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经》中的美刺诗是其重要的抒情主题之一。然而,在与政治有关的诗歌作品里,绝大多数属于怨刺诗。除去《大雅》和《小雅》中那些用于庙堂祭祀的史诗和颂诗外,很难再找到真正意义上的颂美诗,而《召南·甘棠》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政治颂美诗之一。厘定召公奭或召伯虎与《甘棠》的关系,探讨《甘棠》表现的主旨及其表达方式,是正确解读此诗的管键。  相似文献   

2.
对于《诗经·召南·甘棠》篇中的“蔽芾”一词,《毛传》训为“小貌”,而《诗集传》训为“盛貌”。两种解释到底孰优孰劣,可以从词义和诗意两个角度对“蔽芾”的真正含义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即以《诗集传》为代表的“盛”义来解释“蔽芾”才为恰当。  相似文献   

3.
<正>本期关键词:鹊、鸠写在前面: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鸠占鹊巢",从字面意思看,是鸠占了鹊的巢,比喻强占别人的居所或位置,应当是一个贬义词。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召南·鹊巢》一篇,诗以鸠居鹊巢起兴,写古人在送嫁的路上,见到大自然中的布谷鸟在喜鹊的巢中,联想到新娘出嫁到夫家,可见这是一首极美的新婚送嫁诗,其中还包含了周代奴隶主贵族之间盛行的一种媵嫁制度。我们来一起读这首诗。  相似文献   

4.
《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公所说”中的“拜”字之义,历代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通过对“勿翦勿拜”中的“拜”字及其在韩、鲁《诗》中异文“扒”字的考察,同时采用方言中相应词语以及相关民俗的证据,得出结论:“拜”、“扒”都是假借用法,所表示的意义是“攀爬”。  相似文献   

5.
关于《召南·驺虞》一诗本义的理解,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不论是"诗经汉学"、"诗经宋学"还是不带宗派门户偏见的"独立思考派",对《驺虞》诗旨的探讨都没有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诗》之为"诗"是因为它本身是一部文学作品。如果结合《驺虞》诗篇的情感基调、诗歌反映的时代文化内涵以及先民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来看,它应该是一首哀叹艰苦狩猎生活的诗。  相似文献   

6.

《诗经·召南·江有汜》是一篇篇幅短小,但在内容主旨的阐释上却存在较大古今差异的作品。不同的阐释都建立在对诗文语词不同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解释影响诗意解读的重要语词如“悔”“处”“啸也歌”,并详细分析诗歌的情感逻辑与表达倾向之后可知,该诗抒发的是一位与即将出嫁的“之子”感情甚笃却不能从行的女子对“之子”的担忧与牵挂之情,真挚的情感抒发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在盛行媵婚制的周代社会,这样的牵挂与担忧符合媵婚制度对媵者的道德要求,这是《毛诗序》提出“《江有汜》,美媵也”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
《诗经》的地域性特征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关于国风中的《周南》《召南》的地域性 ,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从地域位置、诗歌内容两方面进行考辨后发现 ,《周南》《召南》具有鲜明的南方文化特色 ,应属于南方诗派 ,是楚辞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诗经·召南·驺虞》是关于保护动物的一首诗,它反映了我国先民很早就具备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诗经》研究是王夫之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经稗疏》、《诗广传》、《诗绎》、《诗经考异》、《诗经叶韵辨》等论著,对《诗经》进行了综合的考察研究,持论甚高而卓见至多。其中对“二南”的划分足见一斑。关于《诗经》中《周南》、《召南》的划分,自古以来,各家解说不同。《毛诗序》以王、侯之风为划分标准,认为《周南》是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召南》是诸侯之风,故  相似文献   

10.
江有汜, 江有渚, 江有沱, 之子归, 之子归, 之子归, 不我以。不我与, 不我过。不我以, 不我与, 不我过, 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首诗的题意历来有三解:一说是“美媵”之作。最早见于《毛序》:“文王之时,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自悔也。”此说在封建社会极流行,诗学大家朱熹、吴闯生、姚际恒皆主此说。二说系媵女未得从嫁的怨词。诸侯嫁女,多以媵陪嫁,这位滕因不得从嫁而怨。三说为弃妇怨词。用江水分流比喻丈夫有了新欢,爱情不专一。三种说法,论者都未详述。几位近代大家选本又都未论及此诗。所以对此诗的阐释还有待深研和讨论。笔者认为这首诗是写男人责怪女子不嫁己的怨词。论证如下:  相似文献   

11.
历代经学家认为 ,古代出嫁之女在嫁前必先斋戒祭祀于宗庙 ,是不忘祖并借此学习礼节的习俗所致。但笔者则认为女子嫁前所祭之神不是祖 ,而是主管婚姻、生育之神高礻某。  相似文献   

12.
历代经学家认为,古代出嫁之女在嫁前必先斋戒祭祀于宗庙,是不忘祖并借此学习礼节的习俗所致.但笔者则认为女子嫁前所祭之神不是祖,而是主管婚姻、生育之神高禖.  相似文献   

13.
《蒹葭》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八旬,上四句写景,下四句述事抒情。大体说来,写景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子,在诗中起了点明节令、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和象征感情的作用.情事发生的时间是萧瑟悄怆的秋晨,这是一个令人黯然伤神的辰光;丛丛芦荻颓立,浓浓霜露凝  相似文献   

14.
《卷耳》是一首思妇诗。但卷耳有什么样的可采性,采卷耳的工作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意,如何理解采卷耳的妇人的身份,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螽斯是一首祭祀圣物的礼辞。对诗中宜尔两字的理解,可以说明这一点。宜的意义最初是指祭祀的活动,宜在诗经常常是与先民祭祀活动的内容相关的,螽斯中的宜字可以理解为初义的用法。宜还表现为生殖崇拜的基本特征,这种意义在周南诗中也得到着充分的反映。螽斯作为圣物,在历史文献中也能找到相应的记载。祭祀圣物,祝祷氏族人口兴旺、子孙繁盛,这正是先民们最强烈的宗教情感。  相似文献   

16.
历朝历代学者对《诗经》的看法各异,尤其《葛覃》一篇,更是有多种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师氏、归宁两个词语的解释上。文章对诗歌中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训解,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葛覃》之主旨,结论是:此诗是一篇卿大夫之妻回娘家探亲问安之诗。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比兴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本文较深入全面地论述了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并阐发了它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有些篇目是同名的,这个问题历来未受太大关注。然而,这些同名篇目的出现,并不是完全偶然的,而是与它的命题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一是运用套语,二是比兴手法。出现同名篇目的地域邻近,也在客观上提供了可能。本文就同名篇目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诗经·周南·汉广>是<诗经·周南>十一篇中的第九篇,其成诗时代大概在周文王时代,写的是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女子,想追求而又很难得到的故事,可以说此诗是华夏恋歌之祖.传<诗>的目的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尤其是汉儒,更是认为此诗是起教化作用的.如<郑笺>"纣时淫风偏于天下,维江汉之域先受文王之教化".然而今天读此诗,我们分明感到了诗中作者那种内心感情的强烈以及求之不得时所产生的压抑和苦闷,还有对未来的美好祈盼.  相似文献   

20.
<周南·关雎>)的作者辨正从<关雎>所产生时代社会中的各个社会阶层、<关雎>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关雎>诗中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关雎>中所反映的奴隶社会的社会风貌四个方面来研究,其作者不可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只能是奴隶主贵族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