制度是我国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必要补充。3.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和()。4.刑法中的"但书"一般表示:a.();b.();c.()。5.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6.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的原则是()。7.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刑罚)的一种应有的承担,这种承担体现国家对行为人否定的()评价。8.刑事责任是介于()与()之间的桥梁和纽带。9.刑事责任主要通过()来体现。10.犯罪的()或者()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中国领域内犯罪,即受中国刑法管辖。11.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  相似文献   

18.
西江月(略)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选出对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明月别·枝·(另一树枝)惊鹊B.听·取·(听得)蛙声一片C.旧时茅·店·(卖茅草的商店)社林边D.路转溪头忽见·(同现)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按要求填空。(1)这首词上  相似文献   

19.
任树民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41-43,50
马瑞辰与姚莹是姑表连襟.他们的交游、酬赠诗文,见证了彼此的笃厚情谊.后人通过这些诗文不仅可以勘合马瑞辰的生平事迹,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姚莹他们所处时代觞咏酬唱风气.  相似文献   

20.
一、填空(每空1分,计20分)1.在近代国际法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大事是()的巨著()的发表。2.确立国际法原则的辅助资料有()、()和()。3.中国的陆地边界长(),海岸线长()。4.外国人待遇的原则有()、()和()。5.在国际法上,引渡一般需经过的三个程序是()、()和()。6.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使馆馆长可分为三级,分别是()、()和()。7.国际法院的职权有()和()。8.截止到2001底,联合国的会员国有()个,其中创始会员国()个。二、不定项选择(每题2分,计40分)1.国际法编纂的意义在于()A.国际法的法典化B.是国际法汇编成册C.国际立法D.编辑成册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