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择校制度产生至今已有三十年了,其成果是显而易见的,文章通过追溯美国择校制度从无到有的发展,以特许学校为例,从微观角度去看美国择校制度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发展前进的,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经验和方法能为我国所用。希望不仅能对处理我国择校现象有所帮助,而且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此引发择校等教育公平与伦理问题。当前,人们对择校现象与就近入学政策的争论日益激烈。一方面,择校现象是对就近入学政策的补充,对教育公平起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择校现象有负面影响,如扰乱教育秩序、带来教育腐败等。因此,对于择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伦理审视具有重要意义。择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因而我们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本着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规范择校行为,使择校现象与就近入学政策协调发展、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明庚 《课外阅读》2011,(8):106-107
中小学择校现象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虽然教育界对中小学择校现象问题的研究层卅不穷,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建立在理论分析基础,不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解决择校问题。而上一个世纪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学校选择、家长择校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的一种主制度,并赋予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定。因此,本人认为:科学分析中小学择校问题并且找出相应对策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李秀芬 《云南教育》2007,(8X):46-47
择校现象一直存在着,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可以说,只要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差别,只要公民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只要教育资源不公平,择校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择校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所谓择校,是针对就近入学而言的,它打破了户口的限制,根据人们的意愿跨学区入学[1];是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适龄儿童无法全部接受无差别的免费的优质教育的情况下,学生及家长主动选择适合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已经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使教育的公平出现了失衡。我们应理性看待择校风,追求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性以及阻力因素,建议政府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均衡教师队伍并借鉴国外的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择校问题历来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时下,广大人民群众都感觉到子女上学难,究竟难在何处呢?从实质上来讲,难在不但要上学,而且要上好学校,不但要享受教育,而且要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老百姓只有通过子女在考试中获得好的学业成绩,才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优质的高中、优质的大学去学习,将来才能有一份好的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随机选取北京市九所中小学校,围绕择校规模、方式、影响因素、特征和负面作用五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中择校行为背后隐藏着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配置不均衡的矛盾。择校问题的最终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疏导——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与满足公众合理需求并进。  相似文献   

9.
择校作为教育供需双方选择的制度安排,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但中美择校制度在选择学校的原因、范围、倾向、手段、获益群体及择校本身的合法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比较的基础上,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发展特色学校,转变政校关系,逐步实行择校制度。  相似文献   

10.
由于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存在差异.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想方设法择校.进心目中的“重点”。由此,义务教育阶段特有的一个名词“择校生”产生了。  相似文献   

11.
择校即在教育机会不相同的前提下,受教育者通过较强的支付能力、智力能力等主动选择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校,以至占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自身的发展作为基础,即我们通常所提及的钱择校、分择校。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讨论。限制择校是为促进公平还是提高效率,择校是影响了公平还是影响了效率,这必须从对公平和效率的界定来入手讨论。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择校现象愈演愈烈,择校就隐藏着教育不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教育不公的现象,在某些领域还很严重,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透过择校现象,分析了导致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推进我国教育公平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政策之一,择校现象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教育公平问题、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失衡问题等。实现教育公平,有赖于择校问题的合理化处置。加强对基础薄的学校的支持,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树立科学的择校观,是解决择校困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在优质高中择校实现能力、学生家庭对于收费择校政策与收费标准的合理性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是择校导致了明显的教育机会不公的现实,另一方面又是包括利益明显受损的弱势群体的大多数民众对于现有择校政策的支持。对这两种现象间存在反差的原因进行剖析,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高中阶段择校现象的实质,而给弱势群体以更多入学机会保障是未来择校政策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龚顾萍 《文教资料》2015,(3):100-1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深造。文章以苏州地区考研学生为例,通过社会流动理论解析考研择校偏向长三角地区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波士顿"基于家庭的择校计划"是美国马萨诸塞州运用最为广泛的择校机制。该机制一方面给予家庭更多样的学校选择,另一方面又通过公共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保证了弱势群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它又为公立学校系统引入了竞争机制,从而提高了整体教育质量。波士顿择校机制充分体现了国家在现代教育治理结构中运用公共政策维护教育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这对于我国制订择校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择校自产生以来不断扩大、公开并延续至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二是对未来潜在的较高教育收益预期是择校的客观基础;三是家庭收入的增长为择校提供了可能性;四是社会对于名校毕业生的认可间接推动了择校行为。本文从教育硬件资源与环境,教师水平与待遇,教育政策与制度,学生与家长观念和社会引导与认可度五个方面提出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择校"的实质是教育选择权利的普遍缺乏和不平等.其产生的原因有: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高度筛选型社会下人力资本积累理论的效用以及各利益主体间的既得利益格局难以打破。择校本应在促进个体个性发展、教育业态繁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上具有积极作用,而"中国式择校"不利于社会公平和阶层流动。解决"中国式择校"难题应从改进公平、提高效率、构建多元尺度等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当前的择校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资源配置、教育成本、教育公平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当前择校现象的合理性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北京市中小学择校情况的大规模调查,该文分析了择校现状、择校原因以及择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调查发现,多数北京市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教师对择校是持赞同态度的,他们认为择校可以满足家长、学生的愿望,有利于充分利用、开发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交纳择校费和根据孩子的特长进行择校是北京市中小学生主要的择校途径;教育经费不足是收取择校费的主要原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在我国实行以分择校为主体、以交纳定额择校费为补充的择校制度是效率与公平兼顾、解决教育供需矛盾的现实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