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正确认识“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关系,本文首先从财政本质、立论基础、所有制基础及财政职能等方面分析两种理论的不同观点:“国家分配论”是本质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为立认基础,是建立于“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公有制财政模式(或类型)。而“公共财政论”是模式论,以“社会契约论”为自己的立论基础,是建立于边际效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私有制财政模式(或类型)。故双方关于财政职能的涵义与具体内容也不同。其次,从财政本质、财政四要素和财政的理论框架等方面揭示两者的统一性:“公共财政论”在本质上与“国家分配论”是一致的,前者是“国家财政”这一“财政一般”在市场经济下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两者的财政定义均可看成是“主体、客体、形式和目的”四要素的统一体。两者都认为财政运行过程包含“收、支、平、管”等内容,即财政活动是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平衡和财政管理等运动过程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一) 不同的观点建国以来,财政学界对社会主义财政本质的争论所派生的财政管理的性质和范围,一直持有不同的观点。大体可分为二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比较广泛流行的说法,它是根据社会主义财政本质特征,划分社会主义财政范围(体系),确定财政管理的范围(体系)的。这里有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要点分述如下:首先,财政的本质特点包括三个内容:1.以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为主体直接参预社会产品的分配,是国家政权这个主体为一方,同分配对方之间进行的,发生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2.国家不论作为国家政权或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在对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合资企业和个体经济、群众个人进行财政分配时,总是以立法或  相似文献   

3.
公共财政是国家凭借公共权力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向社会提供公共商品及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模式。公共财政就其内容而言,包括财政支出的公共性、财政收入的公共性、财政决策的民主性和财政管理与财政监督的法治性等。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必须调整财政支出范围,建立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体系,加快财政收入制度、财政支出制度、财政管理与财政监督制度的创新步伐,强化财政立法工作,从制度和法律上确保财政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4.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个人所得税作为与公民关系最为密切的税种,其征税对象、征税内容以及适应税率都备受关注。本着公平税负的原则,我国实行累进税率,收入越高,纳税越多,  相似文献   

5.
财政三段论     
一 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理论提出很多新的挑 战,对财政金融理论也是如此。传统财政理论很难回 答目前财政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许多人 (特别是理论工作者)出现担忧,产生困惑。其根源在 于传统理论对人们的束缚,人们只从经济学、社会学与 辨证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认识财政分配,忽略了财政 科学自身的特殊本质。因此我国传统的财政理论有许 多问题没有解决。 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传统财政理论没有解决对 财政形态的正确分类,只用与社会发展史相一致的方法把财政史分为几个不同阶段,把财政划分为奴隶制 财政、封建制财政、资本主义财政与社会主义财政。这 种划分方式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符合社会 主义经济理论的一般要求。但它只注意唯物史观和社 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般要求,忽视了财政分配本身的 特殊性。这种分类方法单纯地把国家财政分为两大 类,即剥削阶级国家财政与无产阶级国家财政,抹杀了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财政本质的传统论述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家分配论”,随着对西方财政理论的研究和借鉴,现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财政是一种公共经济活动。但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根据对市场与政府职能的再认识,财政是政府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有计划的经济活动,可简称为“政府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应对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可能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初次分配以利益为驱动力提供物质基础,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对初次分配产生的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三者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其中,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初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构建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可从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会三方面着手,使三种分配方式协调联动、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8.
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取得的各种收入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它既是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980年到现在,国家从没有间断过对个人所得税制进行修改与完善,使之能够与时俱进,符合社会经济生活和经济规律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贫富差距却日益加大,个人所得税应发挥的调节分配和筹集财政收入的功能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任重道远,需要从立法思想到税法实施等诸多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保障对象、以满足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为运行目标,体现一定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关系的社会安全体系。其基本的保障与分配职能在实现过程中,形成社会稳定的减震器、经济运行的调节器和发展进步的推进器三种基本功能,并遵循或体现着普遍保障、适度保障、权利与义务对等、公平与效率统一四个原则。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框架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四个基本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0.
从定性的、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控制方式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无强制性到强制性逐渐增强,到达压制型法这一顶点又逐渐减弱的过程。与此相适应,社会控制成本也将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最终到共产主义社会趋于无的发展、变化过程。而从社会效益来说,社会控制模式的选择要考虑诸多的制约因素,而且往往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导的一个方法体系,这一体系内部互相协商配合的组成本和社会综合效益是首要标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国家和个人在利益根本一致的前提下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如何解决这二者的矛盾和冲突呢?从国家方面来说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分配方式多元化;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个人则应自觉服从国家利益,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加强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影响企业改革的一大制约因素。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这样一个体系:一是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区服务等国家经济保障;二是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并由国家、单位、个人出资承担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和住房保障等,这是社会保障的主体;三是商业保险,有个人  相似文献   

13.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是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大调整,扩大县级财政自主权的效果取决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的划分。河南省直管县体制运行效果并不理想,第1批5个试点县市的财政自给能力和人均财政收入占全省县级人均财政收入之比仍然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与河南省市县财政体制转换过程中实行的"保存量、调增量"这一维护市县既得利益的改革策略有关。扩大县级财政自主权,应比照省市财政关系重新界定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的收支范围,并建立省对县的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4.
财政监督是国家为保障财政分配活动正常有序运行,对相关主体的财政行为进行监控、检查、稽核、督促和反映的总称.财政监督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财政监督在财政改革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而在目前,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的建设任务就是用公共管理的办法管理财政,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公开.那么,作为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财政监督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呢?……  相似文献   

15.
税收作为政府组织收入的基本手段,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财政调节过程中的位置举足轻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除了通过财政调节这一渠道体现其职能外,还有其独特的一面,本文结合国家在资源调节过程中财政职能的运用,对我国税收的职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居民转移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制度,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然而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财政转移性支出有着明显的城市偏向,不仅没能实现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反而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原因有:与城镇相比,农村的社会保障项目少且保障水平低;社会保障资金不公平的筹资方式和分级负担的财政制度;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财政转移性支出应通过增加农村的财政社会保障投入、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重视农村农业的发展等途径实现城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7.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然而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地方财政是城乡一体化顺利推进重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地方公共财政将承担更多职责;然而,地方政府财力不足,财政收入来源单一,地方财政债务风险严重以及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都制约了地方财政作用的发挥。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的收入和支出结构,加强对地方财政债务风险的监控,以解地方财政困境。  相似文献   

18.
建立起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作要保持整体结构的协调,就必须有两大系统作支撑:一是动力系统,推进生产效率和经济的增长,此为生长点;二是稳定系统,保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此乃基础点。因而,每个国家都将全部社会经济资源投向两大领域;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经济效率领域;政府调节机制作用下的财富再分配的社会公平领域。前者保证经济快速增长,体现效率原则。后者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体现公平原则。低效率只能带来社会的普遍贫穷,而没有社会相对公平则难以提高效率。因而社会保障虽是一种“负效益”,但它是保障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加强社会调节和社会管理,为满足社会公平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安全稳定机制,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分配中的不平等,是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重庆房产税试点改革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方面,虽然政策的出发点在于减少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但房产税规模偏小使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有限;在调控房产市场价格方面,虽然限制了高端消费,但对整体房价影响有限;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虽然房产税对财政收入的构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比很低。但从长远来看,试点方案的实施有利于对房地产市场的结构调整,并对推进住房制度体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重庆房产税改革试点的制度建设意义远大于实施效果。应积极推进公租房、安置房建设,合理引导刚性需求,构建"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制度体系;提升房产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改进房产税税制设计,稳步推进房产税扩围改革。  相似文献   

20.
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审视体育社会组织在复杂不确定环境变化条件下的治理问题,认为当前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思维范式需由线性向非线性转变,引领构建符合复杂适应系统特征的治理秩序。江苏省体育社会组织复杂适应性治理在注重培育与吸纳多样化参与主体、促使各参与主体间互动与关联、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影响力、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新活力、拓展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空间、强化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能力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有江苏特色的治理道路。但是,江苏的特色治理之路并非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研究围绕江苏省现存问题,提出优化治理的建议:转变治理思维,以“复杂适应性”理念推进治理;厘清多样化主体间关系,创设主体间关联、互动平台;重视组织的文化资本建设,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公信力;加大财政转移向基层分配的力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