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渐行渐远     
苏传明 《师道》2006,(9):61-61
巴金:大师远行精神常青巴老,“五四”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师。诗人邵燕祥说,巴金就是那个时代的“愤青”,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怎么能理解那时的愤怒。景行行止,高山仰止;大师仁德,彪炳千秋。大师说:“我快要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手离开人世,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  相似文献   

2.
宋坤 《成长》2006,(4):26-28
宋坤进来的时候,深蓝色的耐克棉服长可及膝,黑白相间的运动鞋落满了浮土,棉服上的帽子遮在头上,像刚从南极考察归来。我们一边喝咖啡,一边看着窗外北京寒冷的冬天,宋坤刚忙完学院的圣诞晚会,兴奋之余竟是满身的疲惫,眼睛一直看着窗外。[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相似文献   

4.
渐行渐远     
李思稼 《新读写》2012,(4):15-15
龙应台在书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相似文献   

5.
8月14日 晴 每次看到王小波这三个字及他的书就感觉像有一把锥子刺破心里的那些缺口,然后从里面涌出一大堆积攒的唏嘘。诚然,我的文学修养也不至于炉火纯青到可以与他共鸣的地步,在这里只想管窥一下与他有关的雪泥鸿爪。  相似文献   

6.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生在淮北,雪山的融水汇成淮河,蜿蜒了几千年,灌溉出我的家园。我,住在淮水边,方方正正的院落前则是潺潺流淌的水,这里虽无江南的韵味,却不乏苏北的情怀。春暖花开之际,微风将一潭碧水吹皱,乘着被雨露打散的花瓣向远方飘走。燕莺跟着春姑娘婆娑的衣裙卖弄歌喉与舞姿。  相似文献   

7.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一束独具魅力的奇葩,而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其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根源。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也应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让中小学生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让他们在国学经典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最近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长微博,很多网友在写自己写边突然离开的一些人。  相似文献   

9.
渐行渐远     
正这是他的最后一节物理课,但他却没有讲课。我的眼圈红了,老师的眼圈也红了,大家的眼圈都红了。泣不成声的女生还趴在桌子上,不断地用纸巾将晶莹的泪珠抹去。我强忍着泪水,终于没让它夺眶而出。一个颤抖而略带抽泣的声音打破了许久的僵局:"同学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我,也不例外。为了这个梦想,我必须,和这个班级,这所学校,这个小镇,和这个充满  相似文献   

10.
正当黄昏在天边像潮水一样涌来时,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的感慨就会倏然升起。面对远逝的岁月,我仿佛看见了自己迟暮中留下的苍凉背影,看见了时间深处渐行渐远的家园,尽管它们终究都会物化般消失,然而,没有什么能阻挠我大脑在当下对故土旧时风物的粘贴或复制……  相似文献   

11.
(一)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我,生在淮北,雪山的融水汇成淮河,蜿蜒了不知多少年,灌溉出我的家园。我,住在淮水边,方方正正的院落前则是潺潺的流水。这里虽无江南的韵味,却别有苏北的情怀。春暖花开之时,微风将一潭碧水吹皱,载着被雨露打散的花瓣向远方飘去。燕莺跟着春姑娘婆娑的衣裙卖弄着歌喉与舞姿。  相似文献   

12.
《河南教育》2005,(7):54-55
小鱼儿,我亲爱的女儿,我可爱的学生:记忆里,你曾是一个写留言条的“小不点”,至今还记得你6岁时那个春天写给我的留言条:妈妈,我去cāo场放风zhēng了,5点半一定回家,拉gōu。今天,当你14岁的春天来临的时候,我收到了你的800多字的书信,8年前夹杂着汉语拼音的稚拙的铅笔字,那可爱纯朴的童心童趣,如今变成了娟秀流畅的钢笔字和一颗自由奔放的心;当年那个满操场奔跑嬉闹的儿童,变成了今天有主见有理想的少年——我的女儿、我的学生长大了。正因为如此,此时我一下子忆起很多事情。你3岁的时候,未经任何培训,没有丝毫数学概念,听见比自己大的孩…  相似文献   

13.
渐远渐近     
雨后的天空 七色的光韵 映入瞳孔的是清凉的气息 顺着滴答的露珠 嵌出透明光泽的小圆晕 模糊在灰土色的尘埃中  相似文献   

14.
乏味的语言     
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解释为:你三日不读书,别人就会觉得你的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当然也说得通,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是不让人喜欢的。可是,你是否留意过,一些大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写过一些让人感觉乏味的文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大作家的语言功底有  相似文献   

15.
友善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风和太阳打赌,看谁能让路上一个裹着大衣的行把大衣脱掉。风说这还不简单,拼命吹就可以啦。于是风便鼓足了劲不停地吹,结果可想而知,风越吹,行把大衣裹得越紧,风以失败告终。太阳出马了,他笑呵呵地拨开乌云,让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行越来越热,最终把大衣脱了,比赛以太阳取胜。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也蕴藏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没有人会拒绝温暖。可在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愿意给别人以温暖呢?尤其在分秒必争的今天,在随时随地可能都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例的商业社会,是否还需要这样的考虑方式呢?  相似文献   

16.
长路有多远     
我曾经在皖北的乡下喝过母亲用一种黄泥色的陶碗盛满的中药。那药汁有泥土的味道和竹叶的清香,多少次闯进我的梦境,使我在醒来之后面对如今这城市沧桑的面孔有一种难言的孤单。  相似文献   

17.
荒蛮的童年     
《教育》2006,(9):56-57
  相似文献   

18.
《成长》2006,(4):87-89
  相似文献   

19.
星竹 《中学教育》2004,(10):58-59
一百年前,人们在亚马逊河两岸砍伐树木时,发现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在电锯的轰鸣声中,所有的动物都逃离了,惟有一种叫做树虎的动物没有走。据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是一种至为美好的人生体验。在我们的语言中,有着许许多多给人以美好想象的描述阅读的隽语嘉言。比如"黄卷青灯"——即便生活清贫,依然苦读不辍,因为阅读会填补再多物质也无法填补的虚空;"悬梁刺股"——为了汲取知识,想方设法与自己的倦怠作战,因为只有读书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比如"雪夜闭门读禁书"——这更是昔日文人最感刺激和满足的精神享受,因为此情此境没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