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一、绪论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及陈氏太极拳传统架(功夫架)拳谱(动作名称),是太极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2006,(1):T0001-T0001
1949年5月出生,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十九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现任河南省武协副主席,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太极拳总教练。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主要著作有《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中国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术》等,其中许多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到美国、日本、西班牙、韩国、法国等国家。  相似文献   

3.
松活弹抖的爆发力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也是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的主要区别之一。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对发劲都很喜欢,但苦练多年,能将劲发得淋漓尽致,随心所欲,意到气到劲到者,却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不得要领。如果真正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发劲的规律,练好也并非难事。笔者在多年练习陈氏太极拳的过程中,潜心探寻其奥秘,现就练习太极拳发劲方法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陈氏太极拳的发劲练习,必须在去僵求柔、周身放松的情况下,遵循“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这个太极拳发劲的基本规律,秩序渐进,用心揣…  相似文献   

4.
《中华武术》2005,(10):4-4
8月22日上午,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向焦作市捐赠了他花费15年心血编撰的太极拳资料。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筱麟、焦作市政协主席赵功佩、河南省体育局副局长王鹏应邀出席捐赠仪式。陈正雷向焦作图书馆捐赠的资料分光盘和书籍两部分,其中光盘系列包括《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陈氏太极拳新架二路》《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陈氏太极拳养生功》《陈氏太极拳单剑》等共15种28盘,  相似文献   

5.
木子 《中华武术》2004,(3):27-27
我是马虹先生《陈氏太极拳体用图解》《陈氏太极拳技击法》《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这三本书的读者与后学者。我喜欢陈式太极拳表现的劲力和刚柔相济优美的拳架风格。因此,我研究了陈派太极拳的历史。陈式太极拳强调技击时既要用意,又要用劲或力,当然,强调的是用阴阳相济的巧力(没有拙力、笨力、蛮力、直力,而是松活弹抖的整体力),“用意”或  相似文献   

6.
松活弹抖的爆发力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也是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的主要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7.
魏坤梁 《武当》2005,(11):29-32
上世纪三十年代,唐豪先生断然否定传统太极拳源流观,破天荒提出太极拳是二、三百年前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时温县陈家沟一隐退老人陈王廷所创造的观点,其几乎唯一的证据是《陈氏家乘》所载陈王廷一首词中“闷来时造拳”这句词语。唐豪自言“予十余龄失学,考据一道,初未敢望”(见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140页),由于他古文基础低,看不懂全首词的整体意思,误将“造拳”理解为“创造拳术”,从而一口认定“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造”。  相似文献   

8.
陈氏太极拳在现代发展过程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新世纪,陈氏太极拳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认为:继续保持和发扬不断创新和“舍己从人”的传统法宝,使陈氏太极拳更加适合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是陈氏太极拳在现代发展中的必由之路;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开放,传承方式的多样化,将更加有利于陈氏太极拳的广泛普及和推广;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的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加大推广力度,才能更好地促进陈氏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瑞华,(又名润华)1963年11月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村。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二十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现任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小架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著名拳师。安徽省临泉县陈氏小架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被安徽省蚌埠市陈式太极拳小架协会、江苏泗洪县太极拳协会聘为教练。  相似文献   

10.
马原年 《武当》2006,(5):11-13
对于陈氏太极拳的“缠丝法(精、劲)”,太极拳界褒贬不一,褒者称“缠丝法”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命名的由来”。贬者却认为“缠丝法”是“不科学的说法”,是“故弄玄虚”。对于名人名著,笔者不敢妄言或褒或贬,但笔者精读了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陈图》)后,发现书中有不少疑点。  相似文献   

11.
陈氏太极拳自陈王庭创拳以来,历时三百余年,遍传海内外。在陈氏太极拳的故乡陈家沟,历代名手辈出,出现了许多名耀古今的太极大师,如:陈长兴、陈鑫、陈发科等。如今的陈家沟更是英雄辈出,涌现出了被誉为“陈沟四杰”的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近几年,又出现了“名门七小龙”,表现了陈家沟后继有人。 在当代众多的陈氏太极拳大师中,陈庆洲和陈世通则是两位独具特色的太极大家。他们拳艺精湛,多次出访欧美,传播陈氏太极拳,享誉海内外。多才多艺的陈庆洲 陈庆洲不仅太极拳功夫精湛,而且还多才多艺。他爱好书法、绘画、摄…  相似文献   

12.
好书好碟     
《陈氏太极拳养生功》VCD 出版:黄河音像出版社价格:58元/套内容简介: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陈氏十九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正雷主讲演示。太极健身养生功,源于陈氏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在健身养生及医疗保健方面的精华,本功法择取陈氏太极拳独特的采气、集气、练气、练意方法。通过意、气、形的有机结合,具有得气快、气感强、祛病强身效果好而又方便易学之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永其 《精武》2008,(12):5-5
陈氏太极拳创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陈氏家谱》所记: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历代相传陈氏太极拳,练拳之风盛行,经久不衰且名家辈出,但不外传,直到陈氏十四代陈长兴才传给杨露禅,十五代陈青萍传给武禹襄。经过他们多年的学习、吸收、发展,逐渐演变成现在社会上流传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但陈氏太极拳则仅在陈家沟,没有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对陈式太极拳和少林拳运动中负荷的初步研究王起然(河南大学)1测试对象河南省新乡地区武术代表队,渔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男优秀运动员5名;开封地区武术代表队,登封县少林拳男优秀运动员12名。在运动员的年龄和练拳的年限上均没有作统一的要求和规定。2仪器与...  相似文献   

15.
在2006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阅读理解题,文章的题目是《中华瑰宝——太极拳》。这篇千字左右的文章,介绍了太极拳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当今世界上的广泛传播,让人们了解了太极拳在陈氏家族中繁衍,又走出陈氏家族,发展成杨式太极拳,进而走向全国;又在世纪伟人邓小平题词的推动下,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太极拳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历经了三百余年的衍变发展后,终于在本世纪末向全人类发出了璀璨光芒。面对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太极拳将为人类做出怎样的贡献?太极拳在下个世纪里,有怎样的发展前景?在世纪之交,我们需要做些什么?一、三百宗年太极拳发展史,有力地证明太极拳不愧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太极拳始创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公元1600-1680年),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将《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八卦学说,与导引、吐纳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熔众家拳术于一炉,创编了这种具有…  相似文献   

17.
竞技太极推手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传统太极推手太极推手是武术对抗项目之一。早在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代陈王廷(1600~1680),在家乡传拳的基础上,依据《易经》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术的原理创编了太极拳。陈王廷在创编太极拳的同时,以太极拳引劲落空,借力打人和恃巧不恃力的原则,将拿、跌、掷、打融为一体,创编了太极推手这一独特风格的锻炼手段和切磋技艺的运动形式。传统的太极推手是在太极拳套路习练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两人搭手、互相缠绕,遵循太极拳“沾、粘、连、随”的要求,运用“扌朋、扌履、挤、按、扌采、扌列、…  相似文献   

18.
陈正雷(1950-)陈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河南温县人。河南省武术馆副馆长、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省第七届人大代表。1958年起随伯父照丕习家传拳艺,后又从堂叔照奎习武,基本掌握了陈氏太极拳械的全部套路、练功方法和理论知识。在1974-1986年省和全国武术表演赛与比赛中,共获优秀奖9次、5个第一名。1974年起在温县和全国培养学生两千余人,其中在全国和省级太极拳、剑及推手比赛中,共取得18个第一名。1979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影视和教学片的摄制工作。1981年起接待和教授Pr宾155余人次,并多次赴国外讲学。先后在武术刊物上发表…  相似文献   

19.
陈氏太极拳教学的优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采用对比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探讨了陈氏太极拳教学的优化改革问题,认为“时空优化”、“情感激发”、“快乐体验”、“客观主体化”等教学新方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新思想,可以提高学生对陈氏太极拳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陈正雷主持陈正雷大师档案钟武陈正雷(1950-)陈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河南温县人。河南省武术馆副馆长、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省第七届人大代表。1958年起随伯父照丕习家传拳艺,后又从堂叔照奎习武,基本掌握了陈氏太极拳械的全部套路、练功方法和理论知识。在1974-1986年省和全国武术表演赛与比赛中,共获优秀奖9次、5个第一名。1974年起在温县和全国培养学生两千余人,其中在全国和省级太极拳、到及推手比赛中,共取得18个第一名。1979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影视和教学片的摄制工作。1981年起接待和教授Pr宾155余人次,并多次赴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